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月
(江苏省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江苏淮安 223300)
【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疼痛管理在四肢骨折术后疼痛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因四肢骨折在我院行内固定手术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4例实施集束化疼痛管理作为观察组,54例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当日、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疼痛管理可以减轻四肢骨折术后疼痛。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疼痛管理;骨折术后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1-0103-02
疼痛指机体遭受损伤或潜在损伤后产生的不愉快感觉与情感体验,是个体生存重要的保护机制,被WHO认为是第五生命体征。四肢骨折术后疼痛发生快、程度重,严重影响患者睡眠、饮食,使其产生负面情绪反应,同时疼痛导致患者对功能康复锻炼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术后康复,影响手术效果。我院2017年起对我院四肢骨折患者采取集束化疼痛管理护理措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因四肢骨折在我院行内固定手术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54例实施集束化疼痛管理作为观察组,男41例,女13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2.6±13.2)岁,上肢骨折23例,下肢骨折31例;54例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男40例,女14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4.1±12.6)岁,上肢骨折22例,下肢骨折32例。上述患者均为外伤性骨折,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存在手术内固定手术指针;排除病理性骨折、精神异常等不宜纳入研究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骨折部位、手术麻醉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集束化疼痛管理。首先护理组成立疼痛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学习疼痛管理相关知识,包括骨折术后疼痛的原因、疼痛程度评估方法、缓解方法、镇痛方法等,结合相关文献与临床经验,选择具有循证学依据的护理措施组成集束化护理方案,具体如下:(1)术前疼痛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疼痛评估方法、缓解疼痛的措施与镇痛药物等,使患者对术后疼痛有所预期,提高其对疼痛的自我控制欲望;对疼痛药物的正确了解,可消除患者对镇痛药物的错误观念,如成瘾、不利于伤口愈合,使其疼痛时更积极、主动寻求医生、护理人员控制疼痛。(2)心理护理:患者遭遇突发事件后导致骨折,无思想准备,因此多伴有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加之对手术安全性与手术效果的担忧,心理产生不确定感,影响睡眠、饮食以及对疼痛的感受。护理人员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与患者深入交流,疏导其不良情绪,使其以平和、乐观的心态面对手术。(3)非药物镇痛护理:吸氧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腹式呼吸、深呼吸、看书、听音乐等转移其对疼痛的关注;保持患者舒适体位,术侧肢体抬高20°;肌肉按摩缓解肌肉张力、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减轻水肿与疼痛。(4)药物镇痛护理:依据患者疼痛原因、性质及严重程度给予阶梯式镇痛药物镇痛,如轻度疼痛选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重度疼痛选用杜冷丁镇痛。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的差异。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0分为无痛,10为剧烈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进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与t检验,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术后当日、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3.讨论
骨折术后疼痛主要是手术损伤组织与神经末梢,引起羟色胺、乳酸、组胺等疼痛物质释放;组织损伤诱发神经反射,导致肌肉收缩、肌张力增大;神经自我修复过程中形成了神经瘤,对疼痛刺激敏感度增高[1]。疼痛反应虽是机体正常的保护与防御机制,但剧烈疼痛则对患者情绪与内环境造成影响,减弱机体免疫力,不利于术后康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疼痛管理是骨科护理的重要内容,有效控制骨折术后疼痛是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疼痛管理通常包括疼痛管理小组的人员培训、疼痛管理方法、疼痛评估、疼痛健康教育等方面,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丁芸[2]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实施疼痛管理,患者术后当日、术后1天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踝关节Kofoed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白璐[3]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疼痛管理,患者术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月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管理可以有效缓解骨折术后疼痛,但我国疼痛管理开展较迟,目前尚未统一执行标准,加之临床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使得部分护理措施漏执行、执行不到位,影响其临床效果。
集束化护理是集合3~5个具有循证学依据的护理措施来处理复杂的临床疾患,其每个措施均经临床证实安全、有效,因此集合起来实施比单独实施某一护理措施效果更佳。毛晓红[4]对30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实施集束化疼痛管理,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P<0.05),且睡眠质量明显提高,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由术前疼痛教育、心理护理、非药物镇痛护理与药物镇痛护理组成的集束化疼痛管理较常规护理可更好的缓解骨折术后患者疼痛(P<0.05),研究结果与毛晓红一致。集束化疼痛管理具有更好的护理效果,主要由于组成的集束化护理措施均经循证学与临床实践证实有效,如李力[5]研究显示骨折疼痛与负性情感呈负相关,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可以缓解患者疼痛感受;谢菡[6]研究显示疼痛健康教育可以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其自我控制疼痛的欲望与能力,更好执行控制疼痛的治疗、护理方案。
综上所述,由术前疼痛教育、心理护理、非药物镇痛护理与药物镇痛护理组成的集束化疼痛管理措施可以减轻骨折术后患者疼痛,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王磊,李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11):11-12.
[2]丁芸,刘晓新,戴雯.疼痛管理模式在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6):60-61.
[3]白璐.疼痛管理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0):58-60.
[4]毛晓红.集束化疼痛管理在老年性股骨近端骨折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14):1925-1927.
[5]李力.骨折疼痛与负性情感体验的相关性研究[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5):121-123.
[6]谢菡,陈顺生,马正良,等.临床药师对骨折患者疼痛教育的效果观察[J].中国药师,2018,21(2):288-290.
论文作者:李永月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疼痛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药物论文; 措施论文; 方法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1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