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应是课程改革的导航线&对全国和上海两部政治高考卷的比较研究_高考论文

高考命题应为课程改革导航——政治高考全国卷和上海卷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课程改革论文,全国卷论文,政治论文,上海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广东等省率先试行“3+X”科目设置方案,第一次打破了全国高考“大一统”的考试模式。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高考模式设置日趋多元化、个性化。模式设置的多元化也使得今年高考试卷类型增多,据教育部有关人士介绍,由于各地高考科目组合不同。以及所使用的教材新旧不同,今年全国高考有40多种试卷,它们在试题内容、分数计算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从考试模式来看,今年高考全国共有9种考试模式,其中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考试方案,即我们所说的“全国卷”。上海继续实行自主命题,考试模式为“3+文理科大综合+1”,我们把其中的政治试卷称为“上海卷”。我们对这两种考试模式下的政治试题进行了认真地比较研究,并把它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认真审视,觉得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全国卷和上海卷的异同比较

为了对全国卷和上海卷进行比较,我们有必要先对二卷的能力考查情况、内容、题型、题量、分值以及内容结构有一个基本的统计与分析,以明了二者的异同。见表一、表二、表三、表四。

1.全国卷和上海卷的共同点

从以下四张表格可以看出,全国卷和上海卷在取材来源以及对能力的考查方面有相同之处。

(1)在取材来源上,全国卷和上海卷都以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热点问题作为命题点。如全国卷中的关于长江三角洲、十六大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倾销与反倾销、“两个务必”、气象经济、城市化、三峡工程等等。上海卷中的“两个务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神州四号”发射升空、“东突”问题、两会、非盟、青藏铁路、新型工业化问题、三农问题、祖国统一、依法治国等等。两卷都注重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表一:全国卷和上海卷对能力考查情况表

表二:全国卷和上海卷的内容、题型及其分值、题量情况表

表三:2003年高考全国卷内容结构简表

表四:2003年高考上海卷内容结构简表

(2)在命题立意上,全国卷和上海卷都考查了学生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全国卷中选择题第11、13、14、29~35题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共40分;论述题第39题、第41大题第1小题第Ⅲ问是在考查学生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共23分。两者合计63分,占总分的59%,其余各题均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上海卷中单项选择题第9~12、14~18题,不定项选择题第19~26题是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总共17道题,有42分;简答题第28~31题、分析说明题第32~33题、论述题第34题都是在考查学生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共7大题,有90分。两者合计132分,占总分的88%。还有18分的题目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两卷都是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以能力立意为主,侧重于知识的迁移,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全国卷和上海卷的不同点

(1)在取材的侧重点上,全国卷和上海卷有所不同。全国卷所取材的重、热点主要是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看不出明显的地域特色;而上海卷的取材不仅关注当前国内外的大事,而且把着眼点放在本地区正在发生的大事上。如上海卷填空题中的“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40周年、上海人姚明当选为NBA“新秀状元”;单项选择题中的上海市区县人大换届选举、上海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绿化主体工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对国债的调查;不定项选择题中的上海房地产业与上海经济发展关系;简答题中的上海申办世博会等城市建设成就;分析说明题中的上海居民战“非典”、上海GNP与职工工资情况,等等。这正好体现了中学政治课教学对学生的一项基本要求,即关注国家大事,关注身边正在发生的大事。

(2)在题型、考试内容及总分上,全国卷和上海卷有明显不同。全国卷由于要兼顾政史地三科,所以题型仅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而上海卷则有填空题、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简答题、分析说明题、论述题六种题型。全国卷考查了学生高中所学的政治课全部内容,即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比重分别为32%、36%和32%,总分为106分;上海卷只考查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再加上时事政治,比重分别为44%、45%和11%,共150分。哲学常识则一题未考。

(3)在对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考查的要求上,全国卷和上海卷有显著差异。全国卷中,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说明实际问题能力虽然有63分,但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却有43分,占了41%。上海卷中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说明实际问题能力的有132分,占88%,只有18分是在考查识记能力,仅占12%左右。

二、如何评价两卷

通过对两卷的粗略比较,我们发现,由于考试模式不同,两卷存在着诸多差异。但若把它们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重新进行审视,就会发现两卷形式上不同的背后实际上折射出两卷在命题理念上的差异,尤其是在与新课改的衔接上存在着本质差异。我们仅从新课改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与探究精神和能力方面,对两卷再做一比较。

