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_新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_新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生学习论文,基本要求论文,课程改革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表现

迈入新世纪,以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主要标志,开始了更深刻的课程改革。旧的“奶酪”已经变质,新的“奶酪”就在眼前,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必将发生相应的深刻变革。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这种过程的飞跃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前提。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注重学生单纯的接受,信息传递是单向的。新课程改革力图建立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全体性的多元化学习方式,通过“对话”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主动学习——已知与未知的对话。主动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被动学习是指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是被动接受未知知识的过程,是外在压力作用的结果。主动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探究获取未知知识的过程,是内在需要作用的结果。

主动学习成为内在需要主要源于三个原因。(1)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改变了过去内容难、繁、偏、旧的状况,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由内容的精选代替了囊括,设置了些引人入胜的栏目,如“活动与探究”、“动脑筋”等。这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极易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和思维空间。(2)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原则如和风细雨,滋润着教师的心田,促使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动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化,由知识的管理者向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转化;激励着教师倾心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资源、搭建学习舞台,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增强。《纲要》规定:新课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程拆除了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藩篱,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紧密相连,这必将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感悟人生,是品味生活,是生活需要,是公民职责,而非额外的负担。

被动学习是客体行为,是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由学生接受定论,无须体验、感受、品味。主动学习是主体行为,是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给学生,由学生去探究未知,体验过程,感受挫折,品味生活,享受成功。

主动学习必将推动着学生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变,必将推动着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和需要,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合作学习——师生、生生的对话。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说:“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国内外有些教育专家也多次强调合作学习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学生之间很少彼此交流对学习的看法和对问题的见解。显然,这种个体学习方式极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强调合作和交流,以合作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双向交流为基本特征。合作学习包括:(1)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针对任务和目标,分工探究、互帮互助的协作性学习(类似研究性学习)。(2)多个同学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彼此交流收获,共享探究成果的交流性学习。(3)在一定场合据某一问题讨论、质疑、商榷,或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知识的互动性学习。合作学习可有教师参与,也可无教师参与,无论是否有教师参与,教师应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跟踪指导,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在师生互为主人的教育理念中,发展学习的环境是平等的、民主的,信任和沟通是合作的保证。在合作中,既能解决彼此的矛盾和冲突,又能弥补因个性差异带来的知识的缺陷、思维的局限、面临的困惑。合作学习将个体之间的竞争变为团队之间的竞争和个体间的交流,有利于发展学生群体的优势智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促使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

开放学习——课本与现实的对话。新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和开放性,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突破了教材为中心,学科为中心的禁锢,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科技发展、当地实际紧密联系。开放学习适应了新课程内容的新变化,为学生打破封闭,吸引“外资”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开放学习包括:(1)地点的开放。教室、实验室、工厂、农村、社区等无处不在。(2)内容的开放。开放自己的学习内容,涉猎别人的学习内容;突破学科堡垒,到其他学科串门;将社会热点和前沿学术成果融入课本的知识体系中;到生活本身去获取、去体验,用生活来解读和欣赏课本,让课本的知识库和生活的知识库交汇。(3)工具的开放。教科书、媒体、网络等都是获取信息不可缺少的必要工具。(4)答案的开放。不以某种固定的答案为标准,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评价问题。(5)心态的开放。用开放的心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正确对待自己的失败,解除挫折的困惑,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逐渐改进自己的学习。

开放学习实现了课本与现实的对话,使学生的学习永远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

发展学习——课程与未来的对话。新课程改革的主旨之一就是把学生的发展放到首位,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具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习是为人的可持续性发展而学习。

发展学习不是接受“传递”,而是谋求发展,是将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未来的发展潜力结合起来,通常包括:(1)以挑战性和研究性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由学生从现实生活和感兴趣的内容中选题,据问题而探究,生疑而探究,形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基。(2)掌握未来发展搜集和处理信息所需要的工具,如计算机、网络、工具书等。(3)大胆设想,规划未来。根据已有知识和能力,根据自身发展的潜力,预测自己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发展目标,设计自己的宏伟蓝图。

发展学习使学生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了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获取了终身学习的必备素养,实现了课程与未来的对话。

