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择校的最新发展与实施成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成效论文,择校论文,基础论文,教育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择校在美国不是什么新话题。自1990年密尔沃基实施第一个私立学校择校计划以来,美国的家长已经享有了二十多年的择校权。不过近年来,择校确实在美国得到了更大、更快的发展。一方面,2001年底,美国最高法院裁定,用公共财政资助学生就读宗教学校,不违反宪法中政教分离的规定。短短几个月后,美国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指令连续两年不达标的公立学校,为学生提供择校机会。这为择校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另一方面,美国持续增长的公共教育经费与迟滞不前的学生学业成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批评。1988-2008年,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后,公立中小学的总收入从3,500亿美元升至6,110亿美元,生均支出从8,634美元升至12,643美元,但学生的学业成绩却乏善可陈。从纵向看,根据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结果,2008年,17岁学生在阅读和数学上的表现,与20世纪70年代初没有显著差异。从横向看,虽然美国的生均支出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均值高出35%,但在2009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其15岁学生的阅读素养只处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数学素养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1]于是,举国上下一致呼吁改进教育结果,从而为择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今天的美国,不仅参与择校的家庭增多了,而且择校的形式更为多样。除政府出资鼓励学生入读私立学校的学券计划外,各种税收抵免和教育储蓄账户计划应运而生,一部分公立学校也打开校门,实施不受居住地限制的“开放入学”。数据显示,1993-2007年,美国就近入读指定公立中小学的学生比例从80%降至73%,入读非指定公立中小学的学生比例从11%增至16%,私立学校学生占在校生总数比例也从10%上升至12%。[2]事实上,择校在美国发展得如此迅速,以致《华尔街日报》称2012年为“择校年”。[3]
一、择校方式的多样性
如前所述,美国的择校方式多种多样。加上美国基础教育实施分权管理,各州可自定择校政策,而同一州内不同学区又有一定的自主权,所以各地的择校方案纷繁多样。总体而言,在美国,学生参与择校的方式有二:一是公立学校内部择校,即“开放入学”;二是由政府资助的私立学校择校。每一种又有不同的变式。
(一)公立学校择校的多样性
公立学校择校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备选学校的多样性。除传统公立学校外,不少学区专门为择校开办了特许学校和磁石学校。这两类学校性质上极为相似,同属公立学校,均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提供不同于传统公立学校的课程与教法。但相比之下,磁石学校往往为打破种族隔离而设,更关注学生种族构成的平衡,特许学校则不受学生成分的制约。
各州特许学校和磁石学校的运作大相径庭,有的延长学生每日的在校时间;有的开设周末班和暑期学校;有的提供双语课程;有的专门面向辍学学生;有的提供个别化教学或远程教育;有的实施国际文凭课程;有的专攻数学、科学、计算机或外语;有的自主开发课程;有的采用特殊教学方法,如让不同年龄儿童同堂授课,或开展探究性学习。[4]有的磁石学校与传统公立学校合作,学生一半时间在磁石学校上课,另一半时间在传统公立学校学习;有的公立学校则额外提供磁石教育项目。
2000-2008年,美国特许学校数量从1,993所增至4,694所,在校生数从44.8万增至143.3万,磁石学校数量从1,469所增至3,021所,在校生数从121.4万增至230.8万,[5]成为公立教育中的奇葩。
二是择校范围的多样性。一些学区只提供区内择校,学生可以在所属学区的学校中自由选择;一些学区提供跨区择校,学生除本区学校外,还可选择其他学区的学校;一些学区将区内择校与跨区择校相结合,学生在选择一定数量的区内学校后,可以选择不超过规定数目的跨区学校。
此外,不同地区,参与开放入学的学校范围和学生可选的学校数各不相同。就参与范围而言,一些州规定所有学区都必须执行开放入学政策,一些州允许学区自愿参与,一些州实施“分类管理”,即学校对所在学区的开放是强制的,对外区的开放是自愿的,另一些州依法赋予学生跨区择校的权利,但每个学区可自行决定向哪些外区开放。[6]就学校数而言,纽约市学生可以选择5-12所学校,波士顿学区的学生必须至少选择3所学校,而哥伦布市学区学生选择的学校则不得超过3所。[7]
