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五周年之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思想论文,队伍建设论文,写在论文,关于进一步加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0)11-0004-06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宣讲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但也必须看到,无论是从数量上、素质上、能力上、理念上,还是从教学科研的组织上,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都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必须在新的条件下进一步加强。
一、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学科建设意识,努力增加教育教学的科研含量
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以学科建设支撑课程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在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之后,接着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科建设。文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在党中央的支持下,经过了一系列的专家论证和具体筹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的二级学科。经过2006年1月的申报和审核,形成了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布局: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5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这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2008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召开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到会接见与会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表示亲切慰问并赋予殷切期望。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讲话中把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环节,并强调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的方向,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作为学科建设的工作重点,逐步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体系。中宣部、教育部在同年9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进一步强调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学科支撑。《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性质、特点和要求,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做好硕士生、博士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及教师培训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培养高水平的人才。
应该说,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中受到极大的鼓舞,很多教师迅速投身到新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工作中来,自觉地用学科建设的成果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很多教师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自觉申报重大项目,努力培养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纯教师匠的形象开始有所改变。但必须指出,还有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没有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依然是就教学谈教学,不重视科学研究;特别是那些没有博士点、硕士点单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些觉得学科建设是有学科点单位的事,与己无关,就是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高校,有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交给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之外的教师去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然受到冷落;再就是,还有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有真正进入这个学科的前沿阵地,或者还没有明确自己在这个新学科中的研究方向。因而,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重视学科建设,树立学科建设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还需要继续努力。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仅仅说成是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那肯定是不准确的。从更大的方面来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为了繁荣发展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保证高校教育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但是,如果离开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那也是不妥当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学科支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供学科平台,毕竟是设立这一学科的直接的和主要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等二级学科继续存在的情况下新设立的学科。我们需要很好地把握这个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密切联系的新学科的特点,突出它在研究内容上的整体性、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教育对象上的大众性。只有把握了这些新特点,才能理解这个新学科设立的意义,才能使自己进入学科研究的前沿阵地。在新学科的建设中,我们需要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学科系统中原有二级学科及其他学科建设的经验,但是又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点去进行新的设计、新的施工。试图沿用原先二级学科的思维定势去开展新学科建设的想法和做法是不正确的。按照学科建设的任务分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尽快调整自己的学科归属,自觉承担学科建设任务,这是工作的大局,是工作的需要。
学科建设的实质是加强科学研究,强化学科意识需要落实到科学研究上。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从传统单纯教学的思路中摆脱出来,切实抓好科学研究,努力提高科研水平,不断增加教学的科研含量,力求具有更高的学术品味,进一步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
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意识应该是全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支撑作用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平台作用是面向所有院校、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不管所在院校有没有学科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勇于承担科研任务,密切关注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自觉运用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去支撑教学。当务之急,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必须尽快明确自己的二级学科定位,明确自己的主攻学术方向。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大多拥有博士学位,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有的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科研水平,应该再接再厉,趁势而上。
二、大胆改革教师管理方式,积极推广教学组专题讲座办法
