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理财市场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报告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
Ⅰ.2007年市场概览
2007年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高速发展的一年,作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主要载体之一的理财产品,其规模得以迅猛增加。2005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额是2000亿元,2006年这个数字为4000亿元,2007年上半年官方数据公布为3886亿元,2007年全年理财产品销售额估计超过1万亿元。虽然理财产品规模在2005年至今的三年内有了如此快速的发展,但包括理财业务在内的银行中间业务,在目前中国银行业整体业务中份额不足15%,这与40%的国际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显示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板块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005年11月1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国内商业银行理财市场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个人理财业务得以迅速发展。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银行理财产品数据库统计,2004年,包括11家中资银行和2家外资银行在内的13家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76款;2005年包括19家中资银行和7家外资银行在内的26家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594款;2006年包括21家中资银行和7家外资银行在内的28家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1166款;2007年,包括38家中资银行和9家外资银行在内的47家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2453款。
据统计,商业银行在2007年上半年平均每月发行理财产品约170款。因为受春节、五一的影响,2月份和5月份波动较大。但下半年发行数较为稳定,每月均在230款左右。值得注意的是,10月份理财产品发行数受国庆节的影响并不大。
2007年,商业银行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总数为1229款,占全部理财产品数的50.1%;发行外币理财产品总数为1217款,占比为49.6%;另外有92款的混合币种理财产品,占比为3.8%。其中,外币理财产品以美元、港币与欧元为主,美元理财产品发行846款,占外币理财产品总数的69.5%。
Ⅱ.特点
1.保本产品最受青睐,投资者收益需求凸显
2007年全年,保本固定收益产品发行878款,占全部理财产品总数的35.8%;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发行884款,占比为36%;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发行691款,占比为28.2%。
理财产品发行的情况直接反映了市场的需求,更直接地说,是反映了广大投资者的喜好。从本金是否保证来看,投资者更喜欢保本产品,2007年保本理财产品占到全部产品数的71.8%;从收益是否保证来看,投资者更喜欢浮动收益产品,2007年浮动收益产品占到全部产品数64.2%。其中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发行数呈现持续的上升趋势,2007年年内已经从占比不足10%上升到超过40%,上升势头明显,并且在2007年11月首次在占比上超过保本固定收益产品与保本浮动收益产品。
2007年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的激增显示了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收益率的要求,另外信托类产品发行数的增加也是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激增的一个原因。信托类产品大多是浮动收益产品,尤以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为多。
2.持续加息导致产品浮动收益化趋势明显
2007年人民币6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他货币也多次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等指标,这些影响市场基准利率的指标的频繁变化,导致市场对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增大,使得商业银行不敢贸然推出固定收益理财产品。而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发行量与占比的激增是因为2007年QDII产品和以新股申购类为代表的信托类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增长迅速。
3.银行理财产品借道信托迅速升温
