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如何上到孩子的心里论文_车燕

小学语文课如何上到孩子的心里论文_车燕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灵山卫小学 266427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因此,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算是一节好课呢?一句话:就是要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

一、课要上得质朴实效

1.须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向又要开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使得教学内容丰韵起来。如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抓住语言这一主线。首先,让学生复述课文,然后找出几位大臣去看新装后的不同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再对皇帝看新装后的三句话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小孩说新装的话,到续写结尾。可以说自始至终都是围绕语言训练进行着,要么语言分析,要么语言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讨论、去发现、去体会。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参与度高,而且参与面也很广。

2.须创设情境、生发情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如教学《雨点》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启发孩子想象:“多么平静的小池塘啊!小雨点睡得多香呀,它正做着一个甜蜜的梦呢!它梦到了什么?”……唤起孩子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同时,我还充分利用文章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

3.须因课设练、拓展探究。

语言文字是工具,不练难以深刻理解,不练难以熟练运用。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探究。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

二、课要上出诗情画意

1.教学内容应疏密相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语文课也应讲究“疏密相间”,教师要读懂教材,决定内容的取舍详略,突出文章主旨的段落就着重讲。关系不大的就略讲,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量体裁衣,轻重有当,剪除枝蔓,疏密相间。

2.教学形态应动静结合。

“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静”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动”能激活孩子学习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孩子的深入思考。如果课上“动”多“静”少,就会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孩子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如果“静”多“动”少,孩子就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教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一动一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3.教学方法应山水写意。

于漪老师说得好:“教课又如画画,有笔有墨,各种画法穿插运用,根据题意布局,用墨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用笔粗粗细细、曲曲折折,主题突出,陪衬得当,满纸气韵,浑然一体。”对突出课文主旨的内容应“浓墨点画”,教师要加以点拨,引导孩子“见木知林”。对课文的情节、语言、情感的精彩处则“浸润渲染”,对教学思路则“线条勾勒”,注意穿针引线,主线清晰,开合自如,浑然一体。

三、课要上如春风化雨

语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应。

1.语文课是灵动的诗篇。

语文课随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必然有着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激荡。因此,语文课要集语言、认识、情感、人文的培养于一体,由平面变成立体。让语文课成为孩子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孩子在阅读中度过美好的时光。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教学散文,是语言浸润的情感体悟。孩子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孩子通过感悟进入角色,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进入现实生活,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语文课是美丽的天堂。

教师要有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有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有“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自如。我们那些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孩子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如特级教师孙双金上《只拣儿童多处行》时,他带着孩子品读课文,大家被冰心的童心与爱心所震撼,课堂被推向一个又一个情感与智慧的高潮。课堂教学似乎到此可以圆满地画上句号了。但是,孙老师没有停下来,又牵着孩子的手走进冰心,与孩子一起品味美文、感悟人生。从《雨后》到《纸船》,从《纸船》到《繁星》,让孩子感受冰心爱孩子、爱母亲、爱大海、爱星星、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老师和孩子的灵魂在字里行间徜徉、在天堂里飘荡。

总之,教师要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懈地摸索、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这样“诗”才能更隽永,“歌”才能更悠扬,“画”才能更悠远。

论文作者:车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8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课如何上到孩子的心里论文_车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