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幼儿学会关爱他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同情心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品德因素,是他们成人后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基本感情。为了培养幼儿的同情心,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联系生活实际,向幼儿讲浅显易懂的道理
幼儿年龄尚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还不完全理解什么是真善美。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同情心,首先要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同情心。我采取讲传统美德故事的办法进行。如司马光砸破水缸救溺水小朋友;小黄香爱父母,冬天用身体为父母暖被窝;孔融让梨等故事。我还教幼儿学背新编《三字经》“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能让梨,小孔融,手足谊,记心中……”使幼儿在日积月累的听故事和背诵当中,逐渐懂得什么是同情心,懂得谦让,孝敬父母,帮助他人。
二、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同情心教育
如在给幼儿讲述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以情感人,以声音来打开幼儿的心扉。当讲到“这个小女孩坐在一个墙角里,她的双颊通红,嘴唇发出微笑,她已经死了”时,幼儿的小眼睛里含着泪水。此时此刻,教师因势利导请幼儿说出自己的心情,如果碰到这个小女孩应当怎么办?然后设立情境,请幼儿进行表演。于是有的幼儿不自觉地就把故事改编为请小女孩回家吃饭、睡觉,或者编出小女孩被好心人接到一个幸福的地方去了。通过表演体验,使幼儿学会同情怜悯别人,关心别人。
在教唱《小娃娃跌倒了》之前,先讲述一个小娃娃跌倒了的情景,请幼儿回答应怎么办,使幼儿体会到不能仅仅从心理上同情,而且应该变为行为,应该去帮助。在此基础上教唱,意义明显,教育效果好。
三、对幼儿进行实际行为训练
幼儿同情心的教育单靠认知和渗透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实际行为训练。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意识引导幼儿帮助不会系鞋带的小朋友系鞋带,带刚入园的小弟弟、小妹妹们上厕所,经常去喂园里饲养的小白兔。有个小朋友肚子痛了,帮助他端水拿药……通过这一系列的行为训练,使幼儿增强同情心。
我们班有个叫王鹏的小朋友,父母离婚,性格孤僻。以前小朋友知道这事,经常嘲弄他。通过教育,孩子们知道不对了,懂得失去父母的人是非常痛苦的。我因势利导带领幼儿开展了“大家献爱心”活动,在王鹏的生日那天,全体幼儿带来了自己平常舍不得吃的东西,舍不得玩的玩具,舍不得穿的衣服送给王鹏,集体为他过了个难忘的生日。
我还经常给幼儿布置一些任务,如帮助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吃饭要让爷爷、奶奶先吃,每周要为别的小朋友做一件好事等等。这些做法,都对培养小朋友的同情心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