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当代中国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10)03-0004-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一个统揽全局的重大的政治和理论判断。这个判断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成果、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这个判断要求我们要系统准确地掌握这个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成果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一项长时期的任务,因而研究这个理论体系也是一个长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它在理论上实现了两大整合:一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来整合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二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整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简称三大理论成果)。从学理研究上看,这两个大整合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了。广义的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狭义的是指包括三大理论成果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文是从广义和狭义的结合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成果。对于这个重要结论需要从史论结合上加以剖析和把握,这样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认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近90年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党始终不渝努力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也是我们党根本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地方。我们党在把这个基本原则运用于中国实际过程中产生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成果。在民主革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P554)这里讲的“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党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坚持”这个层面,而是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简称《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在从理论转化为运动和社会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各个国家的实际相结合。自从《宣言》发表后的160多年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和一次大发展。第一次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第二次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大发展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界定为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个重要判断既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辩证关系,又指出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我们党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又深刻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2](P10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正确判断时代主题变化和总结国内外形势发展后高屋建瓴地指出:“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3](P291)江泽民同志在全面总结党成立80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简称“12.18”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汲取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力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动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二、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回答两个根本问题
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政治和理论判断,必须回答两个根本问题: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哪些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哪些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在以下八个方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八个“坚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个“坚持”
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或思潮。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把这些流派划分为三类:一是反动的社会主义;二是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三是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划分这些流派的依据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对前两类社会主义流派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了它们的阶级本质和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阻碍作用。而对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既指出它的积极意义,即它严厉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又指出它的局限,即它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简称《发展》)中指出,要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里讲“现实的基础”,就是指唯物史观阐明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通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
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对于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而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贯通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根本任务。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工人阶级政党之所以要领导和发动革命并不是它们偏好革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不打破这个桎梏社会就不能前进。这是发生革命的客观依据。而革命胜利后还要建立并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这就必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其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工人阶级政党先进性的由来即本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代表着他们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共产党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有两个明显的不同点:一是“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二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列宁坚持和发展了这个基本原则并指出,“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因此,在建党过程中列宁重视的是党员的质量,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党员的数量。列宁指出,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意党员质量的提高。
坚持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工人阶级成长和成熟有一个过程,即从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过程。这个转变的标志就是以工人阶级政党成为其领导核心。历史上出现过由各种各样主义引导或影响下的运动。而这些运动大多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只有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才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这是由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并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列宁用阶级的先锋部队和以科学理论为行动指南来概括共产党的性质。他还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非常重视共产党自身建设。
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科学社会主义非常重视所有制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把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当然,他们在作这个概括前还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恩格斯还指出,未来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有制性质决定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是与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马克思恩格斯论述这个基本原则有两个着眼点:一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社会化大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科学社会主义由来和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起点;二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较。他们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中发现了社会主义新世界的。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点。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如同重视经济基础一样,科学社会主义非常重视民主。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仍然要重视民主。列宁有句名言: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民主既是国体又是政体。要把民主扩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领域首先是共产党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把社会主义民主称之为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并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科学社会主义也预测未来社会。由于它坚持的是科学的方法论,从而使这种预测根本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并且得出的结论具有真理性。列宁称马克思的这种方法论是“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正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科学的发展论,所以他们把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简称“两个必然”)看作是一个过程。并且指出这种代替是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但绝不是一帆风顺和一蹴而就的。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会”的重要论断,就包含了这个思想。他们还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本身以及它向共产主义发展也是一个长过程。恩格斯有句名言,“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因此,坚持科学的发展论并由此得出的关于未来社会的结论,也就必然要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
