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
当前全县青少年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主要表现为: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情感,热爱自己的家乡;富于理想,成才欲望不断增强;崇尚科学,知识面广;接受能力较强,尤其具备了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思想活跃,表现为强烈的自我与自主意识;创造能力较强,善于接受新事物,有较强的可塑性;对荣辱、是非、善恶、美丑有不同程度的道德判断能力;认同并愿意遵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普遍体现在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等。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多种文化思潮的不断交汇与碰撞,对我们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部分未成年人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错位。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对社会、人生缺乏信念和责任感。他们爱国却不愿谈政治,小小年纪便以为金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样就导致了价值观错位。
2、一些独生子女“惟我独尊”观念盛行,个人主义至上。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逐渐扩大,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从小到大受到家人方方面面的“呵护”和“优待”,生活中稍有不如意,他们便采取各种极端方式进行抵制反抗,严重者离家出走,与家长、他人、社会缺乏沟通。
3、心理素质日趋弱化。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反面意见;甚而沉迷在网络的虚拟空间内,心理宣泄方式不健康,引发出许多的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
4、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失范。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的要求,青少年虽然普遍认同,但在实际行动中,道德要求与约束往往变得苍白无力,不讲礼貌、结伙打架、吸烟喝酒等危害社会的事时有发生。
以上四种情况,从不同侧面暴露出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的成因
1、社会原因:未成年人受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和不良现象的影响,他们原本幼稚、敏感的心理更易情绪化,形成不良心理和思维方式,导致价值观发生偏离,开始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2、家庭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出现了倾斜,有些家长忙于官场、商场,无暇顾及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孩子缺乏必要的耐心和信心,对独生子女溺爱,管教方面的不足也给孩子造成心灵的负面影响。
3、学校原因:在高考指挥棒影响下,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优胜劣汰是铁的规律,差一分不能上本科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由此导致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能力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师在某些方面方法不当,不注意言传身教,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心理影响。
三、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及建议在当前现实的社会环境下,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应形成合力,吸收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社会道德大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结合每年的公民道德宣传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逐步建立一个诚信、公平、健康向上的社会道德氛围,让广大青少年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健康成长。
2、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重视家庭教育,引导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改掉放任自流、溺爱、训斥加棍棒等不当行为,学会以平等的身份和子女进行心理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孩子。
3、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氛围。校长——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一条线,党支部——团支部——少先队——学生会一条线,教导处——教研组——学科教师一条线,确保德育工作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使教师的言行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4、努力做好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帮教转化工作。建立帮教转化网络和机制,动员社会各界人士,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给予那些未成年人更多的关爱,使他们有信心、有勇气、有机会改邪归正,回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来。
5、建立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要把未成年人的法制德育教育工作纳入各部门工作评估和考核指标内,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未成年人的法制德育教育工作作为对学校进行考核奖惩的重要内容,切实督促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积极开展,认真实施,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