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1]2003年在《盐酸环丙沙星合成与结晶过程的研究》文中认为盐酸环丙沙星为第叁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广谱、高效、价格便宜等优点,自20世纪80年代起广泛用于尿路感染的治疗中。针对目前国内该产品生产存在收率低,成本高,产品外观品象差等问题,本论文对盐酸环丙沙星合成与结晶分离过程,以及晶体结构和晶习进行了系统的模型化和实验研究。环丙沙星的合成效果直接影响着产品收率和生产成本的高低。本论文依据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的特点和反应物的结构特点,对哌嗪缩合反应的溶剂进行了筛选,优化了反应温度和时间,对中间产物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较优的哌嗪化工艺。本研究采用激光法测定了温度,乙醇含量, pH和无机盐浓度与盐酸环丙沙星溶解度的关系;确定了盐酸环丙沙星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常数和活度积;研究了盐酸环丙沙星冷却和溶析结晶介稳性质;根据诱导期数据,采用多核理论方法估算了盐酸环丙沙星固液表面张力随温度和溶剂的变化情况;应用实验表面张力数据计算了表面熵因子,结果显示晶体表面的生长机制受温度和溶剂条件的影响;测定了盐酸环丙沙星的脱水、熔化和分解性质;测定了杂质在水/乙醇溶液中的介稳区。本文研究了盐酸环丙沙星结晶动力学行为。扫描电镜显示盐酸环丙沙星结晶过程存在聚集二次现象;依据粒数衡算方程,先后确定了晶体的生长方式和晶体的聚集模型;根据质量衡算原理和粒数衡算方程,结合有效成核和有效生长概念,运用非线性回归技术,建立了盐酸环丙沙星结晶动力学方程;建立了盐酸环丙沙星溶析、冷却的结晶过程模型,并对模型模拟求解;应用该模型研究了结晶方式,搅拌速率,晶种量以及初级成核对粒度分布,粒度和结晶收率的影响,确定了优化操作时间表。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收集了晶体的衍射图样和衍射数据,用Cerius2软件包中的TREOR90指标化程序进行了指标化,确定了晶胞参数和空间群;应用量子化学AM1方法研究了盐酸环丙沙星分子的空间结构,应用BFDH模型分析了真空条件下盐酸环丙沙星的晶习;应用SEM,DSC和XRD技术研究了温度,溶剂,pH,过饱和度等因素对盐酸环丙沙星晶习的影响。本研究为盐酸环丙沙星工程放大提供了实验依据,热力学、动力学以及基础的物化数据,同时为结晶动力学的测定提供了新的方法及溶析结晶过程模型化模拟的方法。目前有关上述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
刘浩英[2]2008年在《超细环丙沙星的制备及其干粉吸入剂的研究》文中提出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又名环丙氟哌酸,属于氟喹诺酮类抗菌素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等感染性疾病,具有其他喹诺酮类不可替代的作用。肺部给药方式不仅能够减小环丙沙星的肝脏首过效应而且可以改善普通剂型所带来的副作用,因此开发干粉吸入剂是目前环丙沙星新剂型研究的重点。对于干粉吸入剂,其颗粒是能否到达靶向目标起到疗效,粒子的大小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本论文主要对环丙沙星进行了超细化研究,并探索了其肺部给药新剂型--干粉吸入剂的制备。论文采用反应结晶法以及反应与反溶剂耦合结晶法对环丙沙星的超细化制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控制结晶过程的工艺条件,实现环丙沙星超细颗粒的制备,减小了环丙沙星颗粒的粒径,为肺部给药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同时运用喷雾干燥技术对超细环丙沙星进一步造粒,使若干亚微米/纳米一次粒子形成聚集体,大大降低了环丙沙星颗粒的体积密度,从而得到适合于肺部给药的环丙沙星干粉吸入剂。