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巴州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论文文献综述)
陈琨[1](2020)在《新疆人口空间格局的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与经济息息相关,向来是不可分割的话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重点也悄然发生了转变,从起初的人口数量问题转向了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等多维角度,对于人口分布的认识也不再限于数量,开始深究人之属性,进而引起对人口空间格局的思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部边陲,地处亚欧腹地,具有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资源丰富和地域辽阔等特点,因此新疆地区的人口空间格局不能同全国一概而论。随着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新疆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值此之际,研究新疆人口空间格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能够清晰梳理出当前地区人口数量和属性的地域分布以及人口迁移流动,有利于重新审视人口与经济的发展问题,对于新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首先,本文详实探析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理论基础,引入以往学者提出的广义人口空间格局和狭义人口空间格局概念,为更加详尽的剖析新疆人口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从涵盖人口分布、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的广义人口空间格局入手,并分别分析了各自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其次,通过对新疆人口分布、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三方面的现状梳理,认清当前新疆人口空间格局态势及演变趋势。然后,对新疆人口空间格局进行了实证检验。人口分布方面,测算了新疆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区域重心、地理集中度和人口经济耦合指数,并进行了分级排序;人口结构方面,从索洛模型入手,通过理论探索和公式推导,将人口结构分为了人口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教育结构,四个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主要结构,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人口迁移方面,为避免内生性问题干扰,构建了空间联立方程组模型,运用了广义三阶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优化新疆人口空间格局,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总结全文研究内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具有显着的耦合效应。无论从全疆整体还是各地州市来看都存在明显的耦合特征,其中绝大多数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程度较高,并且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州和哈密地区经济发展超前于地区人口规模;第二,新疆人口结构中不同人口属性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不尽相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负向的经济增长效应,人口抚养比加重阻碍了区域经济增长,除此之外,人口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教育都存在正向的经济增长效应,原因在于,人口在三次产业间的合理分配,城镇化建设以及人力资本水平提升都会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第三,新疆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间联动效应,人口迁入会促进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对人口的拉力不仅加大了本地区人口迁入,对相邻地区也有一定效果,有利于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结合分析所得结论,本文得到了一些政策启示,以期能够促进优化新疆人口空间格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彭睿[2](2020)在《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通过试定义经济林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变化和存在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系统研究,提炼区域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驱动机制中的内在规律及其理论建立模型,寻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结合研究特色与数据可得性等现实条件,重点对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驱动力进行实证分析,最终为新疆经济林果业转型升级基本路径的实现提供决策依据与措施。本研究为新疆经济林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对促进农民增收、打赢新疆地区脱贫攻坚战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研究选择新疆全域,特别是新疆南疆四地州作为研究区域,以新疆种植的经济林果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近30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数据,遵循经济林培育和利用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等原理,建立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运用LMDI分解法,分析新疆主栽的6种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主要变化特征、贡献和驱动因素。通过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建立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探索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明确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借鉴“钻石模型”,采用归纳演绎法,探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阿克苏地区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特征:(1)红枣、葡萄、香梨、苹果比较优势测算结果显示,规模比较优势指数2.34、3.04、1.09、0.58,效率比较优势指数3.32、1.11、1.22、1.05,综合比较优势指数2.79、1.84、1.15、0.79,新疆苹果生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新疆主栽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现阶段新疆苹果、红枣和核桃产业呈现规模效率增长模式,葡萄和梨产业向技术效率转变,杏产业在技术层面存在较多问题。主栽经济林果主产区在南疆,其中,主要由规模驱动的是巴州地区的梨(0.59)、喀什地区的枣(0.91)、阿克苏地区的枣(0.68);主要由效率驱动的是阿克苏地区的苹果(0.53)和核桃(0.90)、吐鲁番地区的葡萄(0.52)。(3)新疆主栽经济林果面积变化特征:发展整体向好,在全国主产省中面积占比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苹果和梨种植业竞争力主要在于地域优势;葡萄和杏作为新疆本土种植产业,面积萎缩,市场竞争力下降;红枣和核桃种植面积迅速扩张,特征呈现板块化、生产区域化。(2)构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主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贡献5个方面选取了17个指标,通过熵值法得出结果:2000-2017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水平指数从0.45提升到0.75。(1)创新发展方面,从0.085增长到0.20,目前新疆林果业创新发展经营上呈现规模化优势;(2)协调发展方面,从0.11呈倒“U”增长到0.16;(3)绿色发展方面,从0.08呈倒“U”增长到0.09,绿色增长效果不明显;(4)开放发展方面,从0.09波动式下降到0.08,开放水平不高;(5)共享发展方面,由0.071增长到0.21,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惠民程度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提升。(3)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结果:(1)相关分析得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与林果播种面积、灌溉面积、劳动力、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科技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林果销售规模、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现代服务业产值、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相关水平较高,除了灌溉面积(0.524)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0.746),其他变量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与各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验证了理论假说。(2)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劳动要素投入、灌溉面积和现代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科技投入、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着的负向作用,打破了理论预期假说,也从侧面反映出相关驱动力的正向效果发挥不足。(4)通过引入彼特“钻石模型”,进一步表明科技引领、主体增强、特色发展、产业融合、绿色循环、品牌营造等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研究梳理了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比较优势、增产格局,探索经济林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晰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驱动力,探索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新疆林果业由量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力在于科技创新,林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应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推动新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依靠内生动力和外部共同支持。