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集中度与公司控制权市场效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控制权论文,集中度论文,效率论文,行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1) 02-0007-04
所谓公司控制权市场,指的是通过收集股权或投票代理权取得对企业的控制,达到接管和更换管理层的目的的场所,从微观层面上讲,通过公司控制权市场形成对不良管理者进行替代的外部威胁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Manne(1965)在他的开创性的论文中曾指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存在大大削弱了所谓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问题。Fama(1980)也指出,即使仅仅是存在被接管的可能,低股价也会对管理层施加压力,使其改变行为方式,并且忠于股东利益。从宏观层面上讲,公司控制权市场是一国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行业结构的主要场所,Jesen和Ruback(1983 )等人的研究早已表明:基于市场准则的收购兼并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
尽管公司控制权市场在一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对于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效率却很少有人探讨,以至于在评价中国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效率时出现了许多相反的意见,本文旨在为评价公司控制权市场效率建立一个指标并用以评价中国的公司控制权市场。
一、行业集中度是评价公司控制权市场效率的有效指标
行业集中度是衡量一个行业的产量或市场份额向行业核心企业集中的程度的一个指标,一般用行业中排名前四位的企业占全行业总产量或市场份额的比例来表示。
我们认为:成熟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可以反映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效率。成熟行业的标志是行业的供给能力过剩,产品的利润率呈下降趋势,行业内竞争激烈,只有那些具备规模经济效应的企业能够生存,由于使用的是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本控制在企业竞争中具有决定意义,因此中小企业往往竞争不过大企业,这种状况导致行业的市场和产量进一步向大企业集中,从而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市场份额向行业大企业集中的趋势并不会无限制地持续下去,究其原因是:首先任何企业皆有其边界,超过一定规模以后的扩张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其次是对于非自然垄断型行业而言,任何国家都存在某种反垄断的法律法规,以防止由于过度垄断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其三是由于行业核心技术的升级换代而导致游戏规则的改变,成本决定市场可能变为技术决定市场,新企业的进入可能导致市场分配的趋势发生逆转。
之所以说防止过度垄断,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行业并没有出现教科书所推崇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尽管从理论上而言这种市场结构是最有效率的。现实生活中在成熟行业出现的市场结构大都是一种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即由三家左右的企业垄断这个市场的半数甚至更多市场份额,现实的生活实际上是规模经济与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折衷,这种市场结构往往并非某个政府的设计,相反,它恰恰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并在不同的行业得到印证,如美国汽车业的三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投资银行业的美林、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同的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证明:这种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其实是非常有效率的,产业经济学的大师——芝加哥大学的Harold Demsetz(1973)指出:高效率的企业可以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伴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优秀企业的良好绩效是因为效率而不是因为市场垄断造成的。
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对于一个尚未普遍形成寡头市场结构的国家而言(普遍一词的含义是指在大多数行业),市场结构是如何从已有的状态向寡头市场结构转变的呢?
转变的方式,不外乎两种,其一是大企业通过内部投资扩大生产能力,同时小企业通过逐渐的收缩减少生产能力,这当然也是向寡头市场结构转变的一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存在,但是,这种方式却因为如下的一些原因而很难成为一种主流的方式,这些原因是:第一,小企业未必愿意退出,尽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但由于销售价格仍然大于生产的可变成本,或者仅仅是基于解决就业问题的考虑(在中国这可能是小企业不愿意退出的主要原因),小企业的收缩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大企业通过内部投资大规模扩大生产能力并且逐渐扩大市场份额同样可能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市场扩张的过程可能还会受到小企业的抵制。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公司控制权市场来实现,通俗地说,也就是通过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购并或者优势企业与优势企业之间的强强合并来实现,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传统行业而言优势企业也就是大企业,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由于资本市场的魔力,小企业购并大企业的事情也经常发生,所以我们在这里用优势企业来代替大企业这个概念。从国际范围的经验来看,寡头市场结构的实现主要是基于收购兼并而非因为企业内部的扩张或收缩,这一点可以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金融业和汽车业的大合并中得到说明。