利用多层液体撞击器(MSLI)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所制备的环丙沙星干粉的体外模拟沉降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采用反应与反溶剂耦合结晶法以水为反溶剂制备超细环丙沙星颗粒时,当反溶剂与反应物的体积比为5:1,搅拌转速为10000r/min,反应温度为10℃时在浆料中可以得到短径为200-300nm左右的针状环丙沙星颗粒,60℃真空干燥后可以得到平均粒径为1-2μm左右的颗粒状环丙沙星干粉。喷雾干燥法制备环丙沙星多孔微球时,一次粒子粒径为1μm左右的短棒状颗粒分散在水和乙醇中经过喷雾干燥均能够得到平均粒径为3-4μm的环丙沙星多孔微球,且乙醇体系所制备的干粉具有较小的体积密度,经MSLI测试,体外模拟肺部沉积量最高可达74.13%。采用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进行分析测试,所有超细化产品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与原料药完全吻合。
张丹[3]2007年在《α-半水硫酸钙的制备及其作为载药骨水泥体系的体外释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临床植骨材料的大量需求推动了人工骨的研究和发展,在众多的无机植骨材料中,硫酸钙以其优异的可控降解性能、快速的凝固性能、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得到了广大研究者和外科医生的认可。硫酸钙骨水泥的力学性能是作为修复材料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目前对于原料α—半水硫酸钙的研究却只局限于制备工艺的研究。本研究在制备工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制备条件和添加剂对硫酸钙晶型和晶体形态的影响,确保制品的晶体形态能得到最大的优化和达到高抗压的要求。硫酸钙基骨水泥可在植入时随意塑型且对人体无刺激反应,固化后基体中留下大量的微孔,所以将其作为药物的载体能有效的使之达到既可填充骨缺损,又能有效地防止骨感染,加速骨愈合,促进新骨的再生的目的。而硫酸钙基骨水泥的可降解性保持了其作为填充材料的抗压强度和安全性。但是α—半水硫酸钙却存在固化时间过快的致命弱点,限制了其在骨科中的应用。因此本研究在保证抗压缩强度的前提下添加α—磷酸叁钙制成复合骨水泥,适当延缓其水化速度。通过实验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到了制备半水硫酸钙的最佳工艺条件,即汽热法在140℃时将原料二水硫酸钙置于反应釜蒸压3-5小时并低温烘干,制品拥有良好的晶体形态且沿B-轴择优生长。转晶剂琥珀酸的加入有利于α-半水硫酸钙晶体的晶体成型和晶体优化。对制品的结构特性,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并首次利用X衍射结合晶体数据库,确认了半水硫酸钙的晶体结构和相应的标准粉末衍射卡片,为鉴定硫酸钙晶型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对硫酸钙基骨水泥,硫酸钙/磷酸叁钙复合骨水泥结构特性,物理性能的分析,了解其复合为单体复合,相互无影响,复合在48h内完成。液固比,两相的配比均能影响复合物的固化时间。在复合后,其内部结构相互交联成更为致密的网状结构,这为复合骨水泥的抗压强度比单相骨水泥的抗压强度高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在固化后,固化体中被固化液占据的位置形成了大量的孔径为5~20μm微孔,良好的微孔结构,既适宜于细胞附着,也是成骨因子和药物的良好载体,这又成为将其作为药物释放载体研究的指导依据;广谱抗菌药物盐酸环丙沙星的加入对硫酸钙基骨水泥的抗压缩强度,固化等无影响。液固比,骨水泥载体的配比,药物含量均对药物体外释放的一般规律有影响。药物体外释放的一般规律的研究证明:复合抗生素骨水泥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其释放初期呈爆发式释药,前100h释放总量为20%左右,有利于早期杀菌;释放中期抗生素浓度逐渐下降,有利于长期抑菌,为盐酸环丙沙星—硫酸钙基骨水泥缓释体系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张晓芳[4]2018年在《释药可控聚乳酸手术缝合线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手术缝合线因其植物来源性、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以及抗菌、防霉和有益于皮肤的弱酸性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行业。