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社会居民消费质量研究

中国小康社会居民消费质量研究

周学谦[1]2017年在《贵阳城镇居民消费质量预测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立足于中国奋斗全面小康伟大进程的大背景下,主要针对贵阳城镇居民的消费质量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通过阅读大量与消费质量有关的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生活消费质量的基础上,从消费主体、客体和环境即消费活动的三要素出发,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居民消费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和对贵阳城镇居民的消费质量满意度调查情况,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等统计研究方法,分别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对贵阳城镇居民的消费质量作出全面合理的评价,并与国内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杭州以及全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质量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了解贵阳城镇居民消费质量在全国水平的位置,认识到贵阳城镇居民消费质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同时对贵阳城镇居民消费质量进行预测,判断到2020年是否能够达到全面小康的消费水准。最后,根据搜集的各指标数据对贵阳城镇居民消费质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未来提高贵阳城镇居民消费质量的对策和建议。通过研究我们得到贵州经过近些年后发赶超式的飞速发展,贵阳城镇居民的生活需要已基本得到满足,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贵阳比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质量水平还稍高。如若按此趋势发展,在未来几年内,达到全面小康的消费标准就指日可待。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贵阳城镇居民消费质量与发达地区相比也还存在一定差距,还存在着消费水平和居民消费素质不高,消费结构不太合理,消费环境不佳等问题,针对此问题必须采取增加居民收入,加强消费教育,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环境等有效措施来提高居民的消费质量。

孙立强[2]2000年在《中国小康社会居民消费质量研究》文中提出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小康的概念并把它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而加以追求。尽管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兴盛的汉唐时代,但透过小康更多地看到的是天灾人祸、战乱与人民生活的贫困等。特别是近代社会,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封建主义的束缚,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20世纪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一个世纪,是中国由沉沦到抗争又到崛起的一个世纪,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历史发展的巨轮开始加速运转。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三部走”战略,其中,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水平是这一战略的核心内容,如今这一目标正顺利实现。改革与发展推动中国摆脱贫困,越过温饱,奔向小康。达到小康水平水平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8亿多农民的国家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巨大进步,是中国人民为之奋斗几千年理想的最终实现。今年已经是本世纪的最后一年,我国即将从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现在来全面地总结小康水平的实现情况,研究小康社会居民生活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居民的小康生活包含丰富的内容,既包括经济生活,又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又包含生产生活与消费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本文不能对方方面面的居民生活都进行研究,而只是研究社会生活的核心和基础部分——消费生活。小康社会居民消费的本质特征是全面提高消费质量,本文以居民的消费质量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消费质量的三个方面——消费主体质量、消费客体质量和消费环境质量出发,对小康社会居民的消费质量状况进行全面地研究与评价。<WP=3>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小康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小康思想在我国已经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古代儒家对“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理想的追求,到近代社会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治国方略》的撰写,小康思想经过了一个逐步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不断增添时代的内容,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在借鉴历史、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小康思想由空想发展成为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理论。二是对小康社会内涵的再认识。小康社会与工业化、现代化社会不同,它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小康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大约要经过50年左右的时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1年——2010年可称为初始小康阶段,2011年——2030年为第二阶段,可称为宽裕的小康阶段,2031年——2050年可称为“后小康”阶段。有些学者把2000年之后的社会统称为后小康社会是很不恰当的。三是小康社会居民消费的本质特征是全面提高消费质量。本文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及消费结构的发展变动过程与趋势,发现居民消费的数量型增长已经趋缓,城镇普通家庭耐用消费品已基本普及,开始注重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提高。从消费结构看,食品、衣着、耐用品等实物商品的支出比重不断下降,而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娱教育等服务商品的支出比重不断提高,表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层次上升,由注重消费对象数量的增长转向追求消费质量的提高。进入小康社会,这一特征将全面显现。第二部分对小康社会重点是对本世纪末和2010年居民的消费质量状况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通过建立指标体系,以大量的数据为依据,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揭示居民的消费质量状况。首先,本文建立了评价和衡量居民消费质量的指标体系。国际上有很多通用的衡量一国经济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指标,单一指标如人均国内生<WP=4>产总值、恩格尔系数等,综合指标如大卫·莫里斯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标,缩写为PQLI;美国社会卫生组织的ASHA指标;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即HDI等,但无论是这些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都有其局限性,不能照搬来衡量我国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质量状况。我国经济工作者从国情出发,建立了综合的小康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而没有建立专门衡量居民消费状况的指标体系。本文在借鉴我国已有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小康消费质量指标体系,将衡量和评价的对象集中于消费质量上。第二,把各指标量化,提出小康标准值,然后主要以1997年和1999年的数据为依据对我国已实现小康的程度进行考察,并在合理预测的基础上分析了今年底我国可实现小康的程度。第三,将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同国际标准模式和处于同一收入水平时西方国家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比较,因为消费结构能够比较全面而综合地反映消费质量状况。通过国际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同国际标准模式相同,食物、衣着、耐用品等支出比重下降,劳务支出比重上升;具体到各项目上,食品、衣着支出比重偏高,居住、医疗保健等支出比重偏低,这主要受我国的消费政策影响所致。第四研究了2010年进入宽裕小康社会时居民的消费质量。2010年与初始小康阶段相比,居民的消费结构有了更大的改善,消费质量进一步提高,但我国还没有进入现代化社会。本文通过现代化标准的十项?

