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 新见解 新信息——关于提高德育课教学的效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见解论文,新思路论文,课教学论文,效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最主要的方面在于讲课中给予学生新思路、新见解和新信息。教学中的新思路,主要指对教材的内容处理、阐释和理解上,如何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最能吸引人的新路子。而只有掌握新信息,提出新见解,才能打开新思路。为此,在阅读和社会实践方面,如何广泛收集积累,科学分析,不失时机地掌握新信息;在科研方面,如何大胆扬弃,敢为人先,勇于提出新见解;在授课和课堂讨论中,如何把握学生的期望视野,使教与学做到视野融合;并推敲酝酿,恰到好处地设置讲课中的“未定性”与“空白度”,从而打开新思路。使学生从对德育理论课的轻视和背离情绪,转变为主动和乐于接受教育,在动态和创造中接受教育。
关键词 新思路 新见解 新信息
NEW THINKING,UNDERSTANDING AND INFORMATION-AN INVESTIGATION OF HOW TO ENHANCE THE PEDAGOGICAL EFFICIENCY OF THE ETHICAL COURSE
Fang Zheng
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us to enhance the pedagogical efficiency of the ethical course i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new ways of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and new information.By new way of thinking in teaching ,it refers to how to beat a new unique and fascinating path in handling ,explain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New way of thinking cannot be obtained without gzasnew information and offering new way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Therefore,in book- reading and social practice,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xtensive collection and accumulation ,do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ose no time to gain new information.In scientific research,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absorb something useful and discard something useless and be brave enough to advance new and original new way of understanding.In teaching and classroom discussion,it is of importance to have a clear idea of students′ expectation,combine the expectation of teaching and that of learning,and properiy provide "indefiniteness" in teaching so as to stimulate creative meditation and open up new way of thinking.Bxy so doing,we can be successful in leading students out of their despite and dislike of the cthical course and making students active and ready to receive education in adynamic and creative atmosphere.
Key Words new thinking new understanding new infornmation
江泽民主席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理论课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课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要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德育课所讲授的内容,如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传统美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等问题,大学生在中学时代的政治课中都学习过,但却又未能真正消化理解,现在再学这些内容,便无意之中形成了对那种思想政治教育机械式灌溉的厌倦心理;再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以及受社会上消极影响所造成的厌恶感:如时下不少人崇尚拜金主义,视钱权交易为理所当然,社会道德滑坡,极端个人主义在滋长蔓延,腐朽没落的东西沉渣泛起,死灰复燃。这种种状况对青年的德育造成负面影响;还有那种一切从实用主义出发,片面强调“讲实惠”,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视为“空洞无物”之举,认为思想品德修养讲起来好听,实际上做不到,甚至认为谁真正做到了,就要“吃亏倒霉”得不偿失;还有诸如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和平演变,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帝国主义在世界上的“国际警察”形象,给青年学生所带来的理论困惑,以及改革开放给青年学生所带来的观念冲突,等等。