但缝合处的伤口感染是时常发生的,目前出现伤口感染后,通常做法是口服大量相关药物,施药全身,这样会对除了伤口以外的其他组织器官产生很大副作用,最好的办法是在伤口处直接靶向给药。为了能够直接施药于伤口部位同时提高PLA缝合线的附加价值,我们可以在缝合线上进行载药。在缝合线上载药,除了要保证缝合线原有的机械性能和柔韧性之外,关键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伤口,载药缝合线能够负载适宜的总药量,以适宜的释药速率,适宜的释药周期来释放药物,对缝合线的载药量、释药速率、释药周期能够实现调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验选用了两种降解速度不同的生物可降解聚酯材料为药物载体。首先将降解速度快的聚谷氨酸(Polyglutamic acid,PGA)与降解速度慢的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一起溶解于乙酸乙酯中,利用乳化的方式将药物(具体以茶多酚、环丙沙星2种为代表)的水溶液与油性的PCL/PGA溶液共混,制备成稳定性好且药物分散均匀的PCL/PGA载药整理液。为了深入研究PCL/PGA载药整理液形成载药涂层(固态)后的效果,将PCL/PGA载药整理液固化制成载药涂层,分析PCL/PGA载药涂层的结构及力学、降解释药等性能,发现载药涂层具有较好的药物控释效果。然后应用PCL/PGA整理液通过浸轧工艺对PLA手术缝合线进行涂层,制得PCL/PGA载药涂层PLA手术缝合线,研究载体配比、药物含量、涂层次数对缝合线的力学、降解释药等性能的影响关系。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正交实验得出配制整理液时,各因素的影响顺序为:载体浓度>甘油的用量>水油相体积比>吐温-80的用量。所对应的最佳配比为:载体溶液浓度为0.075 g/mL,水相溶液中甘油的质量分数为0.35%(质量比:水相/甘油=42.16 g/0.15 g),吐温-80的质量分数为0.024%(质量比:水相/吐温-80=42.16 g/0.01 g),水相:油相=4 mL:40 mL。缝合线上涂层需要5-8min,所制得的不同载体配比和不同药物用量的整理液在20 min内基本可以保持不分层,可以达到涂层要求。纯PGA载药涂层的断裂强度及断裂伸长均比纯PCL的要低很多,除PGA/PCL=50/50的涂层外,其它涂层随PCL的增多,断裂强度增强,载药涂层的断裂强度及断裂伸长随着药物含量的增多而降低。药物用量为1.5 g的载体配比为PCL/PGA=100/0的涂层,144h的释药率为37.8%;PCL/PGA=50/50的涂层,144 h的释药率为53.68%;PCL/PGA=0/100的涂层,144 h的释药率为46.69%。24 h内,所有配比类型的载药涂层累积释药率均达到15%以上。PCL/PGA=70/30,药物用量2.5g的涂层,144 h的释药率为46.54%;药物用量0.5 g的涂层,144 h的释药率为24.2%。(2)载茶多酚药物的缝合线:涂层会损坏缝合线原有的力学性能,涂层两次缝合线的断裂强力及断裂伸长性能较好。药物用量1.5 g,涂层1次,PCL/PGA=100/0时,强力可保持22.3周;PCL/PGA=70/30,药物用量1.0 g,涂层1次时,强力可保持22周;PCL/PGA=70/30,药物用量1.5 g,涂层2次时,强力可保持19.9周。不同载体配比缝合线释药情况:降解14天后药物用量1.5 g,涂层1次,涂层载体为PCL/PGA=100/0时,释药率达到37%;PCL/PGA=50/50时,释药率达到59%,PCL/PGA=0/100时,释药率达到52.93%;除PCL/PGA=50/50的缝合线外,其它配比的缝合线基本随着载体中PGA含量的增多,累积释放药物的量增多。不同药物用量缝合线释药情况:PCL/PGA=70/30,涂层1次,药物用量为2.5 g的缝合线,14天内释药率达到55.23%;药物用量为1.0g的缝合线,释药率达到30.02%。整个释药过程分为3个阶段:(1)药物扩散阶段;(2)药物扩散与PGA降解释放药物阶段;(3)药物扩散与PGA、PCL的降解释放药物阶段。