过去30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依靠面积扩大、劳动要素投入等增长,科技投入、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作用不明显。故需尽快连通新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科技引领、主体增强、特色发展、产业融合、绿色循环、品牌营造等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阿瓦妮萨·库热什[3](2020)在《新疆地州市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经济问题,以及区域经济差异更为突出的地区引起了政府决策者和经济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实现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核心问题。由此本文以新疆14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首先,以人均GDP为指标,通过运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测算方法,对新疆14个地州市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测算并分析,最后为了确认新疆地州市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运用经典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扩展公式,构建计量经济模型,选取各地区反映经济差异的指标人均GDP、地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区人力资本、城镇化率和地区工业总产值、人口密度和对外贸易等指标,使用面板数据来进行实证回归分析并围绕着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缩小经济增长差异实现各区域均衡发展的建议。经过研究得出一下结论:1.从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新疆的总体经济实力逐年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也有相应的提高,新疆地州市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福利状况和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比较大,各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各地区之间人均GDP差异很明显。2.从人均GDP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测算结果来看,新疆地州市人均GDP绝对差异呈扩大的趋势,人均GDP相对差异呈缩小的趋势。3.从影响因素面板数据实证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各个影响因素在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和影响作用有所不同。各个因素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来看:地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全疆、北疆和南疆地区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影响,其中对北疆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大,对南疆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小。地区人力资本对对全疆、北疆和南疆地区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影响,其中对全疆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大,对南疆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小。城镇化率对全疆、北疆和南疆地区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影响,其中对北疆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大,对南疆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小。地区工业总产值对北疆、东疆和南疆地区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影响,其中对北疆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大,对南疆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小。人口密度对全疆、东疆和南疆地区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影响,其中对东疆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大,对全疆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小。对外贸易对北疆、东疆和南疆地区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影响,其中对北疆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大,对东疆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小。
丁嘉铖[4](2019)在《金融产业集聚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是促进产业发展和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积极建设符合我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可以使我国赢得“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重点放在了以人为本的人口城镇化、产城相互融合、新农村的建设与城镇化共同发展,这一系列过程中必须要有经济作为支撑,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必然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金融产业集聚是金融产业达到一定规模的高级形态,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不仅可以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吸引企业和人才的集聚、增强信息交流能力、加快创新。那么,金融产业集聚如何快捷有效的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俨然成为了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基于以上背景,论文以新疆新型城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金融产业集聚对新疆新型城镇化的支持作用,同时,本文还从溢出效应和空间效应分解方面讨论金融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存在的影响,使得问题分析更加透彻。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意义以及金融与城镇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金融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金融产业集聚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理。明确金融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支持的重点,为后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为现状分析。通过与全国及西北五省对比,各个地州对比,新型城镇化从人口、经济及社会城镇化进行了现状分析,金融产业集聚从金融业产值、金融业规模、金融业深度和金融业密度进行了现状分析,同时对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和金融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第四部分为金融产业集聚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证分析。本章在研究设计的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产业集聚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从溢出效应讨论;第五部分为金融产业集聚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本章通过前文的分析发现面临的问题与原因,结合新疆地域特点,提出促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第六部分研究结论与展望。依据前文的分析,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同时提出了论文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和金融产业集聚水平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金融产业集聚显着的促进了新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并且具有正溢出效应,南疆地区的溢出效应较弱。政府行为对新疆新型城镇化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抑制作用较小,政府行为的溢出效应不显着,南、北疆地区来看也是同样效果。对外开放程度对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显着,溢出效应相似,南疆地区有促进作用,但不显着。固定资产投资对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但溢出效应并不明显,南、北疆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但北疆地区的溢出效应不显着。
周旭东[5](2019)在《典型干旱资源开发型区域生态效率评估及提升策略分析 ——以新疆为例》文中提出新疆是全国干旱地区和资源型地区的代表,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但沙漠面积约占总面积45%,干旱缺水,自然生态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同时又是全国资源大省,储存大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但这两方面特点却又极大地制约着新疆经济的发展,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产业发展规模、生态环境破坏等后果。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2001-2015年连续15年新疆14个地州市农业、工业、综合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法,投入端采用资源类和环境类指标,产出端采用经济类指标,构建符合新疆实际的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从省区级层面、区域层面、地州市层面对农业、工业、综合生态效率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进行连续的、较为全面的测度分析;通过Malmquist指数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综合技术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重要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效率的促进和制约机制;从投入产出冗余角度对生态效率损失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途径;运用Tobit模型研究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探究各因素对生态效率的作用机制;最后根据上述论证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效率提升策略,以期为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具体结论如下:1、新疆农业生态效率:(1)与全国各省相比,农业生态效率水平低下。