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情况的调查与研究——以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为例论文_王俏

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情况的调查与研究——以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为例论文_王俏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33002)

摘要:作为东北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是跨越几个社会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党和国家对于鄂伦春民族的发展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怀。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的实地调查和访谈,了解到当地鄂伦春族发展现状、国家和政府扶持鄂伦春族的发展情况以及扶持后所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研究。

关键词:鄂伦春族;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现状

前言:

鄂伦春族是我国的人口较少民族、北方渔猎民族,同时还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边境大小兴安岭山脉中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鄂伦春族自下山定居以后,跨越了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直接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鄂伦春族人民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间,才逐渐适应和接受现在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党和政府一直对鄂伦春族给予关心和帮助,对他们实施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促使他们提供经济水平。

一、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概况

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北部,距呼玛县城100公里,是大兴安岭仅有的两个鄂伦春民族乡之一。最初白银纳仅为鄂伦春人的一狩猎点,1953年,鄂伦春搜山防火一队定居于此,后发展成屯。1984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呼玛设置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至此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正式成立。全乡总面积527平方公里,888户,2248人,耕地1.9万亩,村屯主要分布在呼玛河两岸。以林业为主,兼事狩猎。共辖6个行政村:红光村、新河村、新山村、玻璃沟、更新村、白银纳村。其中白银纳村是呼玛县唯一的鄂伦春族聚居村,耕地面积7665亩,全村共158户,人口374人,农民人均纯收入9869元,收入来源于农业收入、木耳种植收入、兽皮和桦树皮手工艺品收入等。

二、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发展现状

(一)培育特色民族产业

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为了提高鄂伦春族人民的收入,出台了一项扶持政策也就是黑木耳养殖产业。从2016年至2017年乡党委、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栽木耳的发展趋势,全力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从省民委争取投资223万元的钢架大棚木耳菌吊袋升级项目已经全面竣工,先后建设了20座木耳挂袋钢架大棚、400平方米冷藏室、烘干室等设施,80万元相关设备已经采购。乡政府为养植户每袋补助0.7元,通过政策引领,白银纳木耳种植农户达到108户,每户种植5000袋,全乡种植黑木耳达到50万袋,共补贴资金35万元,每户每年纯收入增加了2100元。对于鄂伦春族人民相对单一的经济收入,这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经济水平,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住房条件

鄂伦春族人民现在居住的鄂族新村小区就是专门为鄂伦春族盖建的,2013年-2016年鄂族新村一期二期共完成137户房屋建设,使鄂族村民全部入住新房。新房内基本设施齐全,可以直接入住,水、电、取暖费需自己承担。但因为该地区取暖时间长,县里也会对取暖费进行补贴。又投资635万元完成新村二期45户楼房购买装修分配工作,对鄂族新村供排水后续工程进行检修,对供热管线进行了修复。还完成了新村二期(银和小区1号楼65户)安全饮水工程。

2.特色文化建设

为了能够更好展现鄂伦春族文化,乡政府全力支持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在鄂族新村平房区域投入96万元建设了20座撮罗子形状多功能用房,在挖掘鄂族文化底蕴的同时着力刷新鄂乡“颜值”。并且在开江节期间,对鄂族新村吉雅希广场的文化长廊进行了维修和更换图版。在鄂伦春传统手工艺技术方面,乡政府也是为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还对艺术团的排练室进行了维修,让他们能够更加方便的从事文化事业。

3.其他基础设施

除了住房和文化建设外,乡政府对鄂族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维修改造,对鄂族新村一期二期供暖锅炉进行了维修,还对供水供热管线进行了检修及修复。对白银纳村农田道路9处水毁地段实施修复工作,总投资34.1万元的40盏风光互补太阳能路灯项目已竣工。为了完善鄂族特色村寨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省民委投入了416万元用于白银纳乡基础设施建设,修建4米宽白色路面1596平方米,地面硬化18036平方米,边沟1934米,涵洞227座,排水沟1053米。

(三)加强民生保障体系

1.推进扶贫事业发展

根据县扶贫办11条甄别规定严格筛查出贫困农户144户,贫困人口数276人,全部进行对接帮扶。依托合作社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白银纳乡民祥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精准扶贫承诺保障每人每年增收4000元,可带动扶贫户5——8户,承诺精准扶贫保障每年5户。实现了80%贫困户脱贫。还为每户贫困户发放了金莲花4000株,为4户贫困户维修了房屋,回收农药瓶68600余个,贫困户受益27740元。政府会用贫困项目资金购买农器具,通过农器具获得的收益资金再给老百姓。并且每一个政府干部都有一个帮扶户,帮助他们改善贫困生活。

2.推进医疗、教育事业发展

在医疗上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和贫困人口签约率100%。全面实现了鄂伦春族群众免费体检,在特定医院住院会有补助,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教育上,在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中心校上学的鄂族孩子会有每月120的补助,鄂族孩子也享受高考加分政策。同时为了培养人才,对4名在校的鄂伦春族大专、本科学生发放助学金10000元。

(四)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在逐渐消失,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发展与传承鄂伦春族文化。为了鼓励和培养人才,为8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放了每人4000元的补助资金。并且在鄂族房屋分配上,对于不满足要求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乡政府也放宽要求分配房屋。

为了使艺术团能够更好的展现鄂族歌舞、说唱艺术,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向上面争取,投入60.8万元为民间艺术团更换了演出节目1台和投入60多万购进广场音响、灯光等舞台设备。