这样,我们就得到如下的一个逻辑:即成熟行业的寡头市场结构是市场演变的必然结果,而一国的寡头市场结构得以普遍形成又主要是通过公司控制权市场,在这里,我们实际上是作了一个隐含的假设:我们假设公司控制权市场是有效率的,即如果潜在的企业兼并是有利可图的(或者说对原有的状况而言是一个Parato优化),那么这个兼并就会发生。只有在一个有效率的公司控制权市场下,市场才有可能自发演进为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反过来说也就是,如果公司控制权市场是缺乏效率的,那么市场向寡头市场结构演进的过程是如此缓慢以至于一国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会缓慢并且其总水平与国际上的一般水平将存在明显的距离。由此而衍生的一个结论是: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效率也决定了行业集中度的变化趋势及水平,由于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效率是不可观测的,而行业集中度是可观测的,由此行业集中度可以作为衡量公司控制权市场效率的指标。
考虑到公司控制权市场本质上仍然是一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和资本市场效率的反映,而资本市场效率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统一的划分,我们在本文中仍然模仿资本市场效率的分类方法将公司控制权市场效率划分为三种,即强有效、中强有效和弱有效,有关类别的确定以该国成熟行业的平均行业集中度为评价标准,美国是市场化程度较高且注重发挥公司控制权市场作用的国家,因此可以认为美国公司控制权市场为强有效,如果一国成熟行业的行业集中度总体水平达到或者接近美国的水平,我们就认为该国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是强有效。
二、我国行业集中度的现状及其评价
关于行业集中度的分类,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方法是“贝恩分类法”,即如果行业集中度CR4〈30或CR8〈40(CR4 指前四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则该行业为竞争型;如果30≤CR4或40≤CR8,则该行 业为寡占型,寡占型又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为I—V型。
对我国行业集中度的现状评价,最好是综合所有成熟行业进行,本文基于篇幅和数据方面的原因,重点考察三个典型的行业,即汽车、乳制品和电冰箱。行业集中度用前四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表示,相关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表1
1996 1997 1998
汽车 495253
乳制品
141516
电冰箱
586568
数据来源:汽车的行业集中度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1999年第838页,1998年第584页)。电冰箱的数据由中国家电业协会提供。乳制品的数据由中国乳品行业协会提供。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就目前而言,中国的行业集中度已呈现集中的趋势,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中国,通过市场手段而非政府力量取得50%以上的市场份额的大型企业极为少见,而在美国则存在许多这类企业,根据穆迪公司在1904年的研究,在92个大规模合并中有78家企业控制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美国的大企业如杜邦、美国烟草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均在这一时期通过大量企业合并而成为企业的龙头,到20世纪中期,美国的多数成熟行业均已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见表2), 近年来以行业内强强合并为特征的购并浪潮又使美国的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权威的研究报告验证了我们的研究结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发展报告》指出:“我国产业组织结构过度分散,主要行业的行业集中度CR4一般都小于30%,CR8一般都小于40%,即属于竞争型行业。而且从1994~1998年,除极少数行业的集中度提高较大外,大多数行业的集中度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大型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和最大规模虽有所提高,在少数市场竞争性强的行业(如家用电器行业)还出现了个别寡头型企业。但总体上讲,在所处的行业中实力雄厚、具有寡头地位的超大型工业还非常少。”
表2
美国1982年几个代表性行业的行业集中度(以前四大厂商的市场占有率之和表示)
汽车
卷烟 发电机平板玻璃
饮料
97%90%84%
78% 7%
数据来源:Scherer .F.M.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mance [M],1984,Boston,Houghton Mifflin Press:77.
三、结论
综合如上论述,我们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从中国目前的行业集中度水平来看,多数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偏低,表明中国公司控制权市场仍处于向强有效或者中强有效市场转变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中国公司控制权市场目前还远未发挥其可以发挥的优化行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
第二,从中国行业集中度变化的总体趋势来看,行业集中度在逐步提高,其中电冰箱等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已经接近西方成熟行业的行业集中度水平,而且行业的领先企业是通过竞争而不是凭借先天的垄断地位获得现在的行业地位,但是,总体而言行业集中度提高的速度并不快。表明存在明显的阻碍公司控制权市场效率提高的因素。
第三,随着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退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效率将大大提高,作为公司控制权市场效率提高的表现,成熟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将明显提高,其中蕴含的意义是,在未来的若干年,我国将迎来一个行业之间的收购兼并热潮,其内在的需要是通过公司控制权市场收缩行业的过剩生产力,并使得市场份额向优势企业集中。
第四,基于国际范围内的经验,在行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将大量发生的收购兼并将不止于在优势企业和劣势企业之间进行,事实上,导致树立行业领先地位的收购兼并大都是强强联合,尤其是具有互补性的强强联合,如波音与麦道,奔驰与克莱斯勒,资本市场为这些大型购并提供了条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强强合并有其自身的内在动力,可以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内,基于整合行业资源并增强竞争力的需要,强强合并也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亮丽风景。
收稿日期
20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