三是学生筛选标准的多样性。一般而言,学位充足的学校必须接纳所有向其递交入学申请的学生;若申请数超过学校可提供的学位数,则各地区首先根据统一标准,排定学生的优先顺序,然后抽签分派学位。而各地制定的标准各有不同:有的依照学生对学校的排序;有的考虑学生住所与学校的距离,优先照顾能步行上学的学生;有的考察学生家庭的入学历史,先行录取与兄长就读同一学校的学生,以便学校保持特色;有的均衡分派不同类型的学生。例如,纽约市的一些学区力图平衡各校新生的学业水平;西雅图学区更关注学校的种族构成,若某校学生的种族构成与学区平均水平相差超过15%,则能够让学校恢复种族平衡的申请人可优先入学;[8]明尼阿波利斯市则为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保留了500个富裕学区的学位。[9]
也有不少地区将上述标准相组合。如波士顿学区在分派学位时,优先考虑申请人是否有兄长在相关学校就读,然后考虑申请人的学校排序及其能否徒步上学。[10]
四是政府交通费补助的多样性。择校之后,学生的交通成本往往有所上升。家庭能否承担这笔费用,对实施开放入学至关重要。有趣的是,美国不少州不要求学区提供补贴。在那些给予补贴的州中,相关做法各不相同。有的州规定接收跨区择校生的学区,提供区内免费交通;有的州要求学区部分偿还低收入家庭的交通成本;有的州仅要求学区为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提供免费交通。[11]2007-2008学年,公立学校55%的学生享受了生均854美元的交通补助。[12]
此外,美国还有不少家庭通过购买学区房,让子女就近入读声誉良好的公立学校,或有机会参与学区的开放入学。2007年,在入读指定公立学校和非指定公立学校的学生中,分别有28%和18%的学生家长购买了学区房。[13]
对于开放入学和购房入学是否造成不同种族和经济背景的学生教育机会不均,学术界争论颇多。有调查指出,学校的学业表现每提升一个标准差,学区房价就上涨3.08%,[14]所以择校只是高收入家庭的游戏。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满足了一部分家庭的教育需求。调查显示,2007年,开放入学政策惠及47%的公立学校学生,在做出择校决定的学生中,入读第一志愿学校的学生比例,从2003年的83%上升至2007年的88%。[15]
(二)私立学校择校的多样性
美国不少地区的政府为选择入读私立学校的学生,提供多种直接或间接经济资助。其中,直接资助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学券”(也译为“教育凭证”、“教育券”)计划,即由政府出资,补贴私立学校学生的全部或部分教育成本。自1990年密尔沃基市启动第一个学券计划以来,2011-2012学年,美国共有9个州和地区,通过15项学券计划,为近7万名学生拨款4.25亿美元。二是教育储蓄账户,即允许学生家长将一定比例的生均经费,用于其他教育开支,如网络学习、补习、预科学习、考试和教科书。学生高中毕业后,账户中的结余经费可支付大学学费。此计划仅在亚利桑那州实施,2011-2012学年耗资1,500万美元。
所谓间接资助,即政府通过减免税,为学生分担一部分私立教育成本。它也有两种形式:一是奖学金税收抵免,即企业或个人在向非营利机构捐赠,为私立学校学生提供奖学金后,获得政府的减免税优惠。2011-2012学年,美国共有8个州实施10项奖学金税收抵免计划,减免税收3.43亿美元,[16]惠及13万名学生。二是学费税收抵免,即家长在支付子女的私立学校学费后,获得政府的退税优惠。亚利桑那是唯一实施此计划的州。
总体而言,美国私立学校择校计划发展迅速。1990年,只有一个州制定了1项择校计划;到2012年,已经有15个州和地区实施27项择校计划,涉及的学生超过21万。
与公立学校择校一样,上述各类私立学校择校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呈现出多样性。首先,就资助对象而言,有的计划以家庭收入为准线,面向低收入家庭(一般为国家贫困线的185%以下),有的瞄准薄弱学校学生,有的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例如,在所有27项择校计划中,有13项面向低收入家庭;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择校计划,从1999年的1项增加到2012年的10项,惠及的学生从970名增加到2.9万名。[17]
其次,就资助金额而言,有的覆盖全部学费,有的只给予部分补偿。例如,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的学券金额,相当于当地公立学校的生均经费,或学生所在私立学校的学费及其他费用。在路易斯安那州和俄亥俄州,学券金额分别为当地公立学校生均经费的50%和90%。历史最为悠久的密尔沃基学券计划为每位学生提供6,442美元的资助,而当地公立学校的生均经费为15,034美元,是学券金额的2.3倍。[18]税收抵免亦是如此,大约一半的税收抵免计划免除公司或个人与捐赠额相等的税收,其余则按50%-90%的比例折算,即每捐赠100美元,可减除50-90美元的税收。
在政府资助低于生均经费或捐赠额的地方,私立学校择校计划为政府节省了大笔公共教育经费。2007-2008学年,佛罗里达州的奖学金税收抵免计划中,公司每捐赠1美元,州政府就省下1.49美元的教育开支。当年,该计划为政府节省了3890万美元。据统计,1999-2006年,美国的10项私立学校择校计划共为各级政府节省了4.44亿美元。[19]
如果将公立和私立学校择校相互组合,即在实施公立学校开放入学的同时,为私立学校学生提供经费资助,那么各州的择校政策就更为多样。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还有相当数量的儿童选择在家接受教育,其人数从1999年的85万上升至2007年的150万,[20]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择校方式。对这部分儿童,各州的政策亦各不相同,有的给予一定金额的学券,供其购买指定教科书,有的允许其在公立学校学习部分课程,有的要求其参加统一考试。[21]2007年,在家就读的儿童中,约有14%同时也接受学校教育。[22]