(3)载环丙沙星药物的缝合线:与载茶多酚药物的缝合线相比,载环丙沙星药物的缝合线的断裂强力相对要大,降解速度相对比较缓慢。药物用量1.5 g,涂层1次,PCL/PGA=100/0时,强力可保持25周以上;PCL/PGA=70/30,药物用量0.5 g,涂层1次时,强力可保持22.01周;PCL/PGA=70/30,药物用量1.5 g,涂层2次时,强力可保持20.56周。不同载体配比缝合线释药情况:降解14天后药物用量1.5 g,涂层1次,涂层载体为PCL/PGA=100/0时,释药率达到30.36%;PCL/PGA=50/50时,释药率达到57.06%,PCL/PGA=0/100时,释药率达到50.99%。不同药物用量缝合线释药情况:PCL/PGA=70/30,涂层1次,药物用量为2.5 g的缝合线,14天内释药率达到52.47%;药物用量为0.5 g的缝合线,释药率达到26.93%。
孙玉柱[5]2010年在《碳酸锂结晶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锂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碳酸锂结晶过程是锂工业中一个最基本、最关键的环节。本文旨在通过对碳酸锂结晶过程的研究,为工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同时丰富工业结晶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针对产业发展需求,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碳酸锂产业链中初级产品制备(LiCl+Na2CO3反应结晶)、高纯产品制备(LiHCO3热分解反应结晶,Li2CO3重结晶,LiOH+CO2气液反应结晶)和超细粉体制备(溶析-反应结晶耦合过程,喷雾分解结晶等)等叁方面过程中碳酸锂的结晶过程。采用激光法研究了未添加晶种条件下,碳酸锂在水溶液中的介稳区性质。结果表明温度和Na2CO3流速对超溶解度影响最大。采用FBRM(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研究了添加晶种条件下碳酸锂的介稳区性质。实验发现较大的晶种表面积能够消耗更多过饱和度用于晶体生长,抑制成核发生,提高超溶解度。采用激光法研究了碳酸锂的诱导期和初级成核过程,计算得到了碳酸锂初级成核过程中界面能、接触角、成核级数等重要参数。通过表面熵因子判定碳酸锂晶体生长机理为螺旋生长。采用FBRM和PVM(颗粒录影显微镜)对碳酸锂二次成核过程进行了在线研究,并采用吸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晶种大小、添加量等操作参数对诱导期和成核速率的影响。提出了破碎过程与成核过程对比的方法,对磨损成核和表面成核进行定量区分,反映不同成核机理对二次成核的贡献。系统研究了碳酸锂初级产品制备中操作模式和工艺条件的影响,提出了变温反应结晶制备碳酸锂的工艺,这一工艺产率高、粒度大、分布均匀、流动性好,并基本消除了碳酸锂结晶过程中严重的粘壁现象。由于传统的以PBE (population balance equation)方程为基础的结晶动力学研究方法在本实验体系难以适用,本文提出了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两种神经网络模拟的方法,在本体系中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也为其它复杂结晶过程的动力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通过研究碳酸锂溶解过程发现,减小粒度、升高温度和引入超声,能够加速溶解速率,搅拌速度对溶解几乎没有影响。采用FBRM和PVM能够在线监测溶解过程中粒度分布和晶体形貌的变化。分别采用Avrami模型和矩量变换方法,关联出碳酸锂溶解动力学模型。实验发现添加适量的晶种、采用较高的进料浓度和保持适度的搅拌速度有利于碳酸锂重结晶过程。提出了碳酸锂重结晶工艺流程并制备出光滑完整的棒状晶体。计算得到LiHCO3的理论分解温度为4.25℃。研究发现提高初始浓度、降低升温速率和添加晶种使LiHCO3表观分解温度降低。提出了采用Labmax表征LiHCO3分解结晶过程热效应的方法,表明90℃以上高温条件有利反应进行。提出了LiHCO3分解反应结晶过程宏观反应动力学的关联式。分别研究了超声协同作用下和微波协同作用下LiHCO3分解反应结晶的结晶动力学,得到了相关动力学参数。