与全国各省横向比较发现,新疆农业生态效率为0.67,排名在全国列第28位,与第一名海南相差3倍,即便与西北其他省区相比,也处于落后位置,说明新疆总体农业生态效率仍然较低,且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2)空间分布不平衡。通过对新疆14个地州市间生态效率比较可知,生态效率值最高为3.68、最低为0.71,相差5.16倍,比较连续15年北疆、东疆、南疆三个片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平均值,分别为1.30、1.39、1.07,全部都达到有效生产前沿面,东疆大于北疆大于南疆,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地区间农业发展存在空间分布不平衡性。且14个地州市中只有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喀什地区、巴州这4个地州市农业生态效率值大于1,达到有效生态前沿面,说明大部分地区生态效率水平偏低。(3)从时间序列分析,从2001年的0.62至2012年的1.03,再到2012-2015年连续4年农业生态效率都大于1,达到有效生产前沿面;从“十五”期间的0.68到“十一五”期间的0.76、再到“十二五”期间的1.01,农业生态效率得到了阶段性提升,逐步实现了从无效状态到有效生产前沿面。说明新疆这些年通过自身在发展中调整、以及借助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十九省市援疆等国家扶持政策,用三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经济增长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4)通过Malmquist指数分解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对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起到关键作用,对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贡献很大;而技术效率指数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到制约作用。因此提升农业生态效率的关键是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和扶持推广力度,其次要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水平、控制投入规模,减少化肥、农药等的过度使用,减少资源浪费。(5)从投入产出冗余分析可知,造成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并不在农业产出的不足,而在于资源消耗过多和环境污染物排放过量。从冗余率均值高低来看,造成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为:COD排放量、有效灌溉面积、氨氮排放量、播种面积、农村劳动力人数。(6)从影响因素分析,农业产业结构、人均农业GDP、财政支农力度与农业生态效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对农业生态效率起促进作用,而目前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机械密度与农业生态效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对农业生态效率起抑制作用。因此各地区应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支农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着手,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农业生态效率。2、新疆工业生态效率:(1)与全国各省相比,工业生态效率水平低下。新疆工业生态效率为0.73,排名在全国列第28位,与第一名海南相差6.08倍,与平均值相差1.77倍,与西北其他省区相比,位于甘肃、宁夏之前,也位于同是资源开发大省的山西省之前,但在全国仍处于落后位置,说明新疆总体工业生态效率仍然较低。(2)空间分布存在不平衡性。比较14个地州市综合技术效率值,最高为8.97,最低为0.59,两者相差15.2倍,平均值为1.86,比较连续15年北疆、东疆、南疆的工业生态效率平均值,分别为2.04、2.85、1.21,东疆大于北疆大于南疆,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地区间工业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14个地州市中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克州、巴州、阿勒泰地区、和田地区6个地州市工业生态效率达到有效生态前沿面,占42.8%,大部分地区工业生态效率水平偏低。(3)从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分析,2001至2015年,新疆工业生态效率整体呈波动式上升趋势;生态效率从“十一五”期间的0.75到“十二五”期间的1.00、再到“十三五”期间的1.08,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尤其从2010年“十一五”末开始,生态效率一直都稳定在1以上,保持在有效生产前沿面。(4)通过超效率DEA模型和CCR模型比较分析可知,超效率DEA模型计算和测定生态效率值更加精确,在大于1.00达到有效生产前沿面后,仍可以继续精确计量,有利于地区间排名和差距的定量化分析。(5)分析Malmquist各指数,发现目前的技术进步指数对生态效率起到主要制约作用,技术效率指数是促进因素。说明新疆工业技术应用水平一直保持增长状态,而工业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力度不够,有待加强。(6)从投入产出冗余分析,造成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用电、工业用水总量。可以看出,全区各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存在严重过量问题。(7)从影响因素分析,工业发展水平、科技创新、工业结构、环境规划与工业生态效率呈正相关关系,对工业生态效率起促进作用,而对外开放、产业集聚度与工业生态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对工业生态效率起抑制作用。因此若要进一步提升工业生态效率,需大力提高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水平和推广力度;加强环境规划和环境保护管理;合理引进外商投资。3、新疆综合生态效率:(1)与全国各省区相比,生态效率水平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新疆综合生态效率排名在全国列第31位,仅为0.56,低于平均值近一倍,与第一名北京相差4.32倍,说明新疆综合生态效率还十分低下。将生态效率解构成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来看,资源效率排名全国第30位,仍然十分低下,但环境效率排名有所上升,为全国第22位,排名提升9位。说明新疆生态效率低下主要由资源效率低下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消耗量大,高耗能仍然是新疆经济发展特征和现状。(2)空间分布不平衡。比较北疆、东疆、南疆的生态效率值,分别为1.61、1.16、0.81,北疆明显大于东疆大于南疆。比较14个地州市生态效率,最高为4.19、最低为0.48,两者相差8.71倍,地区间生态效率差异较大。且14个地州市中只有克拉玛依市和吐鲁番市两地生态效率值大于1,达到有效生态前沿面,说明大部分地区生态效率水平偏低。(3)时间变化分析,自2001至2015年,新疆全区生态效率呈持续波动,最终呈5.7%小幅提升。从三个五年计划变化分析,生态效率从“十五”期间的0.9881到“十一五”期间的1.0638、再到“十二五”期间的1.0643,呈阶段小幅上升趋势。(4)将生态效率解构成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分析,根据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高低差异组合,可将新疆各地区发展模式分为四种:低能耗、低排放模式;高能耗、低排放模式;低能耗、高排放模式和高能耗、高排放模式。(5)通过Malmquist指数分解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指数影响和制约生态效率的提升;而技术效率指数对生态效率起到促进作用。所以进一步加强新技术的引进和研发是提升生态效率的关键。(6)从投入产出冗余分析,造成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产出的不足,而在于资源消耗过多和环境污染物排放过量。造成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水资源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可以看出,全区各地的用水总量和排水总量都存在严重过量问题,在干旱区节约水资源是个根本问题,下一步如何改进对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刻不容缓。(7)从影响因素分析,外资利用、城镇化率、平均受教育水平、第三产业比重与生态效率呈正相关关系,而目前实施的环境政策、市场化程度与生态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今后要想进一步提高新疆的生态效率,确保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加强城镇化建设力度;二是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提升科学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三是调整环保政策,使之更有针对性和成效;四是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的管理;五是鼓励对新疆可持续发展有利的外商投资;六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逐渐增加第三产业比重。4、新疆生态效率提升策略:在生态效率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农业生态效率、工业生态效率、综合生态效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提高经济质量,加强科技创新、引进新技术,积极利用外资、提高外资引进质量,加强环境规划和环境保护管理五个方面分析探讨了提升新疆生态效率的若干途径和方案,以期为推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新疆”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