由此,不少青年学生对上德育课感到厌恶,厌倦,无用,产生了对德育课的背离情绪和轻视倾向。并进一步形成一种逆反心态,甚至造成一种习惯性、顽固性的思维定势。有一位从事理论教育四十多年的老先生曾说:“讲课最主要之点大于要给予学生新思路,新见解和新信息。”(《学者谈艺录》P32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德育课的教学改革也只有朝着给以学生新思路、新见解、新信息的方面努力,才能打破那种、陈旧的思维屏障,德育课才能焕发活力和增强魅力,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德育,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才能真正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比如李燕杰同志在给青年讲爱情婚姻问题时,他是选取“爱情美学”这样一给思路,讲的“爱与美的序曲,爱与美的哲理,爱与美的范例,爱与美的凯歌”,对青年很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显然,这主要是在讲这个问题时,给了青年听众在对待爱情婚姻问题上的一种新思路、新见解、新信息。
教学中的新思路,这里主要是指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阐释上,如何走出一条最能吸引人的新路子,最好当然是独辟蹊径,而起码要选择一个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变换一下通常所采用的平铺直叙式,循规蹈距式的讲述。比如采用发散式思维方式,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接受教育的新口味,新思维方法。(所谓“发散式思维”,也指某方面的理论或传统,当在现实中,在新的实践中遇到严重挑战,而面临危机的时候,我们要头脑活跃,思想解放,勇于批判,扬弃原有的理论和传统,敢于开辟新的局面)。比如讲“人生与爱情”这个问题,现在我们所面对的九十年代的大学生,不是直接了当地向他们灌输爱情的美德和责任,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等基本问题所能解决的。而特别要面对今天校园里恋爱成风,不少人视大学是“恋爱的摇篮”这样一些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既不能像50年代、60年代那样阻止在校园中公开恋爱,而又不能任其泛滥,不能提倡在学习期间恋爱。由此,我们在向学生讲授“人生的爱情和事业”问题时,考虑了这样一个授课思路:即从一定新的信息出发,分析青年大学生在恋爱中的“浪漫性”、“易变性”、“多元性”、“突击性”,以及“感情任意放纵,婚前同居”等诸多特点入手,然后让学生环绕这些特点进行课堂讨论,从而把握时机,切入爱情的美德和责任,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等问题。我们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去讲课,而后从学生的反映来看,确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的新思路往往可以促进产生新见解,新见解又能启发新思路。新见解来自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来自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特别来自科研所提供的新成果。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教学传授已知事物的规律和知识,科研则是探索未知事物的究竟;教学要求知识的相对稳定性和社会的公认性,科研则要求有独创性,能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因此,科研是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是新思路、新见解的来源之一。而作为德育课的教学来说,面对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就不能“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赵翼:《论诗》),而要及时吸取科研的新成果,才有新见解和新思路,才能不做“随人说短长”的“矮人”,不做留声机式的教书匠,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对高等学校的德育理论教师而言,不能只是一个对原有知识,课程理论的传播者,还必须根据现实社会发展的实际条件,提出本学科理论方面的新见解,(而起码要了解本学科理论发展的新趋势,新成果)这就需要进行必须的科研活动。
另一方面,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只有真正地联系实际,尤其是切合实际,才会有新见解。比如我们在讲“人生形象与人格”问题时,结合“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提出了“塑造健全的竞争人格”这样一个观点。教材中只讲大学生要“塑造新型人格”,并概述了这种新型人格的塑造原则,塑造方法及其特点。我们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面临的激烈竞争态势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以及还存在着的不良社会风气状况,顺理成章地提出培养和塑造健全的竞争人格,是符合逻辑的。“四有人才”是总体要求,“健全的竞争人格”培养是具体要求。教材中所写入的塑造新型人格是概念性的,我们由此提出培养和塑造竞争人格比较切合实际。学生对此既有新颖感,又有了较为现实的目标和尺度,有了个避免空洞的新见解和新思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中的新见解来自现实对理论的新挑战,实践对真理的新检验,来自科研的新成果。所有这些方面自然是新见解的源头活水。而新信息,却往往是形成新见解的最为重要,最为直接的源头活水。吸取的新信息愈多,而形成的新见解就愈深刻,也愈能开辟新思路。所以,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收集一切能够收集到的新信息,不仅是开辟新思路,提出新见解的重要途径,并且也是直接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比如我们在讲述《人生的选择和责任》这一内容时,面对先选择“上山”还是“下海”的激烈争论,向学生介绍了四川新津县古家村刘家四兄弟大学毕业前后,跨过十年时空,抓住三次机遇,上了三级台阶。他们从1000元起家,由养鹌鹑开始,到研制生产全价颗粒饲料,创办成都希望集团,93年就已发展成下属企业17家(其中饲料企业11家),饲料全生产能力100万吨,年产值可达15亿元,集团资产总值已高达2.9亿元。这一在当时的新信息,对原先极力主张先“下海”的学生,对于改变他们的认识,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使那些大喊大叫“读书吃亏”的学生真正看到了知识的价值。可见,新信息对于提高德育课的效果,确实不能小看。