提出了超声-微波耦合场协同作用下LiHCO3分解反应结晶的结晶工艺。采用降膜吸收塔和旋转盘气液反应器,系统研究了LiOH气液反应结晶过程。LiOH碳化终点pH值控制在9.5-10为宜。研究了操作条件对LiOH碳化的影响,构建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同时准确描述气体吸收动力学和气液反应结晶动力学。采用正交实验分析了操作条件对旋转盘气液反应结晶的影响,表明引入超声、降低温度和通气流量有利于减小产品粒径。本文探索采用多种方法制备了碳酸锂超细粉体。超声反应结晶工艺是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提出的溶析-反应结晶耦合工艺和溶析-分解-反应结晶耦合工艺,能够获得平均粒度在200 nm的亚微米级碳酸锂超细粉体。采用喷雾分解结晶技术,能够获得多孔中空球颗粒,这些中空球由大量约200 nm的晶体自组装而成,BET比表面积可达7.24 m2/g。
罗斌[6]2006年在《抗肿瘤药物氯尼达明的合成及其结果晶过程研究》文中提出氯尼达明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抗肿瘤药的肿瘤热敏药。因其抗癌谱广、副作用小等特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在综述文献合成方法的基础上以新的工艺合成路线合成了氯尼达明。本课题选择以β?乙酰苯肼为起始原料,与水合氯醛、盐酸羟胺、硫酸钠在水溶液中合成N-乙酰氨基肟基乙酰苯胺,然后在硫酸中经过Beckmann重排、合环,水解生成1H-吲唑-3-羧酸,进而与2、4-二氯氯苄生成目的产物。论文分别对氯尼达明及其中间体N-乙酰氨基肟基乙酰苯胺,1H-吲唑-3-羧酸的工艺合成条件作了优化,使其全程收率达到60.2%;并用红外、核磁、紫外等有机光波谱等手段对合成的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确证。此路线相比其他路线,具有生产成本低,操作简单可行的特点,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的技术途径。本课题在药物合成的基础之上,为适应目前市场对于医药结晶产品质量的要求,针对氯尼达明的结晶过程作了初步研究:1.采用相平衡法测定了氯尼达明在冰乙酸-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溶剂配比的变化关系。并对实验条件下的溶解度数据进行理论分析。2.对氯尼达明在冰乙酸体系下的不同降温速率下的冷却结晶介稳区进行了研究。3.结合粒数衡算和质量衡算方程,确立了一个测定晶体成核和成长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成核和成长动力学表达式,并回归出其中的参数,建立了适合工业应用的结晶动力学模型。这些工作为氯尼达明的工业结晶过程结晶器的设计与制造以及工业结晶工艺过程控制提供了指导性的基础数据。
王冠[7]2015年在《头孢呋辛酸多晶型及其结晶过程研究》文中指出头孢呋辛酸属于第二代头孢菌素,为临床药物头孢呋辛钠和头孢呋辛酯的药物活性组分,其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极高的抗菌活性,被广泛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各类感染。目前,我国头孢呋辛钠产品普遍存在稳定性差,在临床使用时易变色的问题,需要亟待解决。头孢呋辛酸是制取头孢呋辛钠的主要原料,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头孢呋辛钠的质量,而我国目前生产的头孢呋辛酸产品也存在稳定性不好的问题,并伴随产品晶形差、粒度小和产品过滤干燥困难等问题,为此本文对头孢呋辛酸的多晶型及其结晶过程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以期为生产应用提供相关依据。本文采用不同的结晶方式制备出了头孢呋辛酸的两种新晶型,并对其结构和形貌分别进行了表征与分析,并利用BFDH模型及AE模型对头孢呋辛酸不同晶型的晶习进行了预测。采用动态法分别测定了头孢呋辛酸在水-乙腈与水-溶剂S二元溶剂体系中的溶解度,并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对上述溶液体系进行分子模拟计算,分析了溶解度出现“潜溶效应”的原因;分别采用Alpelbat模型、λh模型和van’t Hoff模型对溶解度数据进行了关联,并对头孢呋辛酸在上述体系中的溶解热、溶解熵等溶液热力学性质进行了预测与分析。