张威振[6](2018)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大力倡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推进手段之一而愈发引起重视。产城融合追求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城市功能完善之间的相互促进,以产业的人口吸纳、经济支撑等作用为城镇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口、资源;同时,以城镇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功能为产业向城镇周边集聚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条件,以此推动产业与城镇发展之间的互补,和空间上的复合,并最终实现产业与城镇之间的融合共进。新疆区域面积较大,城市发展程度较低,产业基础薄弱,产城严重分离,以产城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势在必行。本文以工业区位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在总结国内外产城融合发展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城镇化对产城融合的具体要求,对新型城镇化和产城融合的内涵进行界定。然后对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和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其次,运用DEA模型对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绩效进行测度;再次,构建产城融合发展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新疆产城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最后,根据对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研究相关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产业基础不断得到增强,但各地州产业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很大改善,但各地州市之间存在城镇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总体而言,新疆产城融合基础不断得到巩固。(2)新疆整体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人的发展、城镇发展和产业发展对产城融合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其中,人的发展对产城融合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而产城人协同对产城融合发展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小,且对产城人协同发展缺乏必要的规划和系统性推进措施。新疆各地州市产城融合发展水平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各地州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在各地州市中排名相对靠前。和田、克州和阿勒泰整体排名相对落后。(3)新疆整体产城融合发展绩效变化不大,但部分年份波动较大。纯技术效率大多数年份处于有效状态,这主要得益于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以及产业政策和投资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调整。规模效率大多数年份都处于有效状态,这主要得益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效益开始显现、减少对落后产能的投入以及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4)在各地州市中,乌鲁木齐、哈密、巴州、和田、伊利、塔城和阿勒泰超效率值呈现出总体上升态势。克拉玛依和吐鲁番超效率值总体变化不大。昌吉、博州、阿克苏、克州和喀什超效率值总体呈现下降态势。由于部分年份资源投入结构不合理,新疆各地州市纯技术效率出现较大幅度波动,但大多数年份处于有效状态。这主要得益于资源投入结构的改善、产业政策和投资重心的适时调整。各地州市产城融合规模效率大多数年份处于有效状态,但部分年份要素资源投入规模不足或要素资源过于集中使得规模效率出现较大幅度波动。保持适当的要素投入规模、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重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现阶段新疆产城融合发展规模效率的提升作用十分明显。(5)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持续的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产城融合的发展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它们对产城融合促进作用的大小排名为: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对外开放﹥农业发展﹥市场化。而金融支持水平的提升虽然对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却并不显着。
汤海龙[7](2018)在《新时期武装押运行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新疆阿帕奇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下中国的服务行业产值已经超过工业产值,服务业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生活中比重最大的部分。保安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长,越来越多地深入我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武装押运行业是保安服务行业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障我国各地方金融押运安全的必备力量。2009年后,为促进保安行业的发展,国家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关于保安服务业的政策法规,对保安服务行业的发展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从这时候开始,武装押运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发达地区的押运企业纷纷开始脱钩改制,企业的自主权逐渐增大。本文通过分析国内武装押运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在改制过程中处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通过探寻适合企业的各种发展战略,对广大尚未开始改制和部分经营困难的押运企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采用了文献资料法、SWOT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对我国的押运企业在体制、商业、管理、技术、人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外部因素进行阐述,对东西部地区押运企业的差异性进行比对,着重就新疆押运企业——阿帕奇公司如何在改制过程中实现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并据此为押运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相应的实施办法和应对建议。首先,主要论述了押运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和理论内容,研究了国内武装押运行业发展历程,以此为依据分析该行业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与其自身行业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为押运企业自身找出问题成因,更好地帮助其脱钩改制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其他押运企业战略转型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其次,通过对押运行业在改制过程中在体制、商业、管理、技术、人力等几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各方面所面临的内外部影响,分析其中的利弊,就如何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消除威胁,迎接挑战提出了可行性的办法及建议。近年来,纵观我国押运行业的整体形势,可以看出改制的前景光明,但现状不容乐观。再次,以新疆阿帕奇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法重点分析了该公司的区域性优势(S)、劣势(W)、机遇(O)和威胁(T)。在此基础上,结合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获得成效的押运公司为标杆,参照这些优秀公司的发展模式和商业行为,并立足新疆本地的现实情况,制定出适合新疆阿帕奇公司未来的总体战略及具体策略。该战略体系强调在发挥企业内在优势的同时,需要不断扩展外部商业事务,拓宽盈利渠道,避免服务单一化、简单化、易替代化,需要居安思危,对可预见的潜在问题、潜在行业竞争尽早作出应对,以便在市场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通过介绍新疆阿帕奇公司战略体系的构建过程,在提升该公司竞争力同时,也希望能为当地乃至其他省份的押运企业发展提供指导思想。
赵其波[8](2015)在《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合运用系统科学、历史科学、地理科学与全球化理论,初步完成了区域农业安全理论构建,并应用理论从省域层次、国家层次、国际合作三个层次实证研究了中国农业安全状况,提出了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基本战略,并以新疆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了省域层次的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的规划研究,提出建设目标及任务体系。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结构包括:(1)完整的区域农业系统包括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五项功能;(2)区域农业系统的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功能变化累计产生的量变到质变变化过程构成了区域农业发展原理,因而农业安全功能结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3)区域农业安全的发展范畴为农业生产系统建设、农业社区系统建设、农业社会系统建设,主要路径为生态农业,重点为有机农业;(4)区域农业安全建设既是区域性问题,也是国际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农业合作实现发展目标,合作层次包括区域周边层次、洲际层次和全球层次上,合作方式为农业贸易、农业投资和体系建设。2、当前我国立足于国内、具有初步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系统安全格局已经成型。农业系统总体稳定,但面临着食品生产面临较高质量风险,粮食生产面临一定资源和环境压力,农村牧区处于社会转型的困难阶段,地理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国际农业安全形势稳定性较差等系统风险。今后应加快实施国家农业安全体系建设。总体目标为以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五项任务,整体推进建设。基本战略包括:(1)农业生产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农业国土资源综合开发战略、适度集约战略和生态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社区体系重点实施国家农业空间功能定位战略、农村牧区“山水”社区发展战略、生态社区功能定位及开发与保护协调战略;(3)农业社会体系重点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农村多元化治理发展战略与现代乡土文化发展战略,等等。3、中国需要实行国内分区域协同战略,夯实对外合作基础;优先展开亚洲农业合作;实行重点与全面拓展结合方式,推进全球农业合作。在合作方式上,农业贸易的战略重点为逐步建设稳定的全球供应链和出口市场,提高国内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立国内产业保护机制、救济机制;农业对外投资的战略重点是加快形成全球优势地位。在农业引资方面的战略重点是促进引资由“量化引资”向“质化引资”的战略过度;在体系建设方面的战略重点是:完善中国在地理周边层次的合作制度,推动亚洲一体化制度建设,并逐步提升在全球层次各类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4、新疆研究表明,省域区域层次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为有机农业,从有机生产、有机社区、有机社会三方面同步开展建设。新疆推进有机工程建设要着力构建“三大战略格局”:构建“天北和天南两带”为主体的有机生产示范工程战略格局;构建“一核两轴多组团”为主体的农村城镇设施体系和“三屏两环”为地理生态环境体系为支撑的有机社区战略格局;构建“城乡、地区、民族”三元和谐发展的有机社会战略格局,实现地理系统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协同发展。