二、家长与学生的择校标准
美国推行择校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校际竞争,提高教育质量。其背后的一个假设,是家长和学生会选择学业表现良好的学校。有研究指出,学校在地方统一测试中的成绩,与学生择校存在正相关。学校成绩每上升一个标准差,就多接收12.91名择校生。[23]不过,其他研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学生选择的学校,在统一测试中所有考试都合格的学生比例,比原先指定入读公立学校低18个百分点。[24]对此,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解释之一是,学校信息不够透明,难以为择校提供指引。许多学校只公开地方政府规定的年度报告,内容包括学生构成、教学方法等,附加的宣传材料也只包含学校的图标、照片和教师介绍,极少说明教学革新和学业情况。[25]而且,这些信息由各校自行组织,缺乏统一规范,既难保障准确性,又无法进行横向比较。[26]所以,尽管纽约市编撰了长达584页的公立高中名录,每年举办高中教育展和家长工作坊,发放相关的手册和光盘,建设了相关网站,甚至引入了学校等级卡,但许多学生和家长仍觉得自己在择校中得不到足够的帮助。[27]
解释之二是,学业成绩虽然是影响择校的重要因素,却不是唯一因素。有研究发现,约40%的家长在择校时,更关注非学术因素。[28]此外,2007年的一项调查也发现,36%的家长认为学校德育至关重要,21%看重学校安全,14%考虑上学距离和交通等因素。[29]还有不少家长关心学校纪律问题。数据显示,学校停学的人数每上升一个标准差,转学的学生就增加13.14人。[30]
解释之三是,因为学校质量难以判定,所以学生和家长倾向于根据学校的生源构成择校。大量研究发现,学校的生源构成比学业成绩更能准确预测学生和家长的选择。一项调查指出,家长在回忆如何选择学校时,多半谈到在校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很少提及学校的课程和教学质量。[31]另一项调查发现,黑人学生选择的学校中,黑人学生的比例比原先指定的公立学校高14.88%,白人学生选择的学校中,白人学生的比例比指定公立学校高8.1%,两者均呈现出统计上的显著差异。[32]还有一项研究通过访谈,发现高收入家长往往根据其他高收入家长的决定,为子女选择学校。[33]
总之,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并非只看学校质量和学业成绩,还综合考虑学校环境和生源构成等因素。对相当比例的家长来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所以,尽管学术界对于择校能否提高学业成绩存在诸多纷争,但调查一致表明,家长对择校的满意度极高。就公立学校择校而言,2007年,62%的3-12年级学生家长对自己所选的学校感到满意,指定公立学校的相应比例为52%。[34]就私立学校择校而言,在佛罗里达州,90%参与学券计划的家长和95.4%参与奖学金税收抵免计划的家长,对子女所在学校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公立学校的相应比例为71%。[35]在密尔沃基市,尽管获得学券的学生与公立学校的同类学生之间,不存在成绩上的显著差异,[36]但仍有53%参与学券计划的家长把子女所在学校列为A等,比当地公立学校的相应比例高出19个百分点。在犹他州,学券计划更获得了所有参与家长的好评。[37]
三、学校的生源选择方式
前文提及,无论是公立学校择校还是私立学校择校,相关政策多要求学校通过随机抽签,决定学位的分派。不过,随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实施,各州纷纷引入统一的学生考试,并制定了学校评估标准。学生若在考试中成绩不佳,令学校达不到相关标准,地方政府很可能重组、合并甚至关闭学校。为避免此种现象发生,不少学校在生源选择上花费了一番工夫,以求在不触动政策底线的基础上,挑选优秀学生。
首先,一些地区的招生准则用语较为模糊,为学校留下了较大的政策解释和操作空间。例如,纽约市要求学校招收择校生时,优先录取那些在掌握充分信息的前提下,做出择校决定的学生。但对于何谓“掌握充分信息”,政府并无说明。于是,一些学校在向家长介绍情况时,会主动告知哪类学生才符合学校期望,以便将达不到要求的学生排除在外。还有一些学校强调自己不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额外资源与服务,鼓励他们报读其他学校。[38]结果,美国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参与学券计划的比例,比总体水平低8个百分点。[39]
其次,一些学校在提供信息时,有意或无意地避开少数民族学生,从而造成学校主要面向白人学生的错觉。例如,有研究者分析了特许学校的宣传材料,发现虽然西班牙裔学生占特许学校在校生总数的15%-25%,但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在材料中提及这些学生。[40]一项对校长的访谈研究也发现,一些校长有意识地不用西班牙语编写宣传材料,以免吸引“不合适的”学生群体。[41]