对头孢呋辛酸不同晶型产品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溶剂体系、溶液浓度、温度、溶液pH对于头孢呋辛酸降解速率的影响。采用离线及在线监测手段对头孢呋辛酸晶型I和晶型II的伴随结晶现象进行了研究及分析,确定了伴随结晶发生的溶剂配比范围。通过测定晶型I及晶型II在伴随结晶区域内的诱导期,对伴随结晶的成核及生长机理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头孢呋辛酸不同晶型的转变路线,并采用相变实验确定了晶型I和晶型II在水-乙腈体系中的相转变点。利用在线Raman及PVM对晶型I与晶型II的溶液介导转晶过程进行了监测,并对其转晶机理进行了分析,确定出不同温度下的转晶动力学规律及JMA模型的相关参数,并分别考察了溶剂配比、固体悬浮量和搅拌速率对于转晶过程的影响。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系统研究溶剂配比、晶种、温度、加酸量、养晶时间、搅拌速率等操作因素对于头孢呋辛酸结晶过程的影响,开发出了耦合结晶新工艺,获得了其新工艺的优化操作时间表。采用新工艺得到的头孢呋辛酸产品晶体形态好、粒度大,彻底解决了产品过滤困难问题,并且较大程度提高了其稳定性及内在质量,单程收率可达88%以上,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已在生产上应用。上述研究内容尚未见文献上有相关的报道。
李文钊[8]2006年在《核黄素结晶分离纯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了核黄素结晶分离纯化相关问题。首先,采用平衡法测定了核黄素在纯水和在283K、288K、293K、298K及303K的HCl-水体系(HCl的摩尔分率w分别为0.14,0.16,0.17,0.20,0.24)中的溶解度,用溶解度模型-λh方程回归了上述溶解度数据,λh方程的关联效果在整个溶剂浓度变化区间内很稳定,收敛性较好,并回归得到模型参数λ和h与w的经验关系式;测定核黄素在283K,288K和293K的HCl-水体系中溶解与超溶解特性,得到核黄素的结晶介稳区,这些热力学研究为核黄素的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在主溶剂、析出剂、温度等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应用多因素二水平实验经方差分析筛选显着性因子,并由SAS软件(Statistic Analysis System)响应面优化程序研究核黄素溶析结晶过程及其参数控制。第二部分研究物理场对结晶的影响,稳定核黄素球状晶习。核黄素固体粉末及其乙醇-盐酸溶液的顺磁共振波谱测定,说明核黄素分子中有未配对电子,具有顺磁性。从结晶动力学角度探讨超声溶析结晶机理,超声作用不仅可以加快成核速率、缩短诱导期,加快结晶进程,使晶体粒度均匀,稳定球状晶习,且不影响核黄素的纯度和回收率。第叁部分针对Bacillus subtilis 24/pMX45核黄素发酵液的特性,比较几种发酵液处理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直接处理法所得核黄素样品杂质含量高;碱溶法得到收率为55%,纯度为92.5%针状晶习核黄素。控制结晶法结合超声溶析结晶提取纯化方法,可得纯度为98.3%、收率为73%的核黄素球状结晶,且其主要质量指标符合GB14752-93和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并且流散性提高。最后,探讨大孔吸附树脂对核黄素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AB-8大孔吸附树脂对核黄素选择吸附性较强,其静态饱和吸附量为12.1mg/g树脂;采用乙醇-0.1mol/L NaOH溶液(v/v,1:1)洗脱,最高浓度提高了将近5倍。应用AB-8大孔吸附树脂能将废液中约44%的核黄素回收。