2007年,商业银行发行的信托类理财产品(以下简称信托类理财产品)不论在发行数还是在占全部理财产品的比重上,都增长迅速。信托类理财产品从2007年1月份的37款,发展到2007年12月份的82款,增长1倍以上;信托类理财产品发行数占全部理财产品比重从2007年1月份17.4%发展到12月份的32.2%,市场占有率增加明显。特别是2007年12月份,信托类理财产品在发行数和占比两方面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
2007年信托类理财产品以6个月至1年期的中期产品为主,其次是6个月期以下的短期产品。整体来看,信托类理财产品多数为中长期产品。
信托类理财产品中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占比达到64.6%,其余的均为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从产品类型看,信托类理财产品中有向非保本方向发展的趋势。大部分非保本信托类理财产品实质上是保本固定收益产品,因为其行业特征和担保特征决定了,除了投资证券市场的信托类理财产品外,其他信托类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是可以保证的。
2007年,信托类产品募集的资金主要投向信托贷款与证券市场,前者占信托类理财产品发行数的54.2%,后者占信托类理财产品发行数的44.5%。投资信托贷款的信托类理财产品中,以基础设施项目和商业项目为投资对象、以贷款为投资方式的占多数,因为这些项目几乎都有政策性银行等高信用等级机构的担保,所以预期收益可以得以实现;投资证券市场的信托类产品几乎都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投资方向为风险较大的股票、基金及金融衍生品。兴业银行7月份的一款2年期产品甚至把尚未推出的股指期货列为其投资方向之一。
信托贷款类产品在2007年增长迅速,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银行可能以理财之名,行贷款之实,即理财产品推出的出发点可能是提供贷款;二是这类产品收益稳定,是银行存款的较好替代物。
4.“打新”理财产品在牛市下成为最大热点
2007年全年,新股申购类产品发行数为196款,均为中资银行发行。从整体上看,新股申购类产品发行数呈上升趋势,1月份发行数仅为5款,为全年最低;11月份发行29款,为全年最高。期限方面,新股申购类产品的期限均在1~2年,平均期限为11.5个月。预期收益率方面,2007年上半年发行的新股申购类产品预期收益率较低,一般上限在10%左右,下半年则上升到15%~20%。
计算结果表明,若以中签率为权数对新股申购资金的收益率进行预期,其收益率仅为0.5%~0.8%左右。由于新股申购类产品的产品期多在一年左右,而新股的发行时间和发行密度比较平均,只要资金的运用在时间上分配合理,在产品期内参与一半以上的新股申购是可以做到的,而其累计收益率也可以达到25%,因而目前绝大多数新股申购类产品给出的平均5%~15%的高预期收益率区间是比较合理的。
2007年因为资本市场的火爆和其特殊性,以及一二级市场的巨大价差产生的无风险套利机会,使得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具有了“低风险、高收益”的特性,有时甚至是“无风险套利”。因此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同,得到了迅猛发展,短短半年时间就有140余款新股申购类银行理财产品面世。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也成为2007年理财市场最大的热点,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的该类产品均受到了热烈追捧。
我们统计了2007年发行并已经到期的26款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3.78%。2007年发行并已经到期的新股申购类产品中,到期收益率最高的是工商银行的2007年第23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新股申购结构化,该产品到期年化收益率达132.39%。而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人民币T33计划,在2007年6月份提前终止。整体来看,较早发行的该类产品都获得了2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但是近期几款针对单一股票申购的该类产品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5.QDII产品收益逐步改善
2007年,投资香港及其他海外市场的QDII产品收益情况正在逐步改善。从目前情况来看,2007年新发行的QDII产品收益表现都相当不错。其中,中国银行QDII——中银稳健增长(R)和工商银行“东方之珠”两款产品表现尤为出众,前者开了QDII产品分红的先河,而后者在3个月的封闭期内人民币净值就达到1.2181。当然,QDII产品一般期限较长,一段时期的表现并不能代表投资者最终获得的收益。
6.结构型产品追求创新,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
2007年,商业银行共推出结构型理财产品638款。
就挂钩对象而言,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1)挂钩股票、基金类理财产品数量明显增多,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繁荣周期的到来、IPO重启的新股赚钱效应显现和QDII、港股直通车政策的不断推出和放宽等;(2)除传统的挂钩股票、债券、基金等产品继续强势发行外,市场上开始出现了挂钩二氧化碳排放量期货的产品[深圳发展银行“聚汇宝”超越计划2007年6号(二氧化碳挂钩型)美元理财产品]和挂钩IPOX-30全球指数和T38等的新型产品(民生银行“非凡理财”人民币“好运套餐3号”1年期产品),新型挂钩标的物开始登上结构性产品的舞台。
就委托币种而言,除人民币、美元和港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外,欧元、澳元和加元开始频繁出现,日元明显减少;在产品收益模式方面没有什么变化,各类理财产品依然维持其传统收益模式。