王喜莎[9](2015)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战略支点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曾是古丝绸之路中道的咽喉之地,中央确定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巴州应积极有所作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战略支点,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董兆武[10](2013)在《新时期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文中提出文章认为为了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在进一步加大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提升新疆对外开放水平的基础上,新时期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的布局重点为:进一步加快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进一步加快"两库一轮"石油石化产业带发展,进一步加快哈密东大门大通道和煤炭、煤电、煤化工发展,千方百计加快南疆三地州经济社会发展。
二、新疆巴州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巴州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人口空间格局的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内容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内容安排 |
1.3.4 研究内容难点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人口空间格局 |
2.1.2 经济效应 |
2.1.3 耦合效应 |
2.1.4 经济增长效应 |
2.1.5 空间联动效应 |
2.2 理论基础 |
2.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2.2 人口与经济发展理论 |
2.3 人口空间格局的经济效应分析框架 |
2.3.1 人口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作用机制 |
2.3.2 人口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作用机制 |
2.3.3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三章 新疆人口空间格局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
3.1 新疆人口分布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
3.1.1 新疆人口总量及变化 |
3.1.2 新疆各地州人口规模及其变化 |
3.1.3 新疆人口分布及变化 |
3.2 新疆人口结构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
3.2.1 新疆人口年龄结构 |
3.2.2 新疆人口城乡结构 |
3.2.3 新疆人口教育结构 |
3.2.4 新疆人口就业结构 |
3.2.5 新疆人口民族结构 |
3.3 新疆人口迁移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
3.3.1 新疆人口迁移总量及变化 |
3.3.2 新疆迁入人口的空间分布 |
第四章 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效应分析 |
4.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4.1.1 研究方法 |
4.1.2 数据来源 |
4.2 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效应分析 |
4.2.1 人口分布与经济空间重心耦合关系 |
4.2.2 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 |
4.2.3 人口分布与经济耦合类型分析 |
4.3 人口经济耦合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五章 新疆人口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
5.1 理论模型 |
5.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说明 |
5.3 新疆人口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新疆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联动效应分析 |
6.1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
6.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6.3 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空间相关性分析 |
6.4 新疆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联动效应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结果 |
6.4.2 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
6.4.3 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分析 |
6.4.4 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联动效应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7.2.1 人口分布层面 |
7.2.2 人口结构层面 |
7.2.3 人口迁移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2)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疆林果业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
1.1.2 新疆发展林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和潜力 |
1.1.3 林果业已成为新疆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
1.1.4 新疆政府高度重视特色林果业发展 |
1.1.5 为内陆欠发达区域经济林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4.1 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贡献因素分析 |
1.4.2 新疆经济林果发展水平评估 |
1.4.3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 |
1.4.4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综述法 |
1.5.2 比较优势衡量方法 |
1.5.3 LMDI分解法 |
1.5.4 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
1.5.5 探索性分析 |
1.5.6 多元回归分析 |
1.5.7 归纳演绎法 |
1.6 基本概念 |
1.6.1 产业 |
1.6.2 经济林与经济林果 |
1.6.3 林果业相关概念 |
1.6.4 林果业高质量发展 |
1.6.5 驱动力 |
1.6.6 路径 |
1.7 数据来源与研究范围 |
1.7.1 数据来源 |
1.7.2 研究范围 |
1.8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8.1 国外研究综述 |
1.8.2 国内研究综述 |
1.8.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经济林栽培与加工利用理论 |
2.1.2 制度变迁理论 |
2.1.3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1.4 规模经济理论 |
2.1.5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1.6 产业竞争力理论 |
2.2 技术路线 |
2.3 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3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阶段分析(1988-2017) |
3.1.1 传统发展阶段(1988-1997) |
3.1.2 成长发展阶段(1998-2011) |
3.1.3 成熟发展阶段(2012-2017) |
3.2 新疆经济林果经营规模及结构分析 |
3.2.1 种植面积 |
3.2.2 产量规模 |
3.2.3 品种结构 |
3.2.4 空间分布 |
3.3 新疆经济林果贮藏加工现状分析 |
3.3.1 企业贮藏、加工能力发展情况 |
3.3.2 企业贮藏、加工业绩效情况 |
3.4 新疆经济林果销售现状分析 |
3.4.1 国内销售现状 |
3.4.2 对外贸易状况 |
3.5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问题分析 |
3.5.1 林果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失衡 |
3.5.2 林果产品贮藏与加工实力薄弱 |
3.5.3 林果产品国内外市场开拓不足 |
3.6 本章小结 |
4 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贡献因素分析 |
4.1 新疆经济林果业比较优势分析 |
4.1.1 比较优势的内涵 |
4.1.2 比较优势分析 |
4.2 新疆主栽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研究方法 |
4.2.3 新疆苹果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4 新疆梨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5 新疆葡萄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6 新疆杏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7 新疆红枣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8 新疆核桃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3 新疆经济林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变化的特征 |
4.3.1 新疆苹果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2 新疆梨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3 新疆葡萄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4 新疆杏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5 新疆红枣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6 新疆核桃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估 |
5.1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
5.1.1 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5.1.2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主要特征 |
5.2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2.2 评价指标选取及衡量说明 |
5.3 发展水平的评价 |
5.3.1 规模经营指数 |
5.3.2 全要素生产率 |
5.3.3 地均林果产值 |
5.3.4 林果产量增长变动 |
