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无言的科学课堂论文_李蕊

走进无言的科学课堂论文_李蕊

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第二小学 730084

摘 要:在小学科学课堂要实现“无言”我们必须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让材料来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这样,无言便有了坚实的基础,教师也因此而有创造“无言课堂”的可能性。学生成了课堂活动的主人,为教师的“无言课堂”创设了好的条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是实现“无言课堂”的关键。

关键词:科学课堂 相信学生 自主探究

今年我校学习了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我也从中深受启发。“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他们把这种特色叫做“10+35”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这样的课堂:没有老师的呵斥,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样的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老师“混”于学生中间,常常很难辨认。这样的课堂完全是学生自觉的激情投入,让他们爱课堂、爱知识、爱学习!如何将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融合于我们的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之中,将科学课向无言靠拢,这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方向。刘默耕老师说过:“科学教学不是硬灌一套,搞一堂言、满堂灌,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所以这学期的每节课我都在琢磨怎样让小学科学也走进无言的课堂。为此我把我本学期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尝试,拿来与大家分享。

一、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有结构的材料

在小学科学课堂要实现“无言”不单依靠学生的自学和预习,而主要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行获取知识,这是小学科学课要实现无言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有效方式。

根据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走进无言课堂,教师讲得少了。可是这样一来,学生怎么全面掌握本课的重难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让材料来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这样,无言便有了坚实的基础,教师也因此而有创造“无言课堂”的可能性。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我在上“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时,我准备了老虎钳、螺丝刀(一字型和十字型)、扳手、锤子、水果刀、开瓶器、剪刀、壁纸刀等许多工具,要求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分小组分别打开奶粉筒盖、啤酒瓶盖、油漆桶盖,剪开厚纸板,打开核桃、拔出图钉和铁钉……这样学生在典型的、有结构的材料中更容易认识杠杆类的工具,更便于探究出什么情况用什么样的工具。同时,为了激起学生的思维,还有意创设思维障碍,提供“似是而非”的杠杆类工具,如筷子、镊子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研究对象的认识。

在这样的有结构的材料面前,才会用材料来引导学生探索,才会促进学生“自行”探究,才会有让学生积极活动的动力,也才会使学生在“无言指导”的情况下也能顺利认识杠杆类工具,发现杠杆的秘密。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所提供的材料不当,再多的语言行为指导对学生来说也是“过眼云烟”。所以,要创造“无言课堂”,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有结构的、充足的材料是基础。

二、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有许多老师自觉不自觉地不相信学生有能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够自学、“自得”。所以总是不放心,非得字字到堂,句句“落实”地讲一遍,反反复复巩固好几遍才放心。这是造成我们不能走进无言课堂的重大原因和障碍。陶行知老先生有一首诗叫《小孩不小歌》,内容是:“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陶行知老先生对学生的信任程度。在教学中,我们定要像陶行知老先生一样相信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有时间到广阔的天地中去,相信他们会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相信学生一定有创造性的发现。

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无言课堂”成为现实,必须为学生提供对材料进行充足感知的时间与空间。否则,纵然有合理的材料,有相信学生的信念,也无法达此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正是这种需要促使我们的学生去努力把希望变成现实。在本学期的教学中,为了达此目的,我尽量注意少说话、少干预,把课堂大部分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

四、让学生明确研究目的

“无言课堂”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让学生自行进行材料感知的实践活动。而这一活动的关键问题还在:让学生明确研究目的。试想,学生毫不明确实践活动的内容,而打打闹闹“自行活动”,任其“自由发挥”,研究没有方向,这样的“无言课堂”对学生来讲没有什么意义的,同时对我们的教学也是失败的。所以要走进“无言课堂”。必须让学生明确实践活动的目的之所在。科学课应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第一,选择有结构的材料,通过材料引导学生自行探索、自行活动。第二,教师引导。主要采用组织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明确活动重点、研究方向。

当然,要走进“无言课堂”,我们还必须深化对“无言”的理解。“无言”并非教师一句话也不说,该说的仍然要说,该指导的仍然要指导。只要我们能够对各个方面作出科学的认识,相信,“无言课堂”定会实现。

论文作者:李蕊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4月总第2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2

标签:;  ;  ;  ;  ;  ;  ;  ;  

走进无言的科学课堂论文_李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