Ⅲ.QDII产品借“新规”东风逆势而上
2007年,商业银行推出的QDII产品在发行速度上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特别是进入2007年5月份以后,发行速度明显加快,发行数量明显上升,并在11月份创造了44款的最高纪录。期限方面,2006年QDII产品期限主要以6个月期和1年期为主,产品期限偏短。2007年则以中长期产品为主,特别是2年期产品发行数占比已经达到51.3%。
从发展历程来看,2007年银行QDII市场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4月份):市场低迷,举步维艰
从产品发行数来看,1~4月份平均每月发行数不足3款。另外,早期发行的QDII产品屡屡传来“噩耗”。
第二阶段(5~8月份):政策调整,重现生机
2007年5月,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首次对QDII产品投资范围作出调整。通过此次政策调整,QDII产品获得了进军境外股票市场的资格,政策的出台为QDII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07年5月份QDII产品发行数达到13款,比之前4个月的发行总数还多。
此外A股市场的调整也对QDII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5·30”事件使得短短的5个交易日,上证指数由4334点下探到3404点。人们开始认识到,A股市场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集聚了巨大的风险。于是众多投资者将目光投向海外资本市场,这为QDII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机遇。2007年6月,工商银行推出了“得利宝QDII-珠穆朗玛”,这是首款投资香港股市的QDII产品。这款产品的出现,也标志着QDII产品直接投资境外股票市场的开始。
第三阶段(9~12月份):步步为赢,稳中求胜
这一阶段,QDII产品的发行数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每个月平均发行数达到30款。经过一年多的发展,QDII产品捷报频传,其逐步得到市场的肯定。中国银行2007年4月发行的中银稳健增长(R),其11月份累计净值达到1.2667元,并在11月15日实行分红。这是QDII产品首次进行分红。同样是在11月,工商银行“东方之珠”在3个月的封闭期内人民币净值就已经达到1.2181。这些“成绩”有力地驳斥了QDII产品难以获得高收益的言论,一时间QDII产品成为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同样是在2007年11月,QDII产品发行数达到44款,创造了2007年QDII产品发行数纪录。
2007年12月份中、英两国金融监管部门就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做出监管合作安排,因此商业银行将可以代客投资于英国的股票市场以及经英国金融监管当局认可的公募基金。自此,银行QDII产品直接投资证券市场的范围囊括了香港和英国。此外,中美双方也正在积极筹划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监管合作事宜。届时,银行QDII产品的投资范围将会出现质的变化,银行QDII产品将可直接投资于全球最为活跃的证券市场。但考虑到目前全球股市仍然处于调整期间,银行QDII产品直接投资于欧美股市仍存在较大风险,所以预计在短期内,直接投资于英美股市的银行QDII产品难以大规模出现。
虽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QDII产品被市场普遍看好,产品发行数量与日俱增,但投资者仍需注意投资海外市场面临的风险。投资股票与基金的QDII产品收益相对投资票据与债券的收益要高,相应的风险也较高。2007年8月份,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股市整体回落,股票型基金也受到了巨大冲击。这对投资股票与股票型基金的QDII产品带来了不小的打击。次贷危机尚未过去,银行QDII产品中直接投资境外股票市场和股票型基金的产品数量已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相对稳健的投资结构性票据的产品数量猛增。从全年来看,投资票据的QDII产品占到总数的66.7%。
尽管中资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QDII产品,但由于QDII产品的发行与管理要求有专业技术过硬的管理团队的支撑,所以外资银行逐渐显现了其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今年QDII产品的发行数上。2007年,外资银行发行的QDII产品数占到全部QDII产品数的72.4%。中资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网点上,直接表现是客户群体规模大,便于资金募集。
信托公司集合信托产品市场
Ⅰ.2007年市场概览
2007年度,信托公司发行的集合资金信托产品进入了从以贷款为主向以投资为主的转型期,贷款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发行数量大为减少,体现在非证券投资领域的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发行数量和成立规模与2006年相比减少了50%以上。
