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良学风的表现及其成因_马克思主义论文

论不良学风的表现及其成因_马克思主义论文

学风不正的表现及其根源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风论文,不正论文,根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学风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学风不正的问题目前依然严重存在。概括起来说,主要是这样四个方面的问题,即: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形式主义和狭隘经验主义。在当前的主要表现是:

1.照抄照搬,教条主义。(1)以僵化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否认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对这一理论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看不惯,有怀疑。(2)学习、研究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注意掌握精神实质,而是满足于熟记现成结论。教条主义只能拿马克思主义词句装门面,吓唬人,一接触现实问题,便显得软弱无力。(3)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漠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教条主义认为,只有上了书本、进了文件的东西,才是靠得住的。只要是文件里没有的,上级领导没讲过的,一律不准试、不准闯。一旦工作遇到阻力,就拿出强迫命令的办法。(4)实际工作中照抄照转、生搬硬套,缺乏创造性。教条主义不顾客观条件,不讲客观规律,习惯于搞“一刀切”,“一窝蜂”。

2.断章取义,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否认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认为只要“有报酬”、“有效用”、“能满足我需要”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是为了掌握思想武器,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为我所用。比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到了实用主义者那里,却变成了只抓经济,不问其他,甚至不惜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暂时繁荣。再如,在实际工作中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自由主义态度,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

3.作风漂浮,形式主义。(1)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武器,而把它看作装点门面的饰物,认为文章越长、本本越厚,越像马克思主义。(2)学习上热衷于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只图轰轰烈烈,不求实际效果。(3)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用两张皮,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4)实际工作中不研究实际情况,不倾听群众意见,满足于照抄照转,只图虚名,不干实事。

4.一得之见,经验主义。(1)对马克思主义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学不学理论无关紧要,不能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2)缺少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学习不刻苦,不钻研,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3)实际工作中跟着经验走,不能保持思想上工作上的主动性、创造性,目光短浅,看不清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工作无预见、无计划,被动应付。

学风不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分析起来,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

1.历史根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这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反映在学风上主要表现是:

“述而不作”的保守倾向。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种学风对于保持历史遗产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引起因循守旧的不良倾向。汉代独尊儒术以后,经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学术研究只是注经解经,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强调“尊经”、“崇圣”、“法古”,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塞了探索未知领域的前进道路。以至今天一些人对书上没有的,上边没讲过的,即使实践已提出迫切要求,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人不仅自己不创新,也不准别人创新。“述而不作”是导致教条主义的一个深刻根源。

尚通忽别的致思心习。“通”和“别”是揭示事物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从对比中认识事物,总要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只有认识事物的共同点,才能揭示和认识矛盾的共性,形成解决矛盾的一般指导原则。只有认识事物的不同点,才能揭示和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因此,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都是需要的。但是中国封建社会许多思想家长于求同思维,这一传统的消极影响至今仍然存在。我们一些同志马列的书读得不少,但他们就是做不好自己的工作。什么原因呢?主要是不善于或者不懂得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只知道照抄照转、生搬硬套,搞形式,这样当然做不好工作。

不重实际探求的学术误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重视人伦道德,不重视对于客观事物的研究,把对于客观事物的研究看做“无用之辩、不急之察”的倾向。一些哲学家轻视对于客观世界的实际探索,满足于向人们讲一些空洞抽象的大道理。当前一些人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从中探索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向人民群众宣传解释,而是满足于讲一些不着边际的空道理,把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干巴巴的教条。这种形式主义的宣传教育当然不可能取得实际效果。

轻视理论的心理倾向。长期小农经济和宗法等级制度造成的心理压抑,限制了人们思维向理性的过渡,使认识滞留在具体直观的经验水平。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封建政治需要,不断地考据、诠释先人典籍的微言大义,结果导致理论庸俗化,使人们更加忽视理论。满足于经验水平、轻视理论的思想倾向,是导致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一个重要根源。

2.社会根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经济科技教育相对落后,民主法制也不健全。在这样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农民小生产意识必然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反映到共产党内。这种小生产意识对党内的学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唯上唯书、迷信盲从。一些人考察事物不是以客观现实为依据,不是以社会实践为标准,而是以经典条文为标准,以上级领导的首肯为准绳。(2)思想停滞,因循守旧。小生产由于生产程序稳定,生产过程简单,容易使人养成思想懒惰、因袭保守的习惯。一些人不善于开动脑筋,特别不善于独立思考。客观事物向前发展了,但是思想还停留在老地方没动,所以对新思想、新观点、新事物往往看不惯。(3)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小生产由于规模狭小,彼此隔绝,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造成人们视野狭窄,目光短浅。这种人往往重实际效用,轻精神价值,希望理论、方法都能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马上起到作用,否则,不论它实际上价值有多大,在他们眼里都是一文不值。(4)掂斤掂两,患得患失。在规模狭小、彼此孤立的小生产基础上产生的思想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察察为明,锱铢必较。受这种思想影响较深的人,往往不能从大局着眼,从党和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而是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为官位、权力、名利所累,盯着上级眼色行事。当涉及到本地本部门实际利益的时候,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采取另一种态度,表面上坚决执行,实际上另搞一套。这种患得患失,斤斤计较于本部门本单位局部利益的小生产意识,是导致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一个重要根源。

3.思想根源。思想方法上的主观主义和思想意识上的个人主义,是导致学风不正的两个主要病根。

思想方法上的主观主义是一种无视客观实际,单纯从主观出发的唯心主义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的特点是,只凭主观想象,不顾客观实际;单凭书本或者经验,无视客观规律。这样的思想方法,必然导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书本是十分宝贵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反映客观物质运动的真理性的知识,但是如果忘记了同一定的客观实际相结合,特别是忘记了我们今天的现实条件,甚至用理论原则裁剪生活,那么,在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时,就会滑向教条主义。

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的各种经验也是十分珍贵的。但如果把经验夸大和绝对化,那就会滑向狭隘经验主义。

思想意识上的个人主义是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一旦个人主义在一个人头脑里占了主导地位,他就不可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学风既是思想方法问题,更是立场和态度问题;既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更是对待人民群众和党的事业的根本态度问题。考察当前存在的学风问题,不难看出,其中相当一部分与一些人思想深处的个人主义密切相关。比如,有的领导干部满足于长期当外行,不学无术,养尊处优,对上级指示往往是照本宣科、照抄照转,其背后无非是“照抄保险,创新危险”的观念在作怪;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理论学习搞形式,开展工作搞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当然也只能是走形式。之所以对“形式”情有独钟,因为形式主义这东西能给他带来好处,不费气力出荣誉,出“政绩”。由此可见,学风问题既是思想方法问题,更是思想意识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亿万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铲除学风不正的根源,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我们党的学风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成效。

标签:;  ;  ;  

论不良学风的表现及其成因_马克思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