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血液净化室 贵州 黔西南 562400)
【摘要】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良好的血液通路是保证长期顺利血液透析的关键。血液通路的建立有多种选择,采用椭圆形切口吻合方法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建立内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费用低,成功率高,近期效果好等优点。
【关键词】椭圆形切口;小血管吻合法;动静脉内瘘;手术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171-02
我院自2011年至2015年以来采用椭圆形切口吻合头静脉桡动脉建立内瘘22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2例,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45岁。全部为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要长期血液透析治疗。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高血压病性肾病4例,糖尿病肾病6例,梗阻性肾病2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局部麻醉。在直视下操作。于前臂桡侧腕掌纹上、桡动脉与头静脉之间,作长2.0~3.0cm纵形切口。先分离头静脉,分离长度以能与桡动脉吻合即可。通常3~4cm长,结扎距吻合口3.0cm内小分支,远端结扎,近端切断用肝素盐水冲洗扩张。在肱桡肌与桡侧腕屈肌之间沿血管鞘分离桡动脉,长度1.5~2cm,用枪形镊将桡动脉托出切口,利用其张力阻断血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纵形剪开头静脉管腔,使吻合口达1cm。纵形切开桡动脉约1.0cm,用肝素盐水冲洗管腔,修剪切口成椭圆形(使之形成明显缺失,有时达1/2)。对合吻合口,先在180度位7/0无损伤缝线缝合头静脉并以此为牵引线,从0度位7/0 无损伤缝线外翻全层缝合头静脉、桡动脉,针距约0.1cm。依次缝合吻合口后壁、前壁。术毕放开头静脉血管夹,解除枪形镊张力,干纱布适当加压,若有搏动性出血可加缝针数。此时可扪及静脉搏动和血管震颤感,震颤向近心端传导。手术时间最短40min,最长90min。术后未使用抗菌素,每隔三天更换敷料一次,14天拆线。
1.3 结果
采用椭圆形切口吻合头静脉桡动脉建立头静脉桡动脉内瘘22例,术后22例中21例内瘘通畅良好,1例缝合皮肤后震颤及杂音消失,21例使用良好。动静脉内瘘使用3个月~24个月,21例仍在透析中。血管使用超过2年者3例,超过1年者10例,1年之内9例。本组无切口感染发生;3例术后发生局部水肿,经局部抬高,适当手部活动3-7天后消退。
2. 讨论
吻合小血管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血管壁两侧紧贴,必须使之张开,否则缝合困难,而且极易刺伤或误缝对侧血管壁,椭圆形切口吻合血管时,由于吻合口前、后壁自然分开,因此吻合时无需牵拉动脉管腔,有利于进针及吻合口管壁完全外翻,内膜平整对合,避免壁贯穿损伤对侧内膜或误缝对侧管壁,提高通畅率。在临床中,常见头静脉纤细,与桡动脉口径相差悬殊,采用椭圆形切口对口径相差悬殊的血管吻合时,可通过调整椭圆形切口来适应血管口径,从而扩大吻合口处的接触范围,由于血管壁富于弹性纤维及肌性组织 ,吻合口处的椭圆形切口有助于减轻血管口径弹性回缩,从而减轻血管吻合内瘘建立后管胫狭窄而影响血流量;本组采用椭圆形切口吻合方法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建立内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吻合速度快,通畅率高,并发症少,费用低,近期效果好等优点。
【参考文献】
[1]钟伟强,杨铁城,刘冠贤,等.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显微吻合不同口径的影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22(2):154-155.
[2]杨卫民,李光昭,许哲,等.显微动静脉内瘘术64例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4,27(3):232-234.
[3]黄湖辉,余立群,赖德源.显微外科建造动静脉内瘘与其他方法的比较[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3,16(4):294-295.
[4]张凡,王涛,郭东洋,等.不同时期动静脉内瘘术早期失败原因的对比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06,5(11):809-810.
论文作者:王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7
标签:桡动脉论文; 切口论文; 静脉论文; 血管论文; 血液论文; 口径论文; 肾病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