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生命与生死--论悲剧爱情作品中的生命教育_爱情论文

珍惜生命与生死--论悲剧爱情作品中的生命教育_爱情论文

珍视生命,向死而生——谈悲剧爱情作品的生命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命论文,而生论文,悲剧论文,作品论文,爱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生命的遮蔽:只见爱情不见生命的教育

悲剧被誉为最高的文艺形式,悲剧作品在揭示生活本质、剖析人性方面较之其他题材文学作品更深入透彻,因而具有更加震撼人心的力度。而爱情悲剧作品,因其反映了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的悲壮,对成长中的中学生纯净的心灵,具有更加强烈的震撼力,一直受到他们的偏爱。中学语文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中向学生们展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罗密欧与朱丽叶、子君与涓生等许多悲剧爱情故事,也让他们在阅读中结识了蘩漪、杜十娘、翠翠、安娜等许多为爱情献身的女性,这都会对他们的情感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剖析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加深他们对人生、社会和生活的感悟能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悲剧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警世作用: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视生命,避免悲剧的重演。

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离开了生命,无论多么重要的教育,都会因为失去了根本,而丧失教育的本真。教育的进行意味着生命的展开和成长,教育没有外在的目的,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生命。[1]140因此,我们在对悲剧爱情作品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在教学活动中,的确存在着问题,那就是只见爱情,而不见生命。从教育者方面来看,对学生生命观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从教材组织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爱情悲剧作品的教学并没有把对生命的关注放在应有的位置,它们被分别编入一些单元,没有单独的以关注生命为单元或主题的设计,这也反映出教育者对学生生命观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生命也缺乏起码的关注,忽视了爱情悲剧作品是进行生命观教育的极好的素材,他们只是按照教材编写者的要求组织讲课,而不去挖掘作品背后的生命意蕴。对作品的解读上,则过多地体现在探讨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上,或是从社会的角度,如探讨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是由于封建家长制造成的;或是从人性的角度,如分析蘩漪“最具雷雨的性格”,唯独忽视了对生命的关注。以上种种表现,都无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可以说,生命处于遮蔽之中。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生理学、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由于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中学生开始对两性关系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但他们毕竟涉世未深,对社会人生缺乏深刻了解,他们对爱情的认识只是朦胧的,充满了神秘感。种种的朦胧和好奇,往往促使青少年迫切寻求答案。教材中的爱情题材作品(还有课外其他读物)便成了他们最知心的启蒙老师。他们向往浪漫的爱情,会把友情和爱情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全部的意义。他们对事物也缺乏理性的认识,做事情容易感性的冲动,不计后果,为了感情可以不惜牺牲一切,甚至是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特别是对于爱情悲剧作品,如果得不到生命观的正确引导,他们从作品中学到的不是对逝去生命的应有的惋惜,而仅仅是欣赏悲剧人物为了爱情而牺牲生命的行为,甚至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会像作品中的悲剧人物一样,为了感情而不惜付出一切,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伟大。这种对爱情悲剧作品只看爱情不见生命的态度,一旦遇到感情方面的挫折,很有可能会发生当代的悲剧。

二、生命的澄明:爱情之于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

如果从生命的角度来解读悲剧爱情作品,我们发现,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和女主人公没有认识生命的丰富性有直接的关系,她们把爱情等同于生命,一旦失去爱情,生命之花也就随之凋落。安娜将爱情看作她生活的本质与目的,看作自己生命的全部,她追求的是一种长久的爱,为了追求爱情,她不惜舍弃自己拥有的名誉、地位甚至心爱的儿子。一旦失去这种爱,她的生命也就无所依托——我要爱情,可是却没有,那么一切都完结了。最后卧轨自杀也就成为她必然的选择。子君把爱情和小家庭的幸福视为生活的目的和归宿,视为生命的支柱,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当她失去爱情与家庭的时候,她也就失去了人生的目的和归宿,生命也就随之很快地结束了。那些殉情者往往是将爱情等同了生命,可作为理智者决不能将爱情等价于生命,生命的存在,不是仅仅为了爱情,生命存在意义应该远远超越单纯的爱情的内容。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也是爱情悲剧作品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对悲剧爱情作品的教学,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认清爱情之于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更要让他们认清生命的复杂性、丰富性,从而正确地对待生命。