网络学习——人与机的对话。《纲要》指出,“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国内外教育专家有种共识: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网络学习包括:(1)要充分发挥网络在学习中的辅助功能,学会从网上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2)学会利用网络加强与同学、老师等其他群体和个体的交流和沟通。(3)学会利用各种媒体软件为学习服务。

网络是世界联为一体的快捷工具,其信息容量之大、传递信息之快史无前例。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网络学习不可避免地冲击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丰富多彩。

实践学习——知识与生活的对话。《纲要》在多处提到学生的社会实践,强调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用身体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强调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能有效地“观察”、“实验”、“操作”、“调查”、“活动”等;强调用脑去想,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做。

实践学习是学生亲临其境的生活体验,是学生在真实生活的实践中或实际操作中开展的学习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学习提倡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感受,在实践中获取,在实践中验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造。实践学习的主要方式有调查、访问、参观、郊游、实验、制作、查阅资料等。实践学习送给学生的是富有生命力的真实世界和生活感受,学生通过过程的探究和体验,理解的是结论的价值,学会的是直接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的是未来发展中所需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保持的是对自然界的好奇和求知欲,领略的是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形成的是对自然界的亲近和尊重。

学生的学习是知识和生活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实践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实践的结果。

各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孤立的,既有相异,也有交融,相异促其补充,交融使其沟通。

二、制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因素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展开,许多困惑随之而生,旧的“奶酪”已经变质,但它却较深层次地制约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旧的评估制度“回光返照”。《纲要》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次”。但是,到了有些学校,新课程改革就变成了一道光环,亮点只局限在表面,校长、老师、学生大都还是“穿新鞋走老路”,重结果轻过程,缺少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性评价的措施,关注的几乎仅仅是考试成绩和名次。成绩是重中之重,是社会、家长和上级有关部门关注的热点之热点,是学校是否有“生命力”、是否被社会认可的价值所在,是教师是否被学校认可、学生是否被教师认可的价值所在。至于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的规定。

《纲要》规定“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到了有些学校,硬道理远离了教师和学生,硬道理变成了软着陆。按学生的学习成绩给教师排队,教学成绩成了考核教师的硬指标,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成绩比较、分析是指导教学的重头戏。新课程的理念来到某些教师中,迅速激起千层浪,但很快趋于平静,几乎一切还是“原桌、原菜、原汁、原味”。至于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教师发展潜能的提升,许多学校几乎无从关注。教师不得不为成绩而“折腰”,“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只是在头脑中“跃跃欲试”,却很少“试一试”;至于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思考和指导只是少数教师的行为。在教师被成绩“捆绑”的情况下,学生大都难以突破成绩的“诱惑”,谋求长远的发展。

旧的评估制度是学校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要求制订的,习惯了服从的教师和学生,在领导和教师的权威面前,“瞄准”成绩不放是无奈的选择。

一线领导、教师的业务水平亟待提高。新课程改革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项宏大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必须有胜任这项工作的领导和教师。然而,现在的一线领导和老师,都是在“职前合格,一生合格”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因此,他们大都缺乏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培养持续发展的人的业务功底。至于对教师的教训,现在又缺乏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途径。“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一线领导和老师是学生中的“火车头”,是“平等中的首席”,大多数教师还不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试想,“一桶不动的水”怎能引导学生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去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呢?

考试内容缺少突破。《纲要》明确规定:“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然而,到了学校,命题的依据是教科书,而非课程标准,学“透”了教科书就能考高分,高分又是评优选模的重要依据。于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空间和“科学”安排,整天埋头在教科书里,似乎大自然与自己无缘,似乎网络学习、实践学习等与自己离得很遥远。

制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因素是学习观念转型时期的负产品,是历史的沉淀物。治标先治本,只厅正确认识,抓住根本,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必将把它送进历史的陈列馆。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教育观念的一次飞跃,是把人的灵感唤醒,将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铸造出一代新型人才。灵感、创造力、新型人才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亮点,是块新的奶酪,但它们离开了多元化学习方式的支持,永远不会“成熟”。

标签:;  ;  ;  

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_新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