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金水(北京)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2
摘要:河道治理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程,在当前河道治理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河道治理的效果,在保证河道满足用水、灌溉、航运和防洪功能的基础上,还需要重视河道治理过程中的生态保护,即要基于生态系统平衡的社角来进行河道治理,打造生态水利。 本文从河道治理和生态水利间的矛盾入手,分析了生态水利对河道治理工程的新要求,并进一步对基于生态水利下的河道治理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修复
1河道治理和生态水利间的矛盾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通过针对河道的分布进行科学规划,有效的提升河流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生态水利角度分析,当前大部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都是基于自身利益来针对水资源进行控制和调配,使河道水文、泥沙流动、河流附近地形和地貌等自然生态发生较大的改变,这不仅对河流自身天然的连续性特征带来影响,而且使河流的形态在人为干预下变得单一化。当河流自身形态特征发生变化时,还会影响河流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甚至造成河流区域内生态系统的退化,致使附近区域局部气候发生变化。当河流自身的分布和形态发生改变后,会降低河流自身对泥沙的输送能力,加重河流河床泥沙淤积现象,进一步威胁河流生态。另外,当前河道治理过程中一种大容量水库的修建设,改变了水中生物的生存环境,对河流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带来较大的威胁。因此在河道治理过程中需要将生态水利理念贯穿全过程,处理好生态水利与河道治理之间的关系,打造生态化河道。
2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
2.1形态修复技术
我国幅员辽阔,在不同的地域中地理条件和环境也各不相同,因此便造成了很多河流的走向大多是较为曲折和蜿蜒的。河流的曲折蜿蜒对于人类社会的航运以及引水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会造成人类借助自然资源的效率降低。因此,在过去的河道治理工作中,极大部分的治理工作都会改变河流原先的状态,将河流通过人为的改造而变成笔直的形状,以便于人类更好的利用河流的水力资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造成河流的流速增加,周围的水生植物以及水生动物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发生洪涝灾害的时候,更是难以进行治理。因此,如今的河道治理工作中的生态修复,最首要的工作就是进行形态修复,恢复河流原来的状态,为当地的动植物建立栖息地,同时也可以通过河道原来的状态改善水利条件,使其能够更好的为当地的居民造福。
2.2生态河堤修复技术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发现了河流河堤对河流自身以及河流周围的环境的重要影响,因此在历史各个阶段,当地的管理者都不会放松对于河流河堤的建设工作。河流河堤可以有效地为河流附近的居民安全提供保障,避免因为河流泛滥而造成较大的灾害。除此之外,河流河道还可以有效地改善河流周围的人文风情状况,为周围的美化和观赏带来更多选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前进行河道的生态修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将河道原来的混凝土水泥结构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的一种更加自然化的状况,加强水体的生态机能,有效地改善河道的生态状况。
2.3采用新型的污水处理措施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良好应用。其中此技术是有效地利用了膜生物处理技术以及膜分离技术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技术。此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地替代了传统的过滤沉淀池,能够实现高效的分离工作,能够更好地过滤掉水中的各种杂质。其次,这种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更好的维持生物池内较高的微生物含量,有效地降低污泥淤泥的含量,剔除不必要的氨氮化合元素,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去除各种细菌和病毒,使得水质的含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2.4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措施
河道内往往要受到长时间的雨水冲刷,有可能产生各种垃圾的地方,这样不仅严重地阻碍河道水流畅通性,同时还对河道的水质产生不同程度的迫害,以此打破整个生态系统平衡。本技术的有效实施,能够对河道内部的局部淤泥进行有效的处理,为打造出良好的生态系统可以提供充足的基础条件。可以使得整体淤泥高度有效地降低30厘米。对于河道内部的淤泥处理,我们可以将其堆放在河道的两岸,然后进行有效的晒干,晒干之后它可以作为植物树木的良好土壤肥力。为其动植物的健康成长提供充足的原料。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河道内部的杂草杂鱼进行全面的清除打捞,保障河道内能够处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为今后的全面生态系统构建能够提供重要的保障基础。
2.5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护坡
在河道生态护坡施工开始之前,需要综合考虑河道周边的地形、地貌及河道自身的功能特征等,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方案。具体要根据河道周边植被类型和分布情况来开展调查分析,确保河道周边植被所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此来具体划分工程区域。一般情况下可以将河道划分为常露区、变化区和常淹区。并以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来选择适宜生长的护坡区域植物。一般将耐旱植物种植在长露区域范围内,将干旱和水淹植物种植在变化区域内,水生植物则种植在常淹区域内。
2.6通过动植物生长提高水评自净能力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针对于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水体,通常会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物膜法技术及生物操作技术等进行修复。同时还要通过对水体中各种生物进行转化、转移及分解等方式来有效的提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具体还要与河道水环境实际情况相结合,在不对水体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影响的基础上,通过种植多种植物和放着各种水生动物,进一步对河道水环境资源进行丰富。另外,在针对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在保证其防洪等基础功能的基础上,还要使其发挥美化和景观的作用,在具体构建生态水利过程中,在重视河道周围景观建设,具体可以通过栽种花草及实现对水面的美化。
2.7 构建出良好的生态缓冲带
生态缓冲带的修建主要是对河道两岸进行有效的修复,以此能够形成良好的植物生长群落。同时我们在对于树种的种植上,一定要因地适宜的选择,保证每一种植物在两岸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生长。植物的有效增长能够更好地阻止地表径流现象的发生,减轻各种雨水的冲刷以及农田灌溉面源污染的影响,在河套两岸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河套水域的生态系统发展,实现水陆两地有效的物质循环以及流通,从而能够加速区域的生态系统的发展。
结束语
基于生态水利的河道治理工程,其需要在满足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利用科学、稳定的生态技术来治理河道。在具体河道治理过程中,遵循以自然为本的重心,打造生态化的河道生态环境,实现河道治理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璨,黄浩静,曹玉成.河道水质强化净化与水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4):44-46.
[2]吴伟,吴雨,俞阜东,施佳瑾.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23):102-103.
[3]景创新. 浅析城市河道生态系统修复技术[A].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6.
[4]王志强.面向生态优先的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模式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10):160-161.
[5]谢明超.城市河道生态综合治理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7(26):136.
论文作者:刘贺,段晨宇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3
标签:河道论文; 河流论文; 生态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技术论文; 水体论文; 过程中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