摘要:紫之隧道的开通对杭城交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紫之隧道交通实际出发,分析其开通后区域交通特征,提出紫之快速通道交通管理建议及关键区域节点交通组织建议,具备一定的推广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紫之隧道,交通组织管理
1 紫之隧道简介
紫之隧道,南起之浦路,北至紫金港路,全长14.4千米,建设规模为双向六车道,主线由三座隧道、两座桥涵组成,是目前杭州最长的隧道。其开通后吉鸿路-紫金港隧道-紫荆港路-紫之隧道—之浦路(以下简称紫之快速通道)将全线贯通,对杭城交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原城西/城北—之江/滨江区域的过境通道功能削,绕城西线向紫之快速通道分流,为景区西线道路重新定位、剥离过境交通提供了契机。
图1-1 紫之快速路交通情况简图
2紫之隧道开通后交通特征预判
(1)紫之快速通道交通特征预判
紫之快速通道主要交通流来源包括:①原城西/城北—之江/滨江的留泗路、紫荆花路、古墩路、古翠路、学院路、教工路、中河-上塘高架部分绕行交通量;②绕城高速过境交通的部分分流交通量;③景区主要通道(梅灵北路-梅灵南路、九里松隧道-五老峰隧道、杨公堤)的部分过境交通量。预计紫之快速通道开通后,各方面交通流汇总(景区与景区以北城市道路合并计算)后,断面交通量可达4995辆/小时,饱和度为0.46,服务水平B级。
(2)原城西/城北-之江/滨江主要通道交通特征预判
紫之隧道开通后,原主要过境通道分流明显,交通状况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区域交通分布更为均衡。
留泗路距紫之隧道约4-5千米,现状高峰时段双向流量为1640辆/小时,主要交通流来源于小和山大学城、留下区域,初步估计该区域至之江过境交通占比40%。紫之隧道开通后,约60%的过境交通转移至紫之隧道,约394辆/小时。
紫荆花路、古墩路为进入灵溪隧道的主要通道。古墩路北接良渚、三墩,南至西溪路,南端近灵溪隧道北口(约400米),紫荆花路南端直接接入灵溪隧道。现状两条道路高峰时段双向总流量约为3368辆/小时,初步估计城西/城北—之江/滨江过境交通量占比30%。紫之隧道开通后,约有80%的过境交通转移至紫之隧道,约808辆/小时。
(3)绕城西线交通特征预判
紫之隧道开通后,将形成绕城西线(双向4车道)、紫之隧道(双向6车道)的南北向交通走廊,南北向过境交通选择性将更多。考虑到紫之隧道与紫金港枢纽、杭州南枢纽可实现无缝衔接,且横向干扰较少,免费通行,在绕城西线常发拥堵的情况下,会有部分城市过境交通进入紫之快速通道,约占绕城西线30%的交通量,高峰时段约959辆/小时。
(4)景区内部通道交通特征预判
目前,景区内部过境通道主要为:灵溪隧道-梅灵北路-梅灵南路、灵溪隧道-九里松隧道-五老峰隧道、杨公堤。紫之隧道建成通车后,预计灵溪隧道约80%的交通量、灵隐路约60%、杨公堤约50%的交通量分流至紫之隧道,预计工作日景区高峰时段将削减约2835辆/小时的交通量。届时,景区西线过境交通基本已剥离,景区游览体验更舒适。
3 紫之快速通道交通管理建议
(1)货运车辆禁行
禁行时间:全天24小时;
禁行范围:紫金港路隧道、紫金港路(文二文三下穿隧道段)、紫之隧道。
(2)非“浙A”牌照车辆限行
限行时间:早高峰7:00-9:00,晚高峰:16:30-18:30;
限行范围:紫金港路隧道、紫金港路(文二文三下穿隧道段)、紫之隧道。
4关键区域及节点交通组织建议
紫之快速通道交通流驶入城市路网时,高速连续流遇信号灯受阻成为低速间断流,若城市路网通行能力不够,极易生成交通拥堵点。
(1)北端主线出入口及转向区域
北端主线区域包括紫金港隧道主线出入口、南向东定向匝道、杭长高速入口匝道及地面的平交路口等。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南向北驶出交通流需经信控路口才能进入杭长高速。紫之快速通道南向北交通流驶出隧道后,需经紫金港路/振华路平交信控路口,才能进入杭长高速入口匝道。高速连续流遇信号灯受阻,紫金港路/振华路南进口形成瓶颈点,需提升直行方向通行能力。②南向东驶出交通流无法快速进入石祥路主路。紫之快速通道南向东交通流仅能驶入石祥路辅道,若在此汇入主道,需与紫金港路北向东定向匝道交通流交织(交织区约400米),进而产生拥堵。紫之快速通道南向东交通流若想进入石祥路主道,则需向东行驶经2个平交信控路口(紫荆花路/石祥路、古墩路/石祥路)至石祥路入口匝道,对上述交叉口西进口直行方向带来较大压力。
建议:紫金港路/振华路南进口车道布置调整为:1左转掉头+1左转+3直行+1右转,同时延长南北向绿灯时间;增加紫荆花路/石祥路、古墩路/石祥路西进口直行方向绿灯时间,并实施联动控制方案。
(2)文三路-天目山路段匝道规模建议
紫之快速通道中段文一路-天目山路段,文一路/紫金港路口南侧存在一对北向南匝道,来自文一路周边区域交通流可通过此匝道进入紫之快速通道。文一路以南至天目山路段仅存在一对南向北匝道,文二西路、文三西路的北向南交通流需要行驶至西溪路匝道才能进入紫之隧道。进隧道的大量交通流直行天目山路/紫金港路北进口、西溪路/紫金港路北进口,给这两个进口带来较大压力。
建议:在紫金港路(天目山路-文三路)设置一对北向南匝道,缓解北向南方向交通压力。设置后,北向南匝道进入天目山路北侧入口交通流与文三路南侧出口交通流形成交织区域,经核查交织区域约270米,建议该交织区域限速50千米/小时,尽可能减少交织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江.交通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翟忠民.道路交通组织优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论文作者:朱慧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7
标签:隧道论文; 通流论文; 交通论文; 匝道论文; 交通量论文; 快速通道论文; 景区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