何昀[3]2004年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提高居民消费质量》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历史时期,提高居民消费质量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成了我国人民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因此,加强对消费质量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廓清人们对提高消费质量的重要性的认识、尝试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居民消费质量评价标准、准确把握制约居民消费质量的现实变量进而选择全面小康进程中持续提高居民消费质量的合理途径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和辩证分析、比较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将消费质量从以往的生活质量研究中独立出来,循序渐进地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分析了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注重提高居民消费质量的理论依据,认为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符合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消费需求上升规律的题中应有之义,还是实现可持续消费的不二选择。第二部分花费较大精力研究了全面小康社会居民消费质量的衡量问题,在详尽把握、简要评价国外已有相关指标、国内现有相关指标的基础上,确立科学原则,尝试构建了一套全面小康社会居民消费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着重考察当前制约我国居民消费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包括广大农民、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及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低且增长缓慢,相对差距越来越大;实物、服务消费品质量堪忧,结构不合理;消费环境状况不佳;不少消费者自身素质有所欠缺等。第四部分就全面小康进程中持续提高居民消费质量的途径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改革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和标准,确保消费品及服务质量;优化产业、产品结构,突出服务消费重点,不断拓宽生活消费领域;改善生态、完善基础设施、改革消费政策、规范市场秩序,培育优美、和谐的消费环境;加强消费教育,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等建议。

何昀[4]2003年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居民消费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引言对消费问题的研究,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延伸到消费质量,反映和体现着人类经济、社会的现实发展状况,也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消费质量问题研究与国内外学者已有的关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范畴的研究有着视角的区别。平常我们使用较多的是狭义的消费水平

史寒君[5]2008年在《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质量的探究》文中指出我国有近7.2亿多农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5.1%,是最大和最广阔的市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而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然而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其中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799亿元,增长15.8%,仅占全国总消费额的32.28%。这是由于长期推行的非均衡的城乡发展战略和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体制,使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质量具有明显的二元性,区域间农户的消费质量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造成了中国农村居民整体消费质量不高。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缓慢、消费结构升级滞后并且改善消费环境的困难,影响了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影响了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征程中,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质量,特别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是一个重要而且任务艰巨的课题。现阶段,我国农村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影响着消费质量的提高,如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环境恶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必须先建立一套符合农村特殊情况的评价体系,再对农村居民消费质量进行考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不仅反映在他们所消费各类商品的绝对量上,而且反映在与其他群体对比的相对量上,这还和他们的心理感受有关。所以,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质量存在的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城镇居民的消费质量、各地区农民消费情况,还有农村居民消费满意程度等等。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任务,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政府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民收支预期,扶持引导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企业要生产符合农村需求特点的产品,实施正确的营销实策略,创新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格局;农民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要有意识地树立科学消费观,克服消费陋习,提高自身素质,主导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方向;社会团体(如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应做好消费宣传工作,开展丰富的消费服务工作,发挥好社会监督的职能。只有各方面的力量相互联动,才能不断推进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才能快速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启湘, 樊秀峰[6]2003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提高居民消费质量的思考》文中认为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从提高消费质量层面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什么?本文试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消费质量的全面提高首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决定了建设小康社会、加速现代化进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地满足人们

刘大成[7]2012年在《哈尔滨市城镇居民消费的定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为了对哈尔滨市城镇居民消费进行系统全面的定量研究,分别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城镇居民消费质量两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在对哈尔滨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进行研究时,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内涵和度量进行切入,系统地分析了影响哈尔滨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经济因素,使得设定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模型在理论上做好必要的准备。通过建立经验模型对哈尔滨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进行拟合与预测研究。同时,进一步地对分别使用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所估计出的哈尔滨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经验模型的拟合效果与预测精度进行比较研究,为了可以实现经济政策效果的模拟研究,相关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方向的有效控制。同时,也可以提供有关未来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经济目标的设定等决策参考信息。在对哈尔滨市城镇居民消费质量进行研究时,从城镇居民消费质量的内涵和度量两个方面着手,分别从影响哈尔滨市城镇居民消费质量的主客观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系统地因素分析,目的使构建的理论模型更加具有实际经济意义。其中,关于城镇居民消费质量的定义,通过建立在行为经济学基础上,选择从第三方的角度,以客观的心里感受进行评价,即进行局外人眼中的消费质量的分析评判。这样就可以用一种客观的尺度来衡量,进而就可以进行纵向地或横向地消费质量的比较研究。在具体评价城镇居民消费质量时,本文分别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判别分析来建立哈尔滨市城镇居民消费质量判别函数。通过选择基本评价指标和综合评价指标来全面比较两种哈尔滨市城镇居民消费质量判别函数的判别效能情况。以使两种哈尔滨市城镇居民消费质量判别函数可以合理高效地运用在相应的研究领域中。