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新课程体系,有一个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很多教师由于受到原先的学科出身和科研领域的限制,知识面不足,科研成果不够,从头到尾讲好一门课实在力不从心。但是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又延续着承包式教学的管理方法,这就把一些教师推到了一种很尴尬的境地。于是,有些教师按照自己的专长和意愿随意增删教学内容,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原先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师就增加前三章的内容,减少后几章尤其是中间两章的内容;而原先讲“政治经济学”的教师则增加中间两章的内容,而减少其他部分内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原先讲“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教师很重视第三、四章的内容,而对其他章节,特别是经济建设等内容很是畏难;原先讲“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教师对毛泽东思想中的有关内容不熟悉,讲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内容也有些困难。因此就出现了“不是不能讲,而是讲不好”的情况。这也使各个班级的教学内容因教师的状况而不同,教学任务或多或少打了折扣。
解决的办法就是把教师组织起来,根据教学专题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教师的研究专长,走教学组专题讲座的路子。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师组合方式:一门课不是由一位教师从头讲到底,而是由若干教师分专题承担讲授任务,分工负责,各展其长。这里所说的教学组,不是指由几位教师组成一个教学组(比如说一个教研室),在这个组里依然还是每位教师从头讲到尾,而是指为一个班开设的一门课,由几位教师分专题进行讲授的组合方式。这种做法在北京大学已经有了13年的经验。北京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取教学组式的教师组合方式是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最早是组织了12位知名教授分12个专题为学生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一个教师讲一个专题。这些教授既能够把握课程的整体结构,又在某些方面有专深的研究,而且都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因而讲解能够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学生对这种做法反响十分强烈,他们为任课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精彩的讲授艺术所感染、折服。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新颖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由于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论造诣,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阐释理论,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教学组的组合方式在2003年得到全面推广,特别是在贯彻“05方案”新课程体系的时候,它的优越性更加显示出来。目前,北京大学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实践证明,实行教学组专题讲座方式有诸多的好处:一是可以完整地执行课程计划,从管理体制上避免发生教师随意增删课程内容的情况;二是可以促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三是可以满足学生希望听到高水平教师讲授的愿望;四是可以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从个体承包式教学到教学组式教学的转变,是形势发展的要求,是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现。毛泽东说过:“按照马列主义的原则,革命的组织形式应该服从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如果组织形式已经与斗争的需要不相适应时,则应取消这个组织形式。”[1]我们必须看到,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繁重和艰巨的任务,但是讲好它又很不容易。在世界社会主义处在低潮的国际大背景下,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出和思想渗透,传播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异常活跃,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态势。如今的高校已经不是什么远离社会的象牙塔,而是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后,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广泛。少数学生的信仰缺失,使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追求乘虚而入。这种情况无形中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度。如果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当时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哪怕是读文件学生都会认真去做笔记的话,而到了新世纪新阶段,如果我们的教师讲不出自己有研究的东西,即使是文件中的内容大学生也不愿意听。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能去指责学生吗?学生的很多问题来自于社会,需要教师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给予有说服力的解释和分析。而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过去有人说,这个人别的课讲不了,可以去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今天则不同,一个讲得了别的课的教师,还真不见得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不能从头到尾讲一门课的问题,而是目前能不能从头到尾讲好一门课的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可以做肯定的回答;而对于后一个问题,就很难做同样的判断。实事求是地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会有一部分同志学问扎实、经验丰富,他们是可以完整地讲好一门课的,教学效果也比较有保证。但是这种教师人数不会多,很多中青年教师达不到这样的水准,也没有这样的把握。硬要坚持一个人从头到尾讲课,那就势必造成课程计划完成不了,教学效果因为教师科研不到位无法保证,教师自己也处于很被动、很艰难的状态。北京大学原校长吴树青教授就说过:像“概论”这门课,要我讲政治经济学的有关专题没有问题,我能够讲好,保证能讲得学生愿意听;可是要我把政治、文化、外交、党建等专题都讲好,就没有这种把握。他这里讲的是实话,并非是谦虚。
有人会说,教师应该能讲一门课呀!教师需要培养呀!从长远看,教师应该能够一个人从头到尾讲好一门课。但是这里讨论的不是应该不应该,而是目前能够不能够。我们的教师的确需要培养,但是这种培养绝对不能以牺牲目前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代价,需要另辟路径。因为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去考虑问题,我们有责任为所有班级、所有学生提供最好的服务。教学组专题讲座的办法虽然看似延长了教师培养的过程,但是它使教师的成长在时间上有所缓冲,在空间上压力也比较适中,能够防止青年教师在缺乏学术研究的情况下被繁重的课时捆住,而陷入应付教学任务的被动局面。
教学组这种教师组合方式,与强化学科建设意识在方向上也是完全一致的,或者说它是对学科建设目标的落实。教学组中的每一个教师可根据科研专长分工负责几个专题,要讲哪个专题就一定要有哪个专题的研究成果,要讲就一定要讲出水平来。需要明确的是,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那是提供给学生读的,教师的工作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了解教材基本内容、把握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沿着教材所指示的方向,找到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点,进而通过自己的深入研究,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实际上,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既是教材又不能照搬教材,是在教材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即:既不能离开教材,又不能照搬教材。而且,教师的专题分工不应该固定不变,到了教师对于自己所分工专题的研究不能再深入的时候,就可以调整分工,改去研究新的专题,从而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而且,还要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对专题分工进行必要的调整。
