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教育功利主义的孩子_兴趣班论文

我们在教育功利主义的孩子_兴趣班论文

我们正在教育出功利型的孩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功利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所不用其极的留学准备

      胡润研究院曾称,中国富豪是全世界有钱人中最热衷让子女在国外接受教育的。对中国传统教育不满的家长大部分也认为最好的出路是送孩子去留学——即使孩子不喜欢。调查显示,80%的父母会为子女储备留学基金。留学生的年龄也越来越小,不少孩子还在小学阶段就被家长送出了国门。

      为了提前为留学做准备,从幼儿园开始,有能力的父母就为孩子选择了学费昂贵的国际幼儿园。上小学后,猛攻英文,研究选择的国外学校和它所需要的申请条件等。

      为了让孩子在申请国外高校时有份漂亮的个人履历,父母会送孩子去参加各种比赛,因为获奖的履历会提高获得Offer的几率;他们会托熟人给还在读小学、中学的孩子找份实习工作,目的也是为了让留学申请的内容看起来更独特;他们还会花钱给孩子出书,而书的内容多半是代笔……

      被国外高校视为体现社会责任感的公益活动,也被一些擅长钻空子的父母利用。一名曾参与偏远小镇支教的15岁中学生,在被问到“此次支教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竟直白地回答:“这下申请美国高中有东西可写了。”

      这并非个例。某留学机构的老师说,本来做公益并非申请留学的硬条件,但因为大多数准留学生都会去做公益,其他家长看到了,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据悉,大多数留学机构的老师也会建议准留学生去做公益,因为可以增加申请筹码。

      于是,现在可以看到很多中小学生一窝蜂地跑去支教、献爱心,跟走过场一样。甚至,有的学校会专门为准留学生组织公益活动。到最后,这个体现社会责任感的爱心项目,只是被孩子们变成了漂亮的履历,并没有真正被他们的内心所吸收。

      在深圳的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社会学教授于长江认为,当下这种关于留学的教育模式,其实就是一种功利教育。“小孩从幼儿园开始,上什么价位的幼儿园,之后上什么培训班,从小接触的价值、理念都与功利相关。这批要留学的孩子们,是在利用西方的道德价值伦理做事情;但如果真的到了西方的价值社会,他们还如此行事,必定会吃亏。”

      学什么,孩子说了不算

      钢琴、古筝、舞蹈、唱歌、画画、书法、英语、围棋、游泳、跆拳道……各类兴趣特长班看似琳琅满目,本质却都一样。经常在各种儿童才艺大赛上担任评委的教育专家何丽说,孩子们的才艺无非就是唱歌、跳舞、画画,弹个钢琴和古筝就已经算是稀奇的了。“而且在表演这些才艺时,他们都非常地机械,感受不出内心的欢喜,脸上的表情要么像个木偶,要么带着标志性的假笑。”

      个中缘由和家长聊天便知。孩子所学的才艺类型多半都是家长挑选的。王评菠自认是非常开明的家长,只给5岁的女儿报了一个芭蕾舞班,而女儿的同学多数都报了两个以上的兴趣班,周末像赶集一样从一个教室匆匆赶往另一个教室。与之相比,只有一个兴趣班要上的女儿,算是拥有相当自由的童年了。

      但孩子是否喜欢芭蕾舞?王评菠笑了笑,承认是自己逼着女儿学的,“她当然不乐意学。”可王评菠追崇的某个教育专家认为,在孩子个性的培养上不能太由着孩子;孩子的话是不能太当真的,她的喜好厌恶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现在多管管,让她多吃点苦,她今后总会知道父母是为她好。”

      孩子的兴趣被家长主导,这样的事在中国太过常见。在家长看来,能学的,只能是有用的那些兴趣班,如跳舞、英语、声乐、语言、绘画、奥数等。而研究树木、喜欢烹饪、收集石头……这些兴趣只会分散孩子的精力,却对他们的课业、成绩无任何帮助。

      媒体人咪蒙在《以孩子的兴趣为原点,建立完整的知识链》中曾说,因为儿子唯唐喜欢火车,她便陪儿子看遍了所有与火车有关的童书、去了各城市的火车博物馆、坐了各类火车、订阅了日本火车杂志、去了火车文化最发达的日本、看了各种火车专题的纪录片……很多家长会觉得,咪蒙这样做没有意义,就算唯唐成了火车专家,可他能应付高考,能拿到美国名校的奖学金吗?