1.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导向方面,上海卷要优于全国卷

新课改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仅就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如果高考命题对此没有体现或体现不充分,很难说这个命题是成功的,在这方面,上海卷要优于全国卷。上海卷中的主观题共有8道,答案中鼓励创新并给出加分依据的就有5道题。如第29题:“如果考生回答出:近年来美国‘单边主义’倾向更为明显,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可给予加分,本大题总分不超过48分。”第31题除了给一些备选答案外,还另有说明:“根据选题与事件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选题本身的重要性,酌情给分。例如,选题为‘从食人鱼事件看公民的道德建设’,理由是食人鱼事物的发生与部分经营者惟利是图有着密切关系(即选题的相关性),而如何提高商业经营者以至公民整体的道德水平,已经成为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即选题的重要性)。”第32题:“考生如在谈话要点中,有询问同学近况、表达问候、表示自己愿意提供帮助等情感交流方面的内容,可给予加分;建议同学做好心理调适,可给予加分。本大题总分不超过30分。”第33题:“如果考生回答出:只有坚持‘科教兴市’战略,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才能提高上海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可给予加分。本大题总分不超过30分。”第34题第一小题:“如果考生回答出:中等收入者比重大的社会,其社会结构比较稳定,可给予加分。本大题总分不超过20分。”第二小题:“如果考生回答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在农村,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必须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可给予加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可给予加分。本大题总分不超过20分。”尤其是第32题的第二问:“假设你的一位同学居住在该居民楼内,他因不能到学校上课而对隔离产生了抵触情绪。现在需要你通过电话说服他安心接受医学观察,请写出你准备劝导他的通话内容要点。”它较好地体现了开放题“试题开放不封闭,答案多元不惟一,评分采意不采点”的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无疑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反观全国卷,主观题共有7问,却有4问是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说穿了就是考学生死记硬背的功夫。如第38题第一问“根据所学政治常识,分析目前应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答案是政治常识第77页倒数第二段的原文;第二问“有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应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答案是哲学常识下册第97页的原文;第41题第3问“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课本上虽然没有,但在复习时哪个学校不是把“城市化的意义”当做必考题准备的呢?说到底还是一个死记硬背题;至于第41题第4问“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只不过是1999年全国高考题(设问是“这次宪法修改的过程是如何体现依法治国原则的”)的一个简单翻版——换了一段材料而已,毫无新意可言,对于重视往届高考题训练的学生来说,这只不过又是一道死题而已。虽然这样的题是为了防止“时政化”倾向而回归书本的,但又明显地带来了“知识化”的倾向,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此外,主观题的7问中鼓励创新的力度也显然不够,有6问的答案没有给出加分依据,即使各省在改卷中有评分细则,有的也补充了加分依据,但由于试题本身的封闭性,就决定了答案依旧是惟一而不多元,评分是采点而不采意。更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某省的评分细则把本来就有点“死”的答案又人为地断章取义的细化,再加上主要是高校的研究生来改卷,使得大部分成绩优秀而且能力很强的学生却得不到高分。如第38题评分细则:“(1)①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分),密切联系群众(1分);②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1分)、密切联系群众(1分)、批评与自我批评(1分);③坚持艰苦奋斗(1分),加强廉政建设(1分),反对腐败(1分)。(本题也可回答关于党的建设问题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根据考生回答的完整程度相应给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评分)(2)①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1分),当前,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1分),但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应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分);②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2分);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1分),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1分),是事业成功的保证(1分)”。这样的试题,这样的评卷,除了提醒人们去死记硬背,去猜题押题,去机械训练外,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2.在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导向方面,上海卷也优于全国卷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它自身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在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也就是在培养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事实上,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已把“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这两年,各地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客观地讲,它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专业生活方面,给人们带来一些新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动力和良好的导向,在绝大多数学校,这个活动是在走过场,是在应付检查。毋庸讳言,饱受竞争之苦的学校是很实际的,饱受升学压力之苦的老师和学生也是很实际的,他们深知高考的升学率才是硬道理。如果高考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视而不见的话,各个学校、教师和学生,谁又会对它在意呢?在这方面,上海卷的命题无疑又带了个好头。

在上海卷中,第31题第(2)问:“食人鱼事件可以折射出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假定你以这一事件为题材,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请完整写出你的选题:‘从食人鱼事件看——’,并简单写出选题的理由。”这一问就颇具开放性,既考查了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情况,又考查了中学生的操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对中学今后开展研究性学习起了一个好的导向作用。而在全国卷中,根本就找不到半点“研究性学习”的影子。这也就不奇怪上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什么会既规范又有成效了。

总之,通过对政治高考全国卷和上海卷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不管政治高考的试题形式、结构和模式如何变化,在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政治高考命题必须与课改相衔接,而且要为课改导航。只有这样,正在试点的课程改革才会卓有成效;也只有这样,中学的素质教育才会落到实处。而这正是我们每一个政治教师,也是每一个学生所期待的。

标签:;  ;  ;  ;  

高考命题应是课程改革的导航线&对全国和上海两部政治高考卷的比较研究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