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真正的共产党人一定会把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因此,坚持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是指引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伟大旗帜。对于共产主义最高理想,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的发展论作过许多深刻的论述。他们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共产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它全方位地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但这不妨碍我们着重分析并指出它在哪几个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即这个理论体系中最富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我们认为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对这一内容的概括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对这样国情的论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本”中是找不到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在过渡时期结束后就进入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这“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切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这是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后才得到的来之不易的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这就决定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问题就是要回答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对这一内容的概括构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因此,他们对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发展生产力也作过重要的论述。但是他们并没有论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怎样发展生产力。列宁对此有重要的论述。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发展正反两面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党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且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对这一内容的概括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很重视公有制和分配方式这两个重要问题的。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公有制是“一种普照的光”即占绝对优势。而在我国现阶段只能搞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它决定了我国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未来社会商品和货币退出了经济生活,因此也不存在商品交换,更不可能有市场经济。而在当今时代,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是配置资源整合生产要素的主要途径或手段。经过对社会主义不断再认识,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认识,在实践中我们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市场经济要求生产和交换主体多元化,经济运行法制化。因此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市场经济要求经济运行有效、有序、公平。这就要求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正如十七大指出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可以说上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对这一内容的概括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它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前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预测有两个特点:一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依据;二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较。因而马克思恩格斯从不过细论述未来社会是如何发展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进一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扩展为四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丰富和发展。党对总体布局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四化的目标,到十一届四中全会认为,我国现代化并不以四化为限、还包括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从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到十三大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就由三位一体扩展为四位一体。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与时俱进。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只有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因此我们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对这一内容的概括形成了和平发展合作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论述过社会主义是热爱和平的。特别是恩格斯晚年预见到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大规模的战争可能爆发。但是他们没有估计到未来社会将出现两种制度长期并存的状况。我们党根据世界发展大势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性质等,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理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决定了我们不会去侵略别国,不会对外扩张。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向全世界宣示:我们是马列主义者,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一百年、一万年,我们也不会去侵略别人。邓小平同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为“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指出,在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应该和平共处、相互借鉴。胡锦涛同志把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鲜明特色。十七大专门论述了我们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正因为如此,我们把奉行和平发展合作始终作为坚定不移的对外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通过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文明的优秀成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特色在全世界面前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吸引力。
综上所述,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以上这五个方面(即“五论”)集中体现了这个理论体系的“进”。
三、当前应该怎样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重要提法是十七大前所未有的。也就是说,今天学习掌握这个理论体系与十七大前学习研究这个理论体系是有明显不同的。我们认为,做到系统掌握这个理论体系必须强调以下三点。
(一)把“三大理论成果”贯通起来掌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三大理论成果”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但是,这个理论体系不是“三大理论成果”各自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它们有可以贯通的共同点:一是有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二是有共同的理论主题,这就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三是有共同的核心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是有共同的理论品质,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这些共同点决定了必须也可以把这“三大理论成果”贯通起来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把“四个基本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掌握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简称“四个基本问题”。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为什么要把“四个基本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呢?这是因为,“三大理论成果”都回答了这“四个基本问题”。当然也要看到,由于“三大理论成果”在产生的历史背景、实践的成熟程度和迫切解决的问题等方面的不同,从而使它们在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时,存在着重点或程度上的差别。可以这么说,邓小平理论重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即第二个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即第三个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重点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即第四个基本问题)。但不能笼统地说,邓小平理论只回答第二个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回答第三个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只回答第四个基本问题。
(三)密切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和实践来掌握
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又会对实践起指导作用。我们只有密切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和实践,才能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才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领导党和人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所做的艰辛探索的理论成果(简称“毛泽东艰辛探索的理论成果”)。这是广大领导干部和党员群众非常关注的理论问题。对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先后面临着两大历史性课题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在党领导人民解决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从近代中国百年历史发展的大跨度上看,“毛泽东艰辛探索的理论成果”属于第一次飞跃的延续和第二次飞跃的酝酿。二是毛泽东思想体系本身是完整的,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把“毛泽东艰辛探索的理论成果”留在毛泽东思想体系内,既符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历史问题决议》精神,又保持了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完整性。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在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关于历史问题决议》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加以严格区分,并且指出只有正确认识并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才是真正维护和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才会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起点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起点,加以区别。这个理论体系形成的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这条道路探索的起点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时我们还要把握“毛泽东艰辛探索的理论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前者是后者的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理论渊源。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都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它们在立场、观点和方法等基本方面的共同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正如胡锦涛同志在“12.18”重要讲话中指出的,没有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浴血奋斗,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P11)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对其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用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恩格斯论文; 科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宣言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时政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