三、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对鄂伦春族的积极影响

(一)收入大幅提升,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富裕边民和改善群众生活条件,通过集中帮扶,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人口较少民族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对人口较少民族实施一系列的帮助下,加快了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经济发展,帮助人们提高收入。通过国家和政府的扶持,结合本地实际和优势,帮助它们调整经济结构,从原先以种地这种单一的收入方式,到现在可以通过对鄂伦春族帮扶的其他产业,来改变收入来源单一的局面,发展多种途径,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收入。

比如黑木耳种植的补贴、传统手工艺制品的销售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提高了经济收入。而且政府也把大量的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群众增收和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使鄂伦春族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当前,鄂族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谋求经济发展、改变自身命运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进一步坚定了他们努力发展经济产业的决心。

(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人口较少民族优惠实施以来,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狠抓了一大批对加快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交通、水利、通讯、环保、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实施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邮以及安居工程、卫生路等项目建设,来改善鄂伦春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人口较少民族政策使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教育、低保、医疗等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方面,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涉农资金。新农合、新农保、政策性农业保险、治安保险等工作均按时完成任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五保实现“应保尽保”,全年发放低保金、五保金、大病救助,民政优抚扎实开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助力保护和弘扬文化

人口较少民族优惠政策对保护和弘扬鄂伦春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挖掘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资源。由于相对封闭的环境,民族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国家和社会专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有利于挖掘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资源,便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传播,一方面有利于外界了解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充分利用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保护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独特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22个人口较少民族都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本民族文化。对于人口较少民族来说,在经济发展中,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易受到冲击。比如,现在的鄂伦春族年轻人,不喜欢学传统的毛皮制作工艺,对传统手工艺丝毫不感兴趣。即使学校和家中长辈教授鄂伦春语,孩子们也没有学习的热情,并且不会在日常生活使用。在与外来文化的交往、抗争过程中,民族文化面临减弱乃至消亡的危险,民族文化已经出现严重衰退的情况

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对政策的依赖性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长期的扶持使得被扶持者对政策产生了依赖性少了参与的积极性。而长期的照顾和扶持,使得鄂伦春猎民村村民特别关注上面的扶持政策,逐渐对享受特殊优惠待遇习以为常。虽然一些补贴在今天已经显得很少,但是问题的根源却在于这给鄂伦春人们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在一些鄂伦春家庭里,身体健康、正值劳动年龄的夫妻双方,他们不参与任何形式的生产劳动,只是将政府批给的耕地全部出租收取租金,甚至还会埋怨政府给的资助太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严重抑制了鄂伦春族的发展。

2.政策实施的差别待遇

一方面,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是按民族而不是按其所在区域来进行设计架构的。有的人口较少民族分布在不同地区,但同族却因地域性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扶持结果,这对民族团结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像在阿里河2017年1月1日后出生的鄂伦春族孩子享受每月补助1900元,一直到18岁。而同是鄂伦春族在白银纳就没有分享到此项政策,这对民族团结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时不应带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性太强不利于民族和谐发展。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人口较少民族所享受的优惠政策更多,这本身就会让其他民族产生不满的情绪,不利于民族关系团结。再加上人口较少民族的居住方式大多是与其他民族加错杂居,生活在同一区域,民族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甚小。随着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的推动,其他相邻的民族(包括汉族)看到人口较少民族得到更多的优惠,难免会增加他们不满的情绪,开始可能是个人的不满情绪,后来可能转变为对社会或是政府不公平待遇的不满。如果将这种不满的情绪转变到人口较少民族身上,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民族间团结被破坏,使民族间产生隔阂和猜忌。

(二)改进建议

1.改变扶持模式,调动积极性

传统的扶持模式大都是“输血”式,而这种无条件的扶持不仅不会激发他们生产劳动的热情,相反会滋生被扶持者的依赖性,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就逐渐形成了“等、靠、要”的行为。而我们需要的是调动被帮扶者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主观能动性没有产生,任何形式的扶持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一时的帮助并不能使他们摆脱困境。所以我们除了在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以外,还要更注意挖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参与式”扶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像白银纳乡的种植种植街道两边的花,每株花1元钱,村里出籽钱,采购完后给有种植意愿的贫困户发花籽,一元一棵回收,不分品种,不分大小,见苗给钱,再雇贫困户进行种植。只要有行动能力的人,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来获取报酬。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扶持,施援者和被扶持者在平等的位置上互动的扶持模式,它更加注重被扶持者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可以把被扶持者的想法和经历考虑在内,从而调动被扶持者参与的积极性。

2.加强督查,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的重中之重是将每一项政策下发到需要的地方,提高对各类事项的检查与管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到底能不能切实实施,能不能获得实质效果,主要是其中的各个事项的切实完成和资金额的足数落实。因此,应该加强对各种事项的检查、监督以及信息回馈,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保护方法。国家民委和政府机关要做好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相关问题的把控,在确保专用资金切实到位的同时还用严格把控资金的用处,严格执行标准和规范操作,才能更好的推动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与人口较少民族相关的各级省市都制定并出台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各级省、自治区在切实落实地方性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的同时不要忘记应先以国家政策为前提,以国家政策为主导地位的同时让地方政策辅助,这样相辅相成才能使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的又快又好。

参考文献

[1]何晓清.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政策导向研究——以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族为例[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9-30

[2]闫沙庆 张利国.新形势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差别化政策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10-15

[3]刘兴全 肖琼 黄莉 王艳.我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研究——基于对云南、贵州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调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07-10.

论文作者:王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3

标签:;  ;  ;  ;  ;  ;  ;  ;  

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情况的调查与研究——以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为例论文_王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