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修订本(1996年版)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修订本(1996年版)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996年版)修订说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社会主义建设论文,年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的教材。这门课是为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在高等学校里设置的,它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认真学习和全面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他们懂得并且坚实地相信,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本课程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指针的。因此,它的内容必然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充实。从1993年修改以来,实践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我国的改革和建设又积累了许多新的宝贵经验,应当把这些内容补充进去。为了贯彻1993年以来党中央发布的有关重要文献精神, 为了更全面地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我们这次对1993年修订本进行了必要的充实和修改。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能就修改的主要内容作些介绍以有助于教师们的教学和研究。

导言部分作了一些重要的修改。

第一,第三部分的标题改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突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历史地位。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二,关于这一理论科学体系的内容,我们根据《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这一文件重新作了表述,大体包括以下方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指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是我们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为了突出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的重要意义,在导言中增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一节,集中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问题。他说:“我们冷静地分析了中国的现实,总结了经验,肯定了从建国到一九七八年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15~116 页)这表明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但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了正确的理解并不等于完全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来的全部实践表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的。我国1957年后工作中出现许多严重的失误,当这些错误发生时,人们还自信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实践要求从理论上回答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多年来国际国内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邓小平在确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的概括,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上书, 第373页)

我们在讲授这个问题时,应注意将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论述,避免片面性。它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同时它又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全面地把握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将帮助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少走弯路,避免犯“左”的或右的错误。

第一章修改的地方主要是在第三节“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中增加了第三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在这一目中阐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是17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在贯彻这一方针中,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我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今后15年我们有充分条件继续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改革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来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革新,从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改革是为发展服务的,发展的需要决定着改革的内容和步伐,改革要随着发展的进展适时适度时进行。

深化改革不仅对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起决定作用,还会为下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当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社会成员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利益格局变动较大,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可能会比较突出,不稳定因素时消时长,因此,保持稳定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也都将难以实现。

在这一目中最后指出,我们要善于统观全局,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要把加快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感同科学求实的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其他各种复杂关系,保证我们国家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长期难以解决好的问题是如何把速度和效益统一起来,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往往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体素质不高。在改革的推动下,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但整体经济效益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作为经济效益的一些重要指标,例如资金利税率、成本、单位产品物耗、产品质量等,都在日趋下降。这种情况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上。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所作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为了阐述这一思想,我们在第二章“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增加了一节: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在修改后的教材中着重阐述了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极端迫切性和重要性。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资源短缺压力的需要;是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需要;是搞活国有企业的需要;是避免经济大幅度波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缩小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经济运行机制。这包括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尤为重要的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实现集约化增长的宏观调控机制。近些年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化所以日益突出,中央政府宏观调节力量的减弱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强调说:“我们是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在引导投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集中力量保重点、实行规模经营、充分发挥现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作用、加大老工业基地改革的力度等这些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决定意义的方面,都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宏观管理,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在第二章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修改,即把第五节标题改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一节中突出阐述了科技和教育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转变增长方式的时期,依靠科技进步和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有着特别迫切的意义。

在这一节中增加了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阐述。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一时利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只是谋求国民经济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而是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社会进步。1992年我国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即“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内容涵盖了中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等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和行动框架。

第三章“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一个重要修改是加强了对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的阐述。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没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道路就难以坚持,国民经济就难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上海、长春等地考察时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既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政治问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只能搞好,只能加强,而决不能削弱;只能使它形成新的优势,而决不能使它们失去优势,我们要下定这个决心,不能有丝毫动摇。”这指出了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地位和我们应采取的态度。

我们在教材中增加了这样的内容: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社会总资产中要保持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三是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四是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

第五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的第二节,在内容上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一目,重点阐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问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指出了它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中央强调对这四句话必须在相互联系和统一整体中作完整、准确的理解。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企业法人制度,这是考虑到既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又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提出的。在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中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则拥有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独立的法人实体。教材中强调指出,这种改革是在坚持国家所有制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的改革,绝不是搞私有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在两方面明确权利和责任:一是明确出资者与企业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划分;一是在企业内部,通过建立示人治理结构形成的一系列委托责任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要的是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政府必须转换职能,一般不干预企业的决策和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担负的一些社会职能逐步交由社会来管理,使企业将精力集中到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管理科学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不可能成为现代企业的。只有管理科学化,才能真正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所以必须把深化改革与建立科学管理结合起来。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看法是不对的。

第四章以及第六、七章的内容基本上未作大的变动。

第八章主要有三处修改。

第一,把第一节原标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改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伟大目标”。这样改并不是因为原标题在理论观点上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新标题更能概括下面的三个目,又直接切入本章主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依然是本章的一个重要原理,在文内作了较集中的论述。

第二,加强了原第二节第一目对邓小平同志关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阐述。这次修改特别引用了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的重要论断,并依据马克思在1852年给魏德迈的信,简要地说明了马克思的理论最实质的一条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同时,还引用了《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65页和第379页两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论述,以便更有力地证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也有利于加深对邓小平同志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理解。

第三,删去了原第三节第二目中关于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其中有的内容如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理顺关系、搞好宏观调控等,和经济体制改革部分的内容有所重复;另一些内容如精减机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又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

第九章(即原来的第十章。根据《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的排列,把原第九章和原第十章对换了位次)主要作了以下几处修改:

第一,改写了第一节第一目末尾的一段文字,着重阐述了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问题。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社会上存在一种淡化马克思主义、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潮,而且是因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利益关系调整的关键时期,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任务的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更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做长期艰苦努力的精神准备。

第二,在第一节第三目“坚持两手,两手都要硬”中,吸取并突出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突出地位的思想和要求,强调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针,应在这一章中占有一个比较显著的位置,并给予集中的论述。我们参照《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把“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问题从原第一节第三目“两手抓,两手抓都要硬”的末尾部分拿出来,单列为第二节的第三目。这一目阐述了重在建设方针的正确性和必要性,说明了它的内含和要求等。与原来相比,加重了这个问题的份量,阐述也更系统、更充分。

第十章(即原来的第九章)主要有三处修改和补充。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原书(1993年修订版)对这一问题写得不完全,有重要缺漏。这次修改特别补写了“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一题,作为这一章的第一节,下含两个目:一目是工、农、知识分子问题,一目是人民军队问题。

第二,鉴于正确对待宗教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第三节(统一战线问题)补写了一段关于宗教和宗教政策的文字,着重说明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要全面贯彻我们党和国家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国家既保护信教自由,也保护不信教自由。公民在行使信教自由的权利时,也必须履行自己所承担的有关义务。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不是放任自流的政策,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也是这一政策本身的要求。要做好宗教界的统一战线工作,把他们的力量团结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来。

第三,按照《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补充了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1月30 日发表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八点看法和主张。这八点看法和主张对祖国统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十一章党的领导和建设,主要是按照十四届四中全会的决议对第二节第二目作了修改,强化了民主集中制的论述。在讲明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基础的前提下,突出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全党服从中央,中央集体“要有一个核心”,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因为中央权威关系党和国家的全局,关系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维护中央权威,最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保证中央的政策得以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这次修改还强调证明了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也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在讲到干部队伍建设问题时,着重补写了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的决议中关于高级干部要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要求,特别突出了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召集人会议上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强调他所说的政治,主要是指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其核心是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要注意讲政治。

以上所述是我们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著作、近期召开的党的几次中央全会的文件、江泽民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精神,以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所作的一些主要的修改和增删之处。其他还有多处细小的修改,包括全部数据资料的更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标签:;  ;  ;  ;  ;  ;  ;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修订本(1996年版)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