李红梅[8]2008年在《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北省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发展迅速,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居民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发生重大的变化,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由以生存资料为主开始向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转变;农村居民开始追求高质量的消费,各种物品的消费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优质化趋向。在这之中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方面,在居民基本消费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消费继续向大宗耐用消费品倾斜;另一方面,居民消费开始转向非物质领域,包括文化体育娱乐消费、旅游观光消费、技能培训消费等;再者,食物支出在农村居民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消费结构开始从以生存资料为主向生存、发展、享受资料并重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在消费结构向合理化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阻碍因素。其中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同时,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对居民消费结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社会、居民、文化、心理等非经济因素对消费结构也具有明显的影响。要促进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向着合理化发展,就必须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为重点;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能力;大力发展耐用消费品消费,逐步扩大消费规模,推动消费方式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本文从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出发,采用结构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对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系统、深入地研究。并运用函数模型对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和提升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和建议。从而,在对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作了一个全面的分析和认识的前提下,对进一步启动河北省的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引导农村居民改善消费结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并为河北省区域宏观经济系统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张恩英[9]2012年在《黑龙江省居民消费增长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三驾马车的拉动下快速增长。但是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居民消费不振、消费率不断下降,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减弱。因此,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我国就特别强调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积极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因此,未来一段时期,促进消费快速增长,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成为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艰巨任务和重要目标。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一直重投资、轻消费,造成居民消费持续低迷,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近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抓住国家振兴东北的有利时机,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调结构、惠民生、启动居民消费,但是居民消费却始终启而不动,成为阻碍黑龙江经济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黑龙江省居民消费增长的实证研究为题,在系统梳理消费理论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把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提高居民的福祉相结合,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演变过程的分析,寻找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及消费结构优化的规律,发掘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症结,为黑龙江省以及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特征相近的地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实现由投资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经济的转变,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运用理论分析、描述统计和计量模型分析法,把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深入分析黑龙江省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演变历程;用协整方法研究影响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并对黑龙江省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同时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不同分位水平上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率的变动特征;采用Panel Data模型分析黑龙江省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全文沿着理论准备、方法论准备、历史及现状考察、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即第1章绪论。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消费增长的概念辨析,澄清消费研究中对消费增长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模糊认识,并对文中所使用的测度消费增长的指标进行统计界定,介绍论文的研究方法和逻辑框架,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是理论和方法准备,包括第2章和第3章。第2章国内外消费理论研究述评。首先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对国外消费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尤其是对卢卡斯批判以来发展起来的基于理性预期的消费理论,主要包括随机游走假说、预防性储蓄理论、流动性约束理论、缓冲存货理论和λ假说,以及行为消费理论关于消费增长问题的研究进行系统评述。然后对国内有关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关于消费增长理论的研究做详细的评价,为后面的经验分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3章居民消费增长研究的主要方法述评。详细评价计量分析方法中的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面板数据分析法、分位数回归和均值结构分析等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进而确定本文定量研究的主要方法,为后面的实证研究做充分的方法论准备。第三部分是消费增长的历史和现状描述,包括第4章和第5章。第4章黑龙江省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的历史与现实考察。重点研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率以及边际消费倾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变化规律,并且分别与全国平均水平做对比。第5章黑龙江省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特征分析。首先分析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特征。然后分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并同全国的平均水平对比,分析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差距,确定黑龙江省在全国所处的位置。认清历史分析现状是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和实证建模的基础。第四部分是建立消费增长模型并提出促进消费增长的对策,包括第6章和第7章。第6章黑龙江省居民消费增长模型的建立。首先,分别从经济与社会的角度,分析居民收入、消费预期、预防性储蓄、流动性约束、利率、价格、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以及制度变革、消费环境、消费心理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并采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影响消费增长的经济因素做实证分析检验,构建一个反映消费变动的综合模型,确定影响居民消费变动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程度。然后,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分位水平上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变动特征。最后,利用Panel Data模型分析黑龙江省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第7章基于福利视角的黑龙江省居民消费增长的对策分析。从提升社会福利的角度构建黑龙江省的宏观系统模型,研究黑龙江省宏观经济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减少税收,降低企业准入和加深市场化的角度提升社会福利,从而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对策建议。第五部分即第8章结论与展望。这一章是对全文的总结,依据全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讨论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第一,对消费增长概念的辨析。虽然国内外有关消费增长研究的文献很多,但是在我所见的大量文献中,尽管有很多文献中都提到消费增长,甚至是以消费增长为题的研究,但是对消费增长的概念进行界定的文献却少之又少,关于消费增长的内涵及外延的概念很模糊,理论界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清晰地界定消费增长的内涵和外延,并从可操作的角度对消费增长的测度指标做了统计界定。第二,研究视角的独到性。由于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因此国内外对消费问题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多是或为宏观研究,或强调微观基础。从一个多维视角,将其置于更大的区域宏观经济环境中,并从更具体的城乡子系统中,既研究本省的城乡差异,也研究黑龙江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并把居民家庭的人均消费支出与宏观居民消费相联系,进行三个层面的关联性研究,这是已有文献中没有的。第三,研究理念的先进性。将系统的和谐及整个社会的福利提升作为参照系,构建黑龙江省宏观经济系统联立模型,把研究内容从人均消费支出拓展到宏观居民消费,从提升社会福利的角度,提出消费增长的对策,这与传统的以经济总量与速度的增长为参照目标相比,是一次系统理念上的进步,也填补了该方面研究的空白。第四,研究方法的新意。首先从单因素入手,分别研究各种经济和社会因素对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影响,再综合分析,构建居民消费增长的多因素综合模型,通过分段引入虚拟变量分析制度变迁因素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由于可得数据的客观局限性,使论文研究内容的深度和研究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由于缺乏居民消费支出的个体数据,无法进行个体分层的差异分析。由于黑龙江省统计年鉴中,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是从2007年以后才有按收入等级分组的数据,使得面板数据时间太短,虽然利用现有数据的研究结果通过了检验,但无疑会影响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二,仅仅以全国的平均水平为参照,来研究黑龙江省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演变,如果能选取相近收入水平和相似发展阶段的地区进行比较,更进一步,如果能与发达国家在同等收入水平的消费阶段做比较,结论会更有说服力,也更具现实意义。第三,主观上,受个人知识储备的限制,一些近年来兴起的研究消费问题比较有效的方法,如半参数回归模型和均值结构变化模型等,但由于Eviews软件尚无这些分析功能,而本人又不熟悉复杂编程,因此,没有把这两种方法用于实证研究,这也是我下一步要继续完成的研究。