5.3.5 林果价格变动比率 |
5.3.6 单位林果产值耗水 |
5.3.7 单位林果产值耗能 |
5.3.8 化肥用量缩减比例 |
5.3.9 农药用量缩减比例 |
5.3.10 林果业投资利润率 |
5.4 评价方法 |
5.5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实证分析 |
6.1 驱动力分析及基本假设 |
6.1.1 内部驱动力 |
6.1.2 外部驱动力 |
6.2 研究设计 |
6.2.1 模型选择 |
6.2.2 变量选取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探索性分析 |
6.3.2 多元回归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
7.1 分析框架 |
7.2 以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2.1 问题分析 |
7.2.2 主要措施 |
7.3 以主体增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3.1 问题分析 |
7.3.2 主要措施 |
7.4 以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4.1 问题分析 |
7.4.2 主要措施 |
7.5 以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5.1 问题分析 |
7.5.2 主要措施 |
7.6 以品牌营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6.1 问题分析 |
7.6.2 主要措施 |
7.7 以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7.1 问题分析 |
7.7.2 主要措施 |
7.8 新疆典型地区(阿克苏)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执行情况案例 |
7.8.1 以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2 以主体增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3 以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4 以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5 以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6 以品牌营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9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构建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8.1.2 新疆经济林果种植、生产特征分析 |
8.1.3 评估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水平 |
8.1.4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 |
8.1.5 驱动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
8.2 主要创新点 |
8.2.1 构建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8.2.2 提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
8.3 研究展望 |
8.3.1 完善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模型 |
8.3.2 完善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测评依据和评价体系 |
8.3.3 驱动路径进一步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疆地州市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
1.4.2 国内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
1.4.3 新疆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
1.4.4 文献述评 |
1.5 选题难重点,创新和不足点 |
1.5.1 选题重点 |
1.5.2 选题难点 |
1.5.3 .创新点 |
1.5.4 .研究不足点 |
第二章 区域经济差异的基本理论 |
2.1 区域经济相关概念 |
2.1.1 区域的概念 |
2.1.2 区域经济的概念 |
2.1.3 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 |
2.2 区域经济差异的基本理论 |
2.2.1 区域经济差异均衡理论 |
2.2.2 区域经济差异非均衡理论 |
第三章 新疆地州市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特征 |
3.1 新疆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概况 |
3.2 研究区域人均GDP变化特征 |
3.3 新疆地州市区域经济差异时间序列演变格局 |
3.3.1 测算公式 |
3.3.2 测算结果分析 |
3.4 新疆地州市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序列演变格局 |
第四章 新疆地州市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
4.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 实证模型的构建及数据处理 |
4.3 新疆总体和各子地区经济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加大资本投入力度,合理调节资金分配 |
5.2.2 积极争取国家对口支援优惠政策,加强“自我造血”功能 |
5.2.3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
5.2.4 合理调节各地区城镇化发展步伐 |
5.2.5 依托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 |
参考文献 |
在校研究成果 |
致谢 |
(4)金融产业集聚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型城镇化 |
2.1.2 金融产业集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型城镇化发展理论 |
2.2.2 金融产业集聚理论 |
2.3 金融产业集聚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理 |
2.3.1 金融产业集聚支持人口城镇化发展 |
2.3.2 金融产业集聚支持经济城镇化发展 |
2.3.3 金融产业集聚支持社会城镇化发展 |
2.3.4 金融产业集聚支持空间城镇化发展 |
2.3.5 金融产业集聚支持生态环境城镇化发展 |
第三章 新疆金融产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 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
3.1.1 人口城镇化 |
3.1.2 经济城镇化 |
3.1.3 社会城镇化 |
3.1.4 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测度 |
3.2 新疆金融产业集聚的现状 |
3.2.1 金融业产值 |
3.2.2 金融业规模 |
3.2.3 金融业深度 |
3.2.4 金融业密度 |
3.2.5 新疆金融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融产业集聚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
4.1 金融产业集聚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设计 |
4.1.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4.1.2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
4.1.3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
4.2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1 变量的选取 |
4.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3 新疆新型城镇化的探索性空间分析 |
4.4 金融产业集聚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
4.4.1 金融产业集聚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4.4.2 金融产业集聚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分地区回归结果及分析 |
4.5 金融产业集聚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效应分解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融产业集聚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5.1 金融产业集聚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
5.1.1 新疆金融产业集聚效应不足 |
5.1.2 各要素辐射效应较弱 |
5.1.3 对外开放作用未凸显 |
5.1.4 政府行为的促进作用未能发挥 |
5.2 政策建议 |
5.2.1 多方面提升新疆金融产业集聚水平,促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 |
5.2.2 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金融产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共同进步 |
5.2.3 加大对外开放程度,强化对新疆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5)典型干旱资源开发型区域生态效率评估及提升策略分析 ——以新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生态效率研究综述 |
1.3.1 生态效率概念研究 |
1.3.2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
1.3.3 生态效率应用研究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资源开发型城市的界定 |
2.2 干旱区的界定与存在的问题 |
2.2.1 干旱区概况 |
2.2.2 干旱区存在的问题 |
2.3 新疆发展现状 |
2.3.1 新疆社会经济概况 |
2.3.2 自然资源禀赋 |
2.3.3 生态环境状况 |
2.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2.4.1 研究内容 |
2.4.2 研究方法 |
2.4.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实证研究 |
3.1 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来源 |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2 研究样本与数据选择 |
3.2 评价方法 |
3.3 静态生态效率测度及分析 |
3.3.1 省级层面测度及分析 |
3.3.2 区域层面测度及分析 |
3.3.3 地州市层面测度及分析 |
3.4 动态生态效率分析(Malmquist指数分析) |
3.4.1 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
3.4.2 空间分布分析 |
3.5 农业生态效率投入产出冗余分析 |
3.5.1 农业生态效率损失原因分析 |
3.5.2 改善途径分析 |
3.6 影响因素分析 |
3.6.1 研究现状 |
3.6.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3.6.3 模型建立 |
3.6.4 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工业生态效率实证研究 |
4.1 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来源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2 研究样本与数据选择 |