实行教学组的教师组合办法,需要进行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可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允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单位超出现有在岗人员聘请一些人员作为补充。应该形成一种以本单位在岗人员为主,外聘少量兼职人员为辅的教师队伍结构。如果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仅就本院系甚至本教研室的在岗教师,那是没有办法操作的。北京大学之所以能够实行教学组的教师组合方式,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校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师聘任方面一定的自主权,学院可以从各门课的教学需要出发在院内外聘任教师。授课教师既有在岗的教师,也有已经离退的教师;既有本研究所(室)的教师,也有其他研究所(室)的教师;既有院内的教师,也有院外的教师;既有校内的教师,也有校外的教师。这样,聘任教师的视野就宽了,教师聘任的工作也就活了。在教学组中,教师并不是平均承担教学任务。现有院内本研究所(室)的在岗教师必须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而外聘教师处于辅助位置。但外聘教师就其学问和知名度来讲,往往超过内聘教师,他们在教学组中尽管人数不多,但起着示范的作用。由于是教学组专题式教学,不用一个人承包一门课,因而使得院外甚至校外的专家兼课成为现实,也使已经离退的知名教授延长了教学青春,还为院校之间建立教授互聘、优势互补的教学协作机制打下了基础。
三、坚决落实设置独立二级机构的任务,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意见》明确规定:“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提出这项任务是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在中央批准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后,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去解决,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的设置问题。特别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看,如果解决不了组织机构设置问题,那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处于没有专门人去干、没有专门机构去管的松散状态。这显然是无法完成已经确定的任务的。
2008年7月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很不统一的。当时大体上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成立独立的二级机构,集中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这种情况属于少数;第二种情况,虽然有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但只是学校某一个学院管理下的三级甚至四级机构,这种情况比较普遍;第三种情况,没有独立的组织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分散在不同的专业院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处于兼职状态,这种情况也有一定比例。正是针对这些情况,中央下决心要求各高校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
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国许多高校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在积极推动二级机构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近80家(其中包括2008年9月《意见》下发之前已经成立的30多家),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等的更多一些。而且,很多高校由此加拨了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专项经费,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但总体来说,这项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发展也不平衡。一些高校至今还在观望、等待,对设立二级机构的重要性认识上不去,行动迟缓。出现这种情况,恰恰从一个侧面进一步暴露出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不坚决。
关于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要通过建立健全二级机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一独立设置的二级机构,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部门,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在有学科点的高校,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它的职责是,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的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必须担负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必须设在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之中;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骨干必须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通过这个思路和设计,我们能够感受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应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加快工作进程,尽快完成任务,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四、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我们在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有诸多不理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这样那样不足的时候,决不能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仅仅归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事实上,他们很敬业、很努力,产生某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有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之外,领导不重视、管理不到位,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完善,则是更重要的原因。因而加强制度建设,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意见》强调指出,要“切实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我们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完善教师队伍考核评价体系和教师职务评聘体系,完善教师表彰奖励机制。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体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考核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考核高校领导班子工作水平和工作业绩的一条重要依据。
当前,有两项政策需要抓紧落实:一是要在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职数。目前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数不足,课时压力太大,严重限制了他们在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也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这种情况必须改变。二是学校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正常的各项经费的同时,按在校学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提供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交流、社会考察等,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这也是一项量化要求。
在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尚有某些特殊困难的时候,单独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进行研修和社会考察(包括出国考察)、单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题项目并支持他们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具有特殊的必要性。应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行政策倾斜;在教育系统各类教师表彰体系中,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比确定相应比例。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给这支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邓小平说过,解决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我们应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努力使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度化、系统化。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真正感受到领导的重视和工作的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更好的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