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管理体制借鉴与架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体制论文,架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对国外就业服务机构的考察和借鉴分析,从我国劳动就业的实际出发,健全我国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机制架构的思路如下。
突出就业服务的战略地位。解决就业问题不是短期行为和权宜之计,而应长远打算,把就业任务分解落实到政府制定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等各项战略中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理念,把充分就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健全扩大就业服务的政策体系。应各种政策并举,创造有利充分就业的宏观环境。包括:财政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通过政府增加财政预算、降低企业税费、提供优惠贷款等政策,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每年都安排一定比例的公共费用用于劳动力市场项目的支出。同时稳定货币政策,保持低通胀水平,控制实际工资增长适当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以保证提高投资盈利率增长,从而增加投资需求,创造就业岗位。价格政策,通过合理的价格再分配,解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增加就业的矛盾,降低劳动生产率较高部门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从而增加对一般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促进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生产资料所有制政策,把创业式就业作为扶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重点,给创业者发放一定的生活保障津贴或经营启动资金,发挥他们对就业的“乘数效应”。劳动政策,采取灵活的就业形式,探索非全日制就业、短期就业、季节性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承包就业、独立就业、家庭就业等,试行派遣就业、待命就业等模式。同时鼓励企业消化富余人员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政府给予这些企业相应的资助、减免税和补贴。企业制度政策,支持企业兼并和产业重组,对整体接纳原有企业职工的买方给予政策优惠,从而开拓生产性、经营性就业渠道。产业政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扶持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从保持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入手,开发经济落后地区,增添新的就业领域。开发公共部门、公益部门、环保部门和社区服务吸收就业的潜能。科技政策,加速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扩大技术转让,从而为增加就业创造条件。对外经济政策,鼓励扩大出口、吸引外资及劳务输出,充分发挥国外市场对促进劳动者就业的作用。
创建政事分离的就业管理体制。打破就业市场政府垄断局面,健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国家行政部门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政事分离,行政部门的职责是制定政策、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进行监督,具体的组织管理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
加快发展多元化就业服务体系。适应知识经济特征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应迅速改变就业服务渠道少,私营就业服务机构仅限于职业介绍单一功能,并仅以赢利为目的的现状。建立健全多元化就业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应加强集体性、公益性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发挥工会、妇联、青联、民主党派、社区、社会团体、教育、科技等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并逐渐提升其地位。同时加大对非营利性及营利性私营就业服务机构的扶植,发挥其在劳动力流动、职业指导、培训、介绍、咨询,以及帮助求职者自营创业等方面的作用。
健全灵活的就业机制。大刀阔斧地改革就业制度,健全符合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实际的灵活多样的快速反应机制,促进劳务市场和劳动组织现代化。如实行灵活的用工机制,在不增加总生产成本和不降低生产率的条件下,缩短工时,采用轮班制,以及实行弹性工作制等措施,增加劳动力的使用。
打造多层次就业培训教育基地。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对环境应变力和对岗位适应力的基础,也是就业服务机构履行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能的必要条件。政府应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制定各项法律,加强对教育的监督,明确教育任务,提高教育成效,并提供资金保障。职业教育机构应多元化,培训方式应多样化。要加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前沿性,按市场需要培训实用型人才,并为特殊群体制订专门的培训计划,以提高就业率。同时应建立教育培训跟踪服务制度,重视信息反馈,不断改进教育培训内容和方法。要加强已就业人员的再培训,以巩固就业实效。要适应就业人员再选择职业的需要,不断拓展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内涵。
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充分利用社会信息系统和公共媒体等信息资源,加强就业服务与网络产业、社会传媒的合作。同时加强就业服务机构自身的网络建设,在各个环节开展信息化服务,为服务对象创造及时、快捷、方便、有效的求职环境。
摘自《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5.12~18
标签:求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