4.2 评价方法 |
4.3 静态生态效率测度及分析 |
4.3.1 省级层面测度及分析 |
4.3.2 区域层面测度及分析 |
4.3.3 地州市层面测度及分析 |
4.4 动态生态效率分析(Malmquist指数分析) |
4.4.1 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
4.4.2 空间动态分析 |
4.5 投入产出冗余分析 |
4.5.1 不同地区投入指标冗余分析 |
4.5.2 改善途径分析 |
4.6 影响因素分析 |
4.6.1 研究现状 |
4.6.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4.6.3 模型建立 |
4.6.4 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疆综合生态效率实证研究 |
5.1 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来源 |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2 研究样本与数据选择 |
5.2 评价方法 |
5.3 静态生态效率测度及分析 |
5.3.1 省级层面测度及分析 |
5.3.2 区域层面测度及分析 |
5.3.3 地州市层面测度及分析 |
5.4 动态生态效率分析(Malmquist指数分析) |
5.4.1 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
5.4.2 空间分布分析 |
5.5 投入产出冗余分析 |
5.5.1 不同地区投入指标冗余分析 |
5.5.2 各项投入指标冗余分析 |
5.6 影响因素分析 |
5.6.1 研究现状 |
5.6.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5.6.3 模型建立 |
5.6.4 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疆生态效率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
6.1 问题和不足 |
6.1.1 农业生态效率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
6.1.2 工业生态效率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
6.1.3 新疆综合生态效率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
6.2 提升策略和路径研究 |
6.2.1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6.2.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提高经济质量 |
6.2.3 科技创新,引进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和推广力度 |
6.2.4 积极利用外资,提高外资引进质量 |
6.2.5 加强环境规划和环境保护管理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对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研究得出的结论 |
7.1.2 对新疆工业生态效率研究得出的结论 |
7.1.3 对新疆综合生态效率研究得出的结论 |
7.1.4 对新疆生态效率提升策略研究得出的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论文 |
(6)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
2.1.2 产城融合 |
2.1.3 发展水平与发展绩效 |
2.2 理论基础 |
2.2.1 精明増长理论 |
2.2.2 紧凑城市理论 |
2.2.3 中心地理论 |
2.2.4 区位理论 |
2.2.5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2.3 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的关系 |
2.3.1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产城融合的要求 |
2.3.2 产城融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
第三章 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3.1 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现状 |
3.1.1 新疆产业发展 |
3.1.2 新疆城镇发展 |
3.1.3 产城融合基础 |
3.2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新疆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评价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处理 |
3.2.2 模型构建 |
3.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绩效分析 |
4.1 产城融合发展绩效评价理论框架 |
4.2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产城融合发展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4.2.1 DEA评价模型 |
4.2.2 指标选取 |
4.2.3 数据处理 |
4.2.4 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绩效测度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新疆产城融合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5.1 产城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
5.1.1 产业发展是城镇发展的内在动力 |
5.1.2 城镇为产业集聚和发展提供必要空间 |
5.1.3 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的互促 |
5.2 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
5.2.1 模型设定 |
5.2.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Hausman检验 |
5.3.2 模型回归结果 |
5.3.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促进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 |
6.2 重视科技创新,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 |
6.3 促进人口转移,提升人的生活质量 |
6.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
6.5 推动农业发展,强化农业对产城融合的支撑作用 |
6.6 强化与外界经济联系,扩大对外开放 |
6.7 加强金融支持,改善金融支持结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7)新时期武装押运行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新疆阿帕奇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主要理论 |
1.2.1 研究方法 |
1.2.2 主要理论 |
2 保安服务业现状及押运行业发展历程 |
2.1 保安服务业的现状 |
2.1.1 国外保安服务业的现状 |
2.1.2 国内保安服务业的现状 |
2.2 押运行业的发展历程 |
2.2.1 押运行业的发展 |
2.2.2 押运行业的现状 |
2.2.3 押运行业的特点 |
3 押运行业面临的困境 |
3.1 困境产生的背景 |
3.2 在宏观方面的困境 |
3.2.1 政治经济方面 |
3.2.2 社会方面 |
3.2.3 技术方面 |
3.3 在微观方面的困境 |
3.3.1 国内武装押运企业的研究 |
3.3.2 面临的困境 |
3.4 同行押运企业分析 |
3.4.1 深圳市威豹金融押运股份有限公司 |
3.4.2 重庆保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4 新疆阿帕奇武装押运公司分析 |
4.1 公司历史沿革 |
4.2 公司的研究(SWOT分析法) |
4.2.1 优势Strengths |
4.2.2 劣势Weaknesses |
4.2.3 机会Opportunities |
4.2.4 威胁Threats |
4.2.5 研究结论 |
5 新疆阿帕奇的发展战略 |
5.1 新疆阿帕奇的候选发展战略 |
5.2 新疆阿帕奇的战略定位 |
5.3 新疆阿帕奇的发展战略路径 |
5.3.1 可选的应对策略 |
5.3.2 新疆阿帕奇所选定的发展战略路径 |
6 新疆阿帕奇发展战略实施成果 |
6.1 企业经营情况 |
6.1.1 公司主业稳步发展 |
6.1.2 公司主营收入及利润增加 |
6.1.3 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显着提高 |
6.2 员工情况 |
6.2.1 调整员工结构,岗位动态管理 |
6.2.2 员工流失率降低 |
6.2.3 完善员工培训计划 |
6.3 客户情况 |
6.3.1 客户满意度提升 |
6.3.2 客户粘性增强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8)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在农业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在农业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4.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
1.4.2 中国农业安全状况实证研究 |
1.4.3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战略研究 |
1.4.4 省域区域农业安全体系案例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 |
1.5 论文研究方法 |
1.5.1 系统研究 |
1.5.2 历史研究 |
1.5.3 实证研究 |
1.5.4 文献研究 |
1.6 论文研究思路 |
1.7 文章逻辑结构 |
第二章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
2.1 理论渊源 |
2.1.1 系统科学 |
2.1.2 地理科学 |
2.1.3 历史科学 |
2.1.4 全球化理论 |
2.2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提出 |
2.2.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概念及结构层次 |
2.2.2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发展原理 |
2.2.3 区域内农业安全理论的发展范畴 |
2.2.4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发展路径 |
2.2.5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农业国际合作的理论框架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省域区域层次农业安全状况研究 |
3.1 新疆食品安全实证研究 |
3.1.1 新疆食品安全特征 |
3.1.2 新疆食品安全现状 |
3.1.3 新疆食品安全面临挑战 |
3.2 新疆粮食安全实证研究 |
3.2.1 新疆粮食安全特征 |
3.2.2 新疆粮食安全现状 |
3.2.3 新疆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
3.3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实证研究 |
3.3.1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特征 |
3.3.2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现状 |
3.3.3 存在的主要挑战 |
3.4 新疆区农业地理安全实证研究 |
3.4.1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特征 |