谢迟[10]2016年在《文化消费质量的内容及提高途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消费质量问题正日益受到关注,但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关于文化消费质量的已有研究严重欠缺。一是缺少对文化消费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二是缺少对文化消费质量内涵的深入刻画,三是缺乏文化消费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成果,无法对文化消费质量进行测度,四是没有形成提高文化消费质量的系统性对策。因此,深入开展文化消费质量研究意义重大。首先,提高文化消费质量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其次,提高文化消费质量能提高人的素质,最后,提高文化消费能促进社会进步。本文首先尝试从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差距、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文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文化市场发展状况及消费者素质等六个方面来分析文化消费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多项具体指标进行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2001-2013年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居民收入及文化消费市场发展情况、文化产品及服务价格和文化馆建设情况是影响我国文化消费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又尝试以人均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文化消费与收入的匹配度、文化消费的内部结构、文化消费的差异以及文化消费的成本与消费效果等六个维度对文化消费质量的科学内涵进行刻画,并相应构建了文化消费质量的描述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测度发现,2001-2013年我国居民文化消费质量指数总的趋势是持续上升的,个别年份因故出现过下降,居民文化消费质量的提升空间还很大。最后,综合各项研究结果,本人认为,提高居民文化消费质量应着重从消费者、文化企业、政府和文化市场四个角度来探究提升文化消费质量的具体途径

参考文献:

[1]. 贵阳城镇居民消费质量预测分析与对策研究[D]. 周学谦. 贵州财经大学. 2017

[2]. 中国小康社会居民消费质量研究[D]. 孙立强. 西南财经大学. 2000

[3].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提高居民消费质量[D]. 何昀. 湖南师范大学. 2004

[4]. 全面小康社会的居民消费质量评价研究[J]. 何昀. 消费经济. 2003

[5]. 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质量的探究[D]. 史寒君. 湘潭大学. 2008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提高居民消费质量的思考[J]. 文启湘, 樊秀峰. 消费经济. 2003

[7]. 哈尔滨市城镇居民消费的定量研究[D]. 刘大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12

[8]. 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问题研究[D]. 李红梅.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9]. 黑龙江省居民消费增长的实证研究[D]. 张恩英.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10]. 文化消费质量的内容及提高途径研究[D]. 谢迟. 湖南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小康社会居民消费质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