新的思路,有利于破除学生旧的习惯性思维的惰性屏障,新的信息和新的见解,能引起学习的兴趣,容易从接受教育上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倦为振奋,变厌恶为欢喜。而新思路、新见解,又是以大量的新信息为依据,为后盾的,事实胜于雄辩,它必然令人折服,自然具有魅力和吸引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德育课的教学中,新思路、新见解、新信息,虽然不可能在每一个问题上都能做到,但在每一堂课中,经过努力,至少在其中某些方面是可以进行探索的。特别是新信息,只要注意收集和积累,总会有所收获。
要给予学生以新思路,一方面教师授课首先要有新思路,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讲课的视野又要能与学生的“视野融合”,要考虑到学生的“期望视野”;要能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要能培养学生的知解力和想象力;关键的是要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中有所发现,而新思路往往最容易导致新的发现。为此,下面着重谈谈“视野融合”问题。
学生在听课时,总有一种期待心理和期望视野。(“视野”是指学生从某一视点观察所见的一切),期望视野指的是学生来上课,总是期望和设想学到(听到,看到)他最感兴趣的东西。(期望视野亦包括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直觉能力,接受水平等等),但学生无论采取哪一个视角,他的态度和期望视野无不受到以往学习和生活体验中所建立的视野及其他视点的影响或制约。故学生的期望视野是因人而异的。而青年学生期望视野又有共性的一面,但却又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因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社会热点问题的转移而不断发展。因此,教师的新思路,就必须关注当前形势下学生的期望视野,必须认真考虑现实对理论提出的新挑战和新的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准确把握学生在现实和新形势下的实质性思想指向。只有这样,教师讲课的新思路才能与学生的期望视野融合,从而引导扩大其新的视野,才能给予学生以新思路,比如我们讲人生价值时,不仅要使学生从理论上把握人生价值是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同时必须把握学生在价值观问题上的“期望视野”—那就是时下社会上流行的那种把获取和拥有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庸俗观念;在讲人生态度时,不仅要使学生搞清楚什么才是积极的,有所作为的,有益于社会的和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人生态度,而且要切合时下社会上流行的,青年亦颇受影响的“实惠”人生目的。“讲实惠”亦正是不少青年学生在学习人生态度问题上的一种“期望视野”。因为怎样对待金钱的价值,怎样看待“讲实惠”,由于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自然成为青年学生关注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思想上辨不出其中的优劣美丑,就无从真正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青年学生的直觉能力和接受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自立意识较强,他们不愿被动接受某些既定、现成的教育内容,渴望自我追求,自我完善。所以我们在大学的德育教学中,就应该适当地加大讲课中问题的“未定性”与“空白度”,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解力和想象力,给学生的想象和理解留下广阔的天地。德国学者伊瑟尔认为:“唯有未能写出的部分才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没有未定的成分,没有本文中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伊瑟尔:《阅读过程的现象学研究》),上课固然有不同于阅读之处,然而面对大学生的德育课,你要给予这些思想十分活跃的青年学子以新思路,不仅需要使讲解的内容既有正确的导向,但在具体问题上,又需要含蓄蕴藉,甚至加大时空距离,适当地压缩输出的信息,从而增强效果。这是因为,适当地加大讲课中内容的“未定性”与“空白度”,是联结教学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是教师的教学意识向学生的接受意识转换的条件。其作用在于能促使学生在听课过程和课堂讨论时,赋予讲课的未定之处以确定的含义,填补讲课中的意义空白。这样往往起到单方面全盘灌输所不能达到的作用和效果。因为体现在讲课中的教学意图,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接受,才能以不同方式得到现实化和具体化,并作为效果以不同的面貌重新出现。讲课中某些方面“创设问题的‘情景’”式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还能促使学生去寻找内容的意义,由此不仅能激发学习动机,从而赋予他参与教学的魅力与吸引力,形成一种教学心理的激励机制。由“空白”与“未定性”引导的教学过程,在讲课中勾勒出一条思维中轴线,“空白”通过不断地“否定”自身,而将在学生的主动填补中,不断地开辟新思路,从而使教学活动得以实现。比如我们在讲授人生选择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人生选择的特点和基本原则,可以在这方面“创设问题的‘情景式’”的未定性和空白度,给学生留下这样的问题准备讨论:面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这两种人生目的,你作如何选择?你能否“自由选择”?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第二次上课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时,全班有95%的学生都认真地作了准备,其中三分之一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发表自己见解,提出了五、六种不同的观点。这一思考,辩论,比较过程,就是学生对问题的“意义空白”和“未定性”的主动填补与不断“否定”过程,从而开辟了新思路,对这两个问题才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这是一般平铺直叙式的课堂教学所难以达到的。