再次,许多学校要求学生提供学业进展资料,作为不成文的学生筛选参考。学生在填写入学申请表格时,要说明自己是否停过学,是否参加了提高班等,并需附上成绩单以及教师和校长的推荐信。[42]少数名校也通过考试,选择符合其学业标准的学生。例如,纽约市约有两万名学生,参加公立名校的入学考试,而获得录取的学生仅占考试人数的15%。[43]
最后,由于学券金额往往低于私立学校的学费,所以一些私立学校(特别是广受欢迎的私立学校)不但组织入学考试,而且通过收取较高费用,将大多数低收入家庭拒之门外。例如,丹佛市的学券金额为4,500美元,而参与学券计划的私立学校,学费为7,000-15,000美元。其中最受欢迎的一所私立高中,除学费外,还收取6,000美元的书本费以及运动和考察费。[44]
所以有人说,择校不仅赋予了学生选择的权利,也赋予了学校选择的权利。[45]一些学校(特别是广受欢迎的学校)利用择校政策,挑选了一部分较有潜力、家庭较为富裕的学生。虽然政府对择校生的资助,一般仅面向不利群体,但能够被所选学校录取,真正享受择校政策福利的,仍然是不利群体中背景相对较优的人群。可以说,择校虽然不一定造成相关学校垄断优质生源,却也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帮助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
四、小结:教育选择与教育质量
择校政策目的,主要是在赋予家长和学生选择权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立学校发展,进而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如前所述,美国入读指定公立学校的学生约占学生总体的73%,其中又有28%的学生以购房择校的方式入学。所以总体而言,不采用任何择校方式,直接入读指定公立中学的学生,目前仅占52.6%。
随着规模的扩大,择校对公立学校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公立学校(特别是择校较活跃地区的公立学校)提高效能。例如,对俄亥俄州学券计划的研究发现,学券的实施刺激当地公立学校改进教育质量,使得在阅读测试中达到熟练水平的4年级学生增加了2.7个百分点。同时,公立学校中成绩最差和最好的学生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成绩最差的学生中,6年级学生的数学和阅读成绩上升了0.2-0.5个标准差;在成绩最好的学生中,4年级学生的数学和阅读成绩,以及6年级学生的阅读成绩,上升了0.3-0.4个标准差。[46]此外,全国性的学区内择校数据表明,择校人数每增加1%,教师每周就在工作上多花5个小时,[47]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
不过,择校政策实施后,公立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上并未做出根本性的变革。虽然择校对学校的经费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学校只是按照经费多寡,增加或减少了边缘性服务,如增设或削减艺术和体育类课程,购买或暂缓购买教育设施,增加或删减特殊教育项目和实地考察活动,增聘或解聘辅助人员,[48]却没有做出更深刻的改变。在特许学校盛行的加利福尼亚州,90%以上的传统公立学校仍延续原有的教师聘任、报偿和培训体系,使用原有的课程与教材。[49]在学券计划如火如荼的华盛顿特区,近80%的公立学校承认,该计划未能推进其革新。[50]
研究还发现,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对从其他学校转来的学生持负面看法,认为大多数学生转学,是因为在原先学校违反了纪律,或与师生发生了冲突。所以,校长们对接收转校生都没有太大兴趣。而且,他们也不介意自己的学生转学,因为在他们看来,转走的都是问题学生。[51]
结果,一些学区在招收择校生方面,逐步形成了一种等级体系,即只招收与自己相似或学业成绩略低的学区转来的学生。以底特律为例,位于郊区的绍斯菲尔德学区虽然毗邻底特律公立学区,但该学区即便有3%的学生流向了更好的学区,也不接收公立学区的学生。事实上,它只接收来自另一个郊区学区的学生,并吸引了后者6%的生源。只有排在末尾的郊区学区,才向底特律公立学区开放。[52]
总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择校在美国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形式日趋多样,赋予家长和学生更为丰富的教育选择。与此同时,由于家长和学生选择学校的标准,与决策者的假设有所不同,加上各校也采用不同的方式,尽可能选择成绩较优或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所以择校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它很少为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他们想要的教育,在推动公立学校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也较为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择校,相反,它对决策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他们改进择校政策,使之真正实现既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