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责任和义务:历史如何告诉未来_中日关系论文

良知、责任和义务:历史怎样告诉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良知论文,义务论文,未来论文,责任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选课:关注历史折射出的重大现实问题

中日两国之间那场不幸的战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中日两国建交也已经30多年,但是,今天中日关系发展暗礁不断,冷流袭袭。这令关注中日关系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人士所不安。如何正确对待历史,如何直面今天和把握未来,为中日两国世代友好,为亚洲稳定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是历史教师的良知,更是历史教学的社会责任。为此,北京四中历史组在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历史室和西城区教研中心历史室的指导下,以“新课程与历史教学”为论题,召开研讨会,并推出一组以反思中日战争为主题的研究课。其中,李明赞做课的题目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构筑新型的中日关系”。

当前课程改革,学科教学将实现从“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1](p.1)。历史课的重大价值在于以史为鉴、启发智慧。以史为鉴就是不能沉湎于过去,而要构筑历史通向现实、通向未来的渠道。启智就是要使学生能够透析人生,洞悉社会。学生所愿意接受的历史教育,也恰恰是与现实联系、时代感强烈的“鲜活”历史。

二、备课: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

为了有充裕的教学时间与学生就抗日战争引发的当前中日关系进行讨论、反思,也为了突出国共两党共赴国难,艰苦抗战的历程,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章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调整:第一课时,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第二课时,国共两党的抗战及相互关系;第三课时,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第四课时,中日战争反思。本次做课是第四课时的内容,意在总结抗日战争的基础上,反思今天的中日关系。

备课的主旨思想:日本侵略者在半个世纪里发动两场大规模侵华战争,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也使日本民族蒙受了耻辱;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开创中日友好的新时代。

授课形式:一节常规教学课,不组织学生做课前准备,全凭课上教师驾驭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设计主要考虑目前大多数的课都是这种类型。仅为“研究”“公开”就大规模地发动学生做课前准备难以在日常教学中复现。

授课理念: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引入必修课教学,鼓励学生在自我探究中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完成自我意识的更新。

三、授课:以问题为纽带,师生共享教学成果

1.授课程序

2.授课情境例析

片断1:

在引导学生讨论了“日本人的二战史观”和“中国人(学生)的中日战争史观”后,师生共同总结“正确历史观”形成的途径。在学生提出的各种见解中,有几个观点值得讨论辨析:

观点(1):“中日双方都是当事者,因而都不可能形成公正、客观的历史观。”

观点(2)“即便是第三者,由于有利害关系,也不可能有公正、客观的历史观。”

针对上述观点,师生讨论、交流提出几点论题:

“历史观是主观性的认识,它的形成是否有客观的基础?”

“造成历史观认识上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形成共识:历史观的客观性来自于客观存在的史实,它不因某些人的主观见解和评价而失去其客观性。历史观又是人们对客观史实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是主观性的认识,它会因评价的标准不同而产生分歧。评价标准的差异取决于人们的政治倾向和阶级立场。人们研究历史过程的目的就是探求历史的客观真实。具体到论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是铁的事实,日本国内少数分子否认侵略、美化战争,就是要为有世界公论的二战侵略史观翻案。不是当事者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而是当事者(包括第三者)能否正视历史、自觉反省历史行为。在这方面,德国对二战侵略罪行的反省,显然得到世人的谅解。

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正确历史观形成的途径:

(1)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公正地分析和反映历史问题;

(2)抛弃政治偏见和狭隘的民族情绪;

(3)站在人类社会进步、正义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高度看待历史问题。

上述教学过程所体现的思维操作过程是: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提出观点(问题)→教师发现问题进行思维矫正→师生共同确定相互冲突、有历史和现实讨论价值的论点→学生合作探究,形成新的观念共识→不能形成共识的问题留待学生课下继续探究。质而言之,教学过程就是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以形成新的问题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片段2:

历史教学如何与现实政治相结合,如何与当代国际关系相结合,是本次研究课要探讨、解决的重点问题。为此,教学过程设计了四组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供学生交流、讨论,在教学中分步呈现。授课步骤是:

(1)呈现“一衣带水”因素。要求学生从近代史上日本两次侵华给小国造成的“怨”,现代史上中日两国建交后合作发展的史实出发,从中日两国是近邻,是冤家是朋友总得生活在一起的现实出发,从中日两国如果做不成好朋友,能否做个好邻居的未来发展出发,思考中日关系中的“冤家”和“朋友”的定位。

(2)呈现“经济互补”因素。要求学生归纳近代史上日本掠夺中国的史实,根据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分析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的适宜走向——两败,双赢?

(3)呈现“美国影响”因素。要求学生思考近代史上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和现代史上敌视新中国的政策。教师提示:美国从二战后就一直精心经营一条从日本、韩国、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到新西兰的战略防线,这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防线既不容中国从外部发起挑战,也绝不会允许日本从内部进行瓦解。中日不和,正是这一防线存在的合法理由和行动的有效依托。学生讨论,怎样趋利避害,抑制美国因素对中日关系的不良影响。

(4)呈现“周边大国”因素。要求学生思考近代中国落后挨打,今天中国改革开放,日益崛起的事实。崛起的中国,日益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国际关系,也受到周边国家,特别是周边大国的影响。学生自由讨论,举证出除日本外,对中国未来发展有影响的周边大国——俄罗斯、印度。引导学生讨论的中心主题是,在中国日益崛起和强大的今天,中国要防止和摒弃传统的“天朝大国”心态,要学会与周边大国平等共处,共谋发展。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处理好中日关系是必经的一步。

上述教学过程所体现的思维操作过程是:以学生已有历史知识为教学新情境基础→教师展示教学新情境→学生讨论,思维碰撞→教师从两个角度调控学生讨论——政治原则、学术观点,此外,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阐发自己的见解→在观点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多数学生的共识,或总结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供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

四、教学反思:历史课要促进人文精神的升华

历史教学课,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重要的是打开学生以古鉴今的视野。通过知识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知识教学涵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本课正是在这一教学理念指导下安排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在课后学生反馈调查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新旧知识的转换、课堂探究的气氛和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新方法的获得和新观点的形成等,都给与积极的肯定。中日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领域中最重要的几个关系国家之一。要巩固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就要特别重视做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对祖国有历史使命感,有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真切领悟中日两国人民都要以史为鉴的要旨:中国人民不忘历史,才能从屈辱中走向强大:日本人民记取历史教训,才能永走和平之路。

今天,课程改革正在日益深入,以往灌输式的历史教学已经不适应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诱导式的历史教学也正向着师生共享式的历史教学转变。本课在这方面仅仅做了一些探索,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这也正是授课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标签:;  ;  ;  

良心、责任和义务:历史如何告诉未来_中日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