常言道:话不投机半句多。教与学的“视野融合”,是寻求和谐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为前提,才能进一步深入学生的思想深处,从而使其扩大视野,树立新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学中的“视野融合”,设置的“未定性”与“空白度”,是为给予学生以新思路所创造的必要条件,也是达到引导学生接受新思想,确立新观念的手段。“视野融合”还有利于避免那种外在给予式的,单向的被动地接受教育,从而化被动为主动。“视野融合”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新思路的导引下,确立新的视野。新思路要能使学生处在记忆与延伸的交叉点上。每一个别例子的意指都要暗示一个特别的视野,但又要转化为下一个相关物的背景,并在相互作用中得到修正。使学生在听课的每一瞬间,其游移视点表现为某一特定视点,但又不限于哪一视点,而是不断地在讲述的各个视点间转换,从一个视点转向另一个视点,最后展开相互联系各视点的复合。
由此,对讲课新思路的要求,既不能囿于既成的教材模式(包括结构安排),又不能单纯追溯学生的意向,而是要在“视野融合”的同时,遵循着心理学上的“制造幻觉与打破幻觉的辨证法”,随着教学的演进,不断地进行其复杂的综合,从而使学生开辟新的思路,展开新的视野。
根据创造性思维的综摄——重组特征,“综合就是创造”成为一个法制。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讲课要有一个新思路,首先必须将讲课的基本理论内容,同面对的现实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思想,同来自各方面的新信息,进行重新结构,重新组合或重新整合,这样往往会导致新的创造——也就是形成教学的新思路。如果说“综合就是创造”,那么,在新思路指导下的综合,才能导致真正的创造。
由此可以看出,要提高德育课的效果,新思路是十分重要的。但只有掌握新信息,提出新见解,才能打开新思路。为此,在阅读方面,如何广泛收集,科学分析,尽力积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失时机地掌握新信息;在科研方面,如何解放思想,辩证思维,追根究底,大胆扬弃,敢为人先,勇于提出新见解;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期待视野,做到视野融合,推敲酝酿,恰到好处地设置讲课中的“未定性”与“空白度”。从而打开新思路,这对于德育课教师,从提高教学效果而言,不会不是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还要为打开新思路创造必要的条件。如果能够保证教师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竞技状态的环境,比如优化“环境事物的触发”(主要指教师直接接融的活动环境,包括同事,朋友,亲属,以及生活、学习和工作场所等),常常容易引起潜意识的涌现,直至迸发灵感顿悟,从而形成新思路。再如经常到社会上去访问、调查、考察,进行必要的学术交流活动,有助于教师开阔思路,排除干扰和促进创造。又如扩大收集资料,信息的范围,借用现代化手段,缩短收集资料、信息的时间,克服应用资料、信息的片面性等等。对此,比如我们在去年专门申请了一笔经费,组织专兼职德育教师赴苏南华西、上海浦东开发区,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行教学实践考察活动,这对于大家掌握新信息,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课堂教学上,针对教材设置的“问题情景”——“未定性”和“空白度”,还穿插一些探讨式的,或者对抗式的,批判式的讨论和辩论,不仅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有利于培养积极外向的性格和创造精神,也缩短了学校与社会的差距。课堂讨论是主动,自觉的自学自教、互帮互教,是激发和促进新思路的催化酶,并会使正确的东西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和不断加强,这是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我们鼓励学生踊跃投入课堂讨论,辩论,并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比他们机械地接受现成的正确结论,要有意义和重要得多。课堂讨论过程,就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或者说是从已知到未知,再到新知这样反复循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新思路就产生了,新的知识,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不期然地被接受了。所以在设计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时,提倡和启发学生敢于提出与教师的不同意见,与教材的不同观点,与时下社会上的不同看法,鼓励独立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也是给予学生新思路的必要条件。
总之,在德育理论课的讲授中,给予学生以新思路、新见解、新信息,主要为了解决学生接受的问题。使学生从对德育理论课的背离情绪和轻视倾向,转变为乐于接受,主动接受,动脑筋接受,灵活接受,在动态中接受,在创造中接受,从而提高德育课的效果。
本文来稿日期:1994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