业界人士断言,如果2007年国内证券市场不是处于牛市行情,那么2007年度有可能成为重新登记以来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发行最为惨淡的一年。因而我们可以看到2007年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与2006年相比,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数量和规模都有所增加,但主要是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拉动导致整体数量和规模的增加。与证券投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相比,非证券投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发行数量和规模都严重缩水。
信托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其优势在于投资领域广泛,而2007年度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发行并没有体现出这一优势。证券投资信托业务的大幅度上升,而其他投资类信托业务相对失色,导致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在2007年度的业务集中度十分明显。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既有A股股市的诱导,也存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选择问题。
在现有制度约束下,当合格机构投资人市场尚未培育起来之前,信托公司要进入除证券市场以外的基础设施、房地产、工商企业等投资领域,面临募集资金规模、投资期限、退出机制和流动性安排等障碍。但证券市场却没有这些障碍,其资金规模不限,退出机制健全,流动性良好,能够满足投资者的收益与流动性要求,从而成为了信托业务实现从贷款融资业务向投资管理业务转型的突破口。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银行理财产品数据库统计,2007年度,共有44家信托公司成立集合资金信托产品579只,募集资金总额729.04亿。其中,基础设施领域成立信托产品52只,募集资金36.97亿元;房地产领域成立信托产品49只,募集资金75.88亿元;工商企业领域成立信托产品70只,募集资金130.41亿元;证券投资领域成立信托产品389只,募集资金472.12亿元;其他领域成立信托产品13只,募集资金5.69亿元。
Ⅱ.特点
1.信托“新政”显效,基础设施类产品颓势明显
2007年度基础设施领域集合资金信托产品成立52只,募集资金规模36.97亿元,加权平均收益率为5.74%。其中,贷款运用36只,权益投资2只,股权投资1只,组合运用2只(贷款+股权投资),其他方式投资11只。2007年该类产品依旧以贷款运用为主,非贷款的投资方式运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2007年1月至4月,有39只基础设施类集合资金信托产品成立,而在之后的8个月中,仅仅成立了13只该类产品。与2006年的129只产品相比,数量上减少了77只,减幅为59.69%。导致该结果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2007年3月实施的信托新政对个人投资者和贷款类产品做出明确的限制。
(2)该领域的资金运用过于集中在贷款方式上,难以应对法规和监管要求的变化。
(3)证券投资热潮将富余资金引向了股票市场,满足合格投资者条件的许多个人投资者更愿意投资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
2.房地产类产品创新不足,负重前行
2007年房地产领域集合资金信托产品成立49只,募集资金规模75.88亿元,加权平均收益率为7.83%。其中,贷款运用29只,权益投资10只,股权投资4只,其他方式投资6只。
从产品成立的情况来看,该领域的创新依旧不足,贷款运用的方式占了59.18%。在2006年颁行的《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54号文)和2007年信托新政的双重约束下,2007年该领域成立的信托产品陷入了低谷。此外,国家为了进一步控制房价涨幅的宏观产业政策也对该领域的信托产品发行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工商企业类产品结构优化,PE占主导
2007年工商企业领域集合资金信托产品成立70只,募集资金规模130.41亿元。其中,贷款运用25只,权益投资16只,股权投资25只,其他方式投资4只。
与上述两个运用领域明显不同的是,工商企业领域中采用非贷款投资方式成立的信托产品占比达到64.29%。2007年,信托产品投资方式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工商企业股权投资信托领域,其表现在于PE类信托产品数量的增加,和发行PE类信托产品的信托公司数量的增加。
4.证券投资类产品借势井喷
2007年证券投资领域集合资金信托产品成立389只,首次募集资金规模达到472.12亿元。2007年证券投资领域信托产品的热潮主要得益于股票市场的牛市特征,且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新推出的法规对该领域的约束较少。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该领域新增的开放式信托产品有69款,我们认为2007年末该领域实际管理的信托财产要远大于472.12亿元。
标签: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qdii论文; 集合资金信托论文; 银行理财产品论文; 银行理财业务论文; 信托贷款论文; 集合信托论文; 理财论文; 信托理财论文; 银行推出论文; 信托计划论文; 信托产品论文; 规模收益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 新股申购论文; 股票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