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论文_高鸿亮

沧州市人民医院眼科 河北 沧州061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白内障术后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眼科自2011年8月至2015年6月间曾在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与人工晶体植入联合进行治疗,并且于术前以及术后3个月对其角膜中央区以及手术切口区的角膜内皮细胞进行观察,主要观测其密度的改变以及六角形细胞的比例和变异系数的改变。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后角膜细胞的密度和六角形细胞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其变异系数增加,并且手术切口区域的内皮细胞密度以及六角形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角膜中央区,变异系数较中央区高。结论:研究表明,白内障术后,超声以及机械因素严重损伤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手术切口区域的内皮细胞的缺损情况明显较中央区严重,因此,在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因素损伤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机械因素的损伤作用,这种损伤可能对角膜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角膜内皮细胞;临床研究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after cataract surgery in the aged patients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 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diabetic cataract who had bee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5 to August 2011 were selected.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ombined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The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were observed in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cornea and the surgical incision in 3 months. Results: in this group of patients after surgery of corneal cell density and hexagonal cell proportion of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the increase of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nd incision area of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 and hexagonal cell ratio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entral cornea,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han in the central zone.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cataract extraction, ultrasonic and mechanical factors serious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and defects of the incision area of endothelial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serious. Therefore, in based o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cataract ultrasonic damage factors,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damage of mechanical factors, this injury may cause more serious impact on the corneal.

Key words: senile diabetic retinopathy; cataract; phacoemulsification;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clinical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R9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9-0036-01

糖尿病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2亿的新生糖尿病病例,并且其发病率呈日益上升趋势[1]。糖尿病有可能并发很多并发症,其中常见的并发症为糖尿病性眼病,临床已经发现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的角膜功能比较差,其中糖尿病性白内障比较常见,目前,临床有关本病的治疗主要是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并且手术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采用最多也是比较安全、简单的方法为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已经存在改变,手术还有可能造成这种损害加重[2]。本文为进一步研究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白内障术后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特进行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眼科自2011年8月至2015年6月间曾在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在62岁—81岁不等,平均年龄为(76.12±9.18)岁,糖尿病病程在4个月—16年不等,平均病程为(4.56±1.03)年,本组患者均为单眼患病。已经排除眼内手术、眼外伤以及配戴角膜接触镜的患者。并且本组患者均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且承诺绝对配合,且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均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与人工晶体植入联合进行治疗。术前采用复方托品酰胺进行散瞳,球周麻醉,后于角膜缘内2点方向做一条1mm的手术切口,向前方内注入粘弹剂,然后沿着角膜缘内11点方向做一条1mm的手术切口。然后撕一条直径约为5mm的环形囊,水分离完成后进行原位超声碎核。然后将切口增大至3.5mm,后植入人工晶体。手术切口不需要进行缝合,可自行闭合,术后采用典必殊滴眼,4次/天,持续使用一个月。

1.2.2共焦激光显微镜检查方法[3] 本组患者分别于术前以及术后3个月采用共焦激光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皮的变化。首先设置光线的强度为200,对角模式选择半自动,图像间隔8.8μm,扫描深度768μm。进行检查前首先采用0.4%倍诺喜滴眼表面麻醉,患者取坐位,并将头部固定在共焦激光显微镜的物镜前,凝视正前方,后采用开睑器开眼,检查者采用操纵杆缓慢移动镜头,直到角膜中心点与共焦激光显微镜的物镜上的耦合剂相接触,此时物镜与角膜的距离在2cm,角膜各层的扫描结果将通过计算机显示,后通过相应的软件计算内皮细胞数,六角形细胞比例以及变异系数。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4.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组患者术前的共焦激光显微镜检查的结果 手术前本组患者的中央区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密度为3085.45±251.32/mm2,手术切口区平均密度为3130.84±288.65/mm2,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角膜内皮中主要可见的多边形细胞为六边形,其在中央区所占比例为(50.74±4.67)%,其在手术切口区所占的比例为(42.98±7.42)%。手术切口区的变异系数高于中央区。

2.2本组患者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术后3个月进行共焦激光显微镜结果显示,中央区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以及六边形细胞的比例明显较手术前低,变异系数较前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研究结果见下表1。术后3个月共焦激光显微镜结果显示,手术切口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显著降低,且明显较中央区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手术切口区的六边形细胞比例也较中央区低,变异系数较中央区高,手术前和术后3月的中央区以及手术切口区的角膜内皮细胞比较详见表2。

3讨论

共焦激光显微镜是一种新型光学显微镜,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临床中,其成像的质量以及分辨率均较普通的光学显微镜具有明显优势,其中最为优越的是应用于细胞的断层扫描成像。其在进行本组患者的检查时,为达到活体眼球成像的目的,具有如下特征:采用柔和的白光,降低患者的不适应感;呈现速度快,并且能够将结果记录于计算机或者将图像成像在显示器上;可从不同的深度对眼底组织形成三维组织[4]。

角膜内皮的损伤严重影响角膜的正常结构及其功能,保证角膜结构、形态的完整是确保角膜透明的关键所在。角膜的主要功能是泵功能和屏障功能,能够将角膜基质的水的含量维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当其功能受损时,将导致泵功能以及屏障功能下降。曾有学者研究发现[5],当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下降至正常的25%-45%,并且六角形细胞的比例降至30%-40%,细胞面积增加至正常的3-4倍后,均能导致角膜内皮细胞的功能受损,最终导致基质的水含量增加,继而出现浑浊的现象。文献资料表示[6],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这种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将加重,本文进一步针对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白内障术后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术前本组患者的中央区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密度为3085.45±251.32/mm2,手术切口区平均密度为3130.84±288.65/mm2,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角膜内皮中主要可见的多边形细胞为六边形,其在中央区所占比例为(50.74±4.67)%,其在手术切口区所占的比例为(42.98±7.42)%。手术切口区的变异系数高于中央区。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下降,但还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并且比较稳定。同时还发现,手术切口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显著降低,且明显较中央区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手术切口区的六边形细胞比例也较中央区低,变异系数较中央区高。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吸除术与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治疗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主要集中于手术切口的区域,其次在中央区。对于白内障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患者,在时间以及能量的损伤基础上,还应注意机械损伤对患者角膜的影响,并且这种损伤可能对角膜的损伤更严重。在进行手术之前,应注意手术切口区域的检查,正确预估机械损伤对角膜的影响,最大限度的确保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以及功能。

参考文献

[1]吴利安,张林,王从毅等.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5):584-586.

[2]王青,廖荣丰.白内障不同切口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0,45(2):217-220.

[3]吕莎,宋胜仿,李华等.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J].眼科新进展,2012,32(8):787-789,793.

[4]夏微.糖尿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的变化研究[J].西部医学,2012,24(4):669-671.

[5]郭昕,陈鹏.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不同手术方式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J].临床医学,2011,31(9):30-31.

[6]王青,廖荣丰,刘兴华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中不同位置的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J].实用防盲技术,2011,06(2):62-65,83.

论文作者:高鸿亮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8

标签:;  ;  ;  ;  ;  ;  ;  ;  

糖尿病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论文_高鸿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