3.4.2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现状 |
3.4.3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面临主要挑战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农业安全状况实证研究 |
4.1 国内农业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 |
4.1.1 粮食安全 |
4.1.2 农村牧区安全 |
4.1.3 食品安全 |
4.1.4 农业地理安全 |
4.2 国内农业安全形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
4.2.1 食品安全 |
4.2.2 粮食安全 |
4.2.3 农村牧区安全 |
4.2.4 农业地理安全 |
4.3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实证研究 |
5.1 合作背景——国际农业系统安全状况 |
5.1.1 国际食品安全 |
5.1.2 国际粮食安全 |
5.1.3 国际农村牧区安全 |
5.1.4 国际农业地理安全 |
5.2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历程 |
5.2.1 1949-1978年,确立了对外贸易的国家统制政策 |
5.2.2 1979-2000年,农业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
5.2.3 2001年-至今,深度融入全球农业体系 |
5.3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形势 |
5.3.1 农业贸易 |
5.3.2 国际农业投资 |
5.3.3 体系建设 |
5.4 当前农业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 |
5.4.1 农业内生动力不足 |
5.4.2 外部性问题 |
5.4.3 冲突增强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发展战略 |
6.1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基础结构与层次 |
6.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任务 |
6.2.1 食品安全 |
6.2.2 粮食安全 |
6.2.3 农村牧区安全 |
6.2.4 生物地理安全工程建设 |
6.2.5 国际农业安全建设 |
6.3 中国国内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基础战略 |
6.3.1 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战略 |
6.3.2 农业社区体系建设战略 |
6.3.3 农业社会系统工程 |
6.4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战略 |
6.4.1 农业国际合作层次 |
6.4.2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重点战略 |
6.5 中国农业安全工程体系的建设机制 |
6.5.1 明确将农村现代化确立为国家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
6.5.2 制定科学的农业安全战略调整方案 |
6.5.3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国家农业安全工程建设 |
6.5.4 认真动员人民群众的参与 |
6.5.5 建立全球农业安全合作机制 |
6.6 小结 |
第七章 省域区域农业安全体系建设规划案例研究 |
7.1 规划背景 |
7.2 规划理念 |
7.3 总体设计 |
7.4 主要目标 |
7.4.1 食品安全 |
7.4.2 粮食安全 |
7.4.3 农村牧区安全 |
7.4.4 农业地理安全 |
7.5 重点示范工程及空间布局 |
7.5.1 有机生产重点示范工程及空间布局 |
7.5.2 有机社区重点示范工程及地理空间分布 |
7.5.3 有机社会重点工程布局 |
7.6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
8.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研究 |
8.2.1 中国农业系统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发展形势 |
8.2.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结构及建设任务 |
8.2.3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战略 |
8.2.4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战略 |
8.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安全体系形势及建设规划 |
8.4.1 新疆农业安全形势 |
8.4.2 新疆有机农业安全示范工程建设认识 |
8.5 研究特色及创新说明 |
8.5.1 理论创新 |
8.5.2 主要贡献 |
8.6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7 今后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新时期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新疆区域发展的基本区情 |
1. 受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新疆各区域内矿产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
2. 全疆的民族人口分布有很大差异,维吾尔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南疆的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 |
3. 新疆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南疆三地州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新疆到2020年能否和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 |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
1.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别是千方百计加快南疆三地州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进一步完善新疆经济布局的根本要求,也是维护新疆稳定的一项战略任务 |
2.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是新疆进一步完善生产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培育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客观需要 |
3.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的需要 |
三、新时期新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亮点和新增长点 |
1. 立体综合运输的形成和重大水利生态工程的实施,为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2. 南北疆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将成为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增长极 |
3. 近十多年,新疆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天山北坡经济带继续引领新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北疆、南疆、东疆经济处于协调快速增长新阶段,区域布局总体进入协调发展新阶段 |
4. 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田的大规模开发,库尔勒一轮台一库车(“两库一轮”)石油石化产业带迅速崛起,拉动巴州和阿克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巴州和阿克苏已成为近10年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成为带动南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增长极(详见表2) |
四、新时期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和主要对策 |
1. 进一步加大对以交通通讯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进一步完善新疆生产力布局、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的物质保障 |
2. 从新疆的基本区情出发,进一步加快新疆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是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
3. 进一步通过产业聚集做强做大天山北坡经济带,充分发挥天山北坡经济带的辐射效应,使其成为拉动北疆乃至全疆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
4. 进一步加快“两库一轮”石油石化产业带的发展,把“两库一轮”石油石化产业带培育成新疆总体生产布局由乌鲁木齐向南疆展开的重点节点,培育成南疆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
5. 千方百计加快南疆三地州经济社会发展,是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 |
6. 坚持全方位开放格局,以大通道建设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 |
四、新疆巴州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人口空间格局的经济效应研究[D]. 陈琨.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D]. 彭睿.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2)
- [3]新疆地州市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 阿瓦妮萨·库热什.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4]金融产业集聚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丁嘉铖.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5]典型干旱资源开发型区域生态效率评估及提升策略分析 ——以新疆为例[D]. 周旭东. 新疆大学, 2019(12)
- [6]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新疆产城融合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威振. 石河子大学, 2018(01)
- [7]新时期武装押运行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新疆阿帕奇公司为例[D]. 汤海龙.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1)
- [8]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D]. 赵其波.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9]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战略支点的思考[J]. 王喜莎. 实事求是, 2015(02)
- [10]新时期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 董兆武. 新疆社会科学, 2013(06)
标签:新型城镇化论文;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论文; 产城融合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