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爱情之于生命的重要意义。生命是复杂的,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而爱情则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人的生命因为有了爱情而变得精彩。一个人的生命如果缺少了爱情,那这样的生命将是不完整的生命。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有机体,自然生命的规定性要求人与动物的本能生命一样,当生命体进入成熟期以后,会自然地对异性产生一种性的需求,这是生命体的一种本能需求,正是这种需求,促使了物种的正常繁衍。这种动物的性的需求,决不是我们所要谈的爱情,虽然人类的爱情也会包含有性爱的内容,但它又远远超出了这种以性为目的的动物的本能活动。爱情是崇高而神圣的,爱情对人类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每个个体而言,爱情是人的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之一,爱情可以教会一个人学会如何去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养成忠诚、专一与执著的品格;爱情还可以使人精神愉悦,体会什么是幸福,享受快乐的人生;爱情还可以给人以激情,让人变得勤奋,懂得追求,养成对家庭、集体、社会的一种责任感。从社会角度看,以爱情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家庭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单位,它不仅促进了人类的生息繁衍,也起到了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作用。所以说,爱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物,没有爱情的生命是一种缺憾的生命。正因为此,长期以来各种反映爱情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也很受人们的喜爱,而其他题材的作品,也总是离不开爱情方面的内容,否则总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因为人们时时生活在充满着爱情的世界里,没有爱情的生活,是一种缺憾的生活。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情观的教育,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次,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之生命的丰富性。分析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传统上都是从历史的、社会的角度来分析的,直到现代才逐渐开始从人物的角度来分析,但往往从人的性格方面着手。事实上,从悲剧人物的生命观着手来探讨悲剧产生的原因,使我们更能看到悲剧产生原因所具有的共性方面的一些特点:悲剧人物都没有认识到生命的复杂性,过于看重爱情在生命中的作用,或者直接认为爱情就是生命的全部。造成悲剧的根源,便是将爱情等价于生命,把爱情当作人生唯一的价值,为爱情而放弃了生命,踏上不归路。爱情是生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爱情并不是生命的唯一内容,不是生命的全部。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有机体,人的精神生命不仅使人同动物区别出来,而且也使人的生命变得极为丰富。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从马斯洛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爱情是人生命中追求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是生命的全部内容,而是人的需要中的相对低级的需要,一个人要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生命的意义,除了有这种爱情之外,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同时追求自身各方面潜能的极大释放,实现自我的终极价值。

三、生命的超越:追问人之生命的永恒意义

悲剧爱情作品教学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不断地探索生命的永恒意义。首先,生命意义在于人之精神生命的追求。我们知道,人的生命不同于世上其他任何物种的生命,它是一种双重的存在,它既是一种物性的自然生命的存在,又是人类所独有的精神生命的存在。而人之所以为人,主要是因为具有精神生命,人的精神生命使人完成了对自身肉体生命的一种超越。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就在于创造和实现具有价值和意义的类生命,即精神生命。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96而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生命的体现。正是人的精神生命,让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人的活动不再是一种无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动物性活动,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自为的活动,它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而正是这种活动,使人类从动物本能的存在变为一种文化的存在、精神的存在,不断追求自身生存意义的存在。

我们赞扬那种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为人类创造丰富精神财富的人们,蔑视那些碌碌无为、苟活于世的生命的同时,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有机体,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命,同时也要珍惜我们的自然生命,那些只追求精神生命而漠视自己自然生命的做法是绝不可取的。鲁迅先生就对无畏地付出生命的做法很不以为然,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明确反对学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在他的生命受到敌人的威胁时,他就选择了逃命: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的留恋,我于是就逃走。也正是因为鲁迅先生对自己生命的珍视,才为我们留下了更为丰富的精神财富。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是以自然生命为基础的,没有了自然生命,人的精神也就没有了依托。

其次,生命意义是一个人的无限性对有限性不断超越的过程。人是现实性的存在,现实性规定了生命的有限性,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就没有长生不老的人,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但是,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却又是无限的,人永远不满足于自身的现实状态,永远对自己说不。一个人活着总会有自己的目标,人就在追求自己的目标中前进着,也许在某个时间他会达到自己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仅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阶段目标,而不是终极目标。一个人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终极目标,直至生命的结束,他还是在追求的过程之中。从这个角度说,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是一个无限超越有限的过程,在这个超越的过程中,人才会逐渐地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的价值,去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

再次,生命的意义还在于追求一种崇高的美。悲剧是激发人们奋勇前进的力量。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3]346之间的矛盾,即是说,悲剧冲突根源于两种社会力量、两种历史发展趋势的尖锐矛盾,以及这一矛盾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不可解决,因而导致悲剧。爱情悲剧是人们在追求爱情自由的过程中,遭到了外在势力的阻碍,因而引发矛盾。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是遭到封建家长焦母的反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由于家族的矛盾;子君与涓生受到社会和传统道德的责难等等,引起了这种正义的要求与旧势力的冲突,以致被压倒或摧毁。悲剧实质是一种崇高的美,它通过丑对美的暂时的压倒,反而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的、必然的胜利,因而具有激发人们奋勇前进的力量。爱情悲剧作品之所以具有这种美感,并不是因为作品本身的爱情悲剧故事,而是它反映出来的与阻碍爱情自由的旧势力作反抗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能让人们思考爱情的伟大、旧势力的邪恶,从而能激发人们奋勇前进的力量。仅仅为了自己的爱情就付出生命,这不具有悲剧美。由此可见,人的生命意义,只有在同阻碍民主进步的、阻碍社会发展的旧势力的斗争中才能彰显出来。林觉民在《与妻书》中,用与妻子谈谁先死谁后死的方式,抒发了自己临牺牲前对妻子深深的爱意,但他没有沉湎于儿女情长,为了国家的民主、人民的自由,他用自己的生命投入到革命的斗争中,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的生命赞歌,而他与妻子的这种男女情爱与爱国家、爱民主的大爱相比,却又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从林觉民与妻子的爱情悲剧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什么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已超越了有限时间的规定性,而具有了永恒的意义。这正是我们在教育中所应积极倡导的生命观。

标签:;  ;  ;  

珍惜生命与生死--论悲剧爱情作品中的生命教育_爱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