      咪蒙却告诉这些家长,他们的思维有多狭隘。“火车只是一个引子,因为对日本火车文化感兴趣,唯唐开始对日语有兴趣,主动想上日语班,他可以多学一门语言;因为了解火车的构造,会涉及物理、化学、机械动力等多种学科知识,所以他连带对这些领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因为去各地考察火车,他的梦想就是坐遍全球火车,所以他对地理知识很感兴趣,每个国家和首都都一一背了;因为看了书和纪录片知道了火车的发展史,顺便对历史也有了概念,知道人类如何从农业社会,到完成工业革命,再到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

      屏蔽孩子交往的“坏榜样”

      去哪里学、学什么,由家长决定。和谁交往、怎么交往,家长也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孩子做出选择。

      怕孩子交友不慎被“带坏”,这是许多父母禁止孩子与差生交往的理由。成绩差意味着其他的优点也会被否定。而在值得交往的朋友名单上,家长们的许可标准通常都与“有用”有关: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帮助自家小孩提升学习兴趣;与家世好的孩子来往,可以成为大人交往的桥梁;和班干部交往可以在老师那里获得好印象……为了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有的家长会经常给孩子过生日,或是以孩子的名义请同学到家里吃饭;或是过年过节让孩子与朋友互送礼物。

      王欣维的儿子4岁,上幼儿园中班,班上建了个家长QQ群,一来二去,王欣维认识了几个家长,经常在周末约着带孩子一起玩。最近一次周末聚会,有一对母子缺席了。孩子母亲给出的理由是没时间,可在聚会中,一位妈妈告诉王欣维,这个没来的母亲,是因为不喜欢其中一个叫王易的孩子。

      王欣维说,其实所有家长都知道王易这孩子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有时候会冒出一些粗话,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时会表现出攻击行为,可孩子们喜欢和王易玩,因为他身上也有很多优点。比如哪个小朋友喝水拧不开盖子、哪个小朋友鞋带散了系不上时,他都会主动帮忙。而且王易妈妈也注意到孩子那些不好的习惯了,在努力引导。

      王欣维认为,没来参加聚会的孩子心中一定是失落的。“其实孩子们在一起玩,难免会有模仿行为,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需要改正,而不是阻碍孩子交往的自由。什么都一概而论,那以后孩子肯定交不到朋友,因为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只是普通白领的何宁则见识了父母会如何阻止孩子交往“没用的朋友”。一次,她带着7岁的女儿巧巧去参加女儿班上某同学的生日聚会。在生日聚会上,巧巧迫不及待地将何宁介绍给自己在班上最要好的朋友菲菲和她的妈妈。令何宁尴尬的是,她笑得热情,菲菲妈却笑得淡漠。她主动说了句“你好”,菲菲妈却只是抿嘴点头,然后带着孩子转身离开了。

      后来何宁观察到,每次巧巧去找菲菲玩,菲菲妈都会适时出现拉走女儿,并且跟菲菲低语什么。“看得出来,菲菲妈打扮得很精致,穿的戴的也都是名牌,她在聚会上一直只跟自己打扮差不多的家长讲话。看到孩子的友谊要因为家长的关系受挫,那一刻我真的很难过。”

      孩子的世界本来是很单纯的,但家长一旦将利益标签贴到孩子的社交行为上,孩子的成长也将受到影响。很多家长在孩子告诉自己有了某个朋友时,都喜欢问:“他爸妈是做什么的?”“他学习成绩好吗?”而在国外,通常家长关心的是,“你喜欢这个朋友什么?”“什么时候邀请你朋友到家里来玩?”

      中国家长关注的是,那个朋友到底值不值得我的孩子去交往,跟这个朋友交往,我的孩子能获得什么;而国外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内心世界。

      当认为原本很乖的孩子,突然变得不规矩时,很多家长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孩子的社交出了问题,他被朋友带坏了。可真实的原因却是,孩子正处在建立习惯和规则的时期,内心的秩序规则还未建立牢固,他们会有好奇心、探索欲,会有模仿行为。但更重要的是,家长需要帮助他建立规则,引导他辨别是非,在内心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增强他在同伴中的影响力和自信力,而非屏蔽“坏榜样”。

标签:;  ;  

我们在教育功利主义的孩子_兴趣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