谢圆邦[9]2017年在《长链阴离子功能化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的相平衡及萃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是一类环境友好的液-液两相体系,在萃取分离、生物转化和反应催化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现有体系存在两相互溶度高分相难、与溶质相互作用弱、萃取效率低等不足。本文利用离子液体结构和性质可设计的特点,通过分子设计提高离子液体的氢键碱性并调控离子液体水溶液的微观聚集结构,构建了 一系列功能强化的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系统研究了离子液体分子结构和微观聚集结构与相平衡的关系,探讨了其对代表性生物活性小分子的萃取分离性能及对药物分子和纳米材料的增溶/分散性质。本文首先引入长链羧酸根阴离子以同时提高离子液体的氢键碱性和疏水性,构建了一系列基于胆碱长链羧酸盐的新型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系统研究了体系的相组成、氢键碱性、离子液体聚集结构等对双水相体系相平衡及萃取分离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羧酸阴离子烷基链碳数的增加,离子液体的分相能力显着提升,且离子液体相的氢键碱性明显增大,当阴离子碳数大于等于8时离子液体相具有明显液晶结构,该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对色氨酸、苯丙氨酸和咖啡因等生物活性物质均表现出优异的萃取效果,其中在胆碱辛酸盐离子液体体系中分配系数分别达到120、58.5和120,显着高于常规双水相体系,且溶质的分配系数随离子液体阴离子烷基链的延长而增大。构建了一系列聚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通过引入高分子量的聚离子液体提升体系的分相性能,测定了不同聚离子液体与盐析剂所构成了双水相体系的相平衡,系统研究了聚合方式、聚离子液体链结构、分子量和阴离子种类等因素与两相体系分相行为的关系,并以氨基酸、生物碱、多酚、抗生素等不同结构的生物活性小分子为溶质,对所构建的聚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的萃取分离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采用聚离子液体替代“小分子”离子液体构建双水相体系的策略能显着提升体系的分相性能,且聚离子液体分子量越大则分相能力越强。采用羧酸阴离子等与水相互作用较强的阴离子或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polymerization,RAFT)等分子量分布可控的聚合方式可有效地解决聚离子液体在双水相体系中较易沉淀的问题。同时,聚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对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均表现出优异的萃取效果,其中色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分配系数在以数均分子量为7079 g·mol-1的聚(1-乙烯基-3-丁基咪唑溴盐)所构建的双水相体系中分别高达922.3和200.3,分别为其在传统1-甲基-3-丁基咪唑溴盐体系中的25倍和8倍。基于胆碱长链羧酸盐离子液体的研究结论,在离子液体的阴、阳离子上同时引入长烷基链进一步调控离子液体的氢键碱性及聚集结构,首次合成了一系列季鏻长链羧酸盐离子液体(Long-chain carboxylate ionic liquids,LCC-ILs),系统表征了LCC-ILs的熔点/玻璃化温度、热稳定性、粘度、氢键碱性β和偶极性/可极化性ππ*及微观聚集结构,构建了相应的离子液体-水低临界共溶温度(Low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LCST)体系,研究了离子液体结构、浓度等因素对LCST体系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LCC-ILs氢键碱性较强(β=1.50~1.64,25 ℃),显着高于多数离子液体,且随阴、阳离子烷基链的延长而增大;π*值较低(0.77~0.88),亲脂性良好,且随阴、阳离子烷基链的延长而减小。LCC-ILs阴、阳离子烷基链的延长能够促进其微观聚集结构的形成,空间相关尺寸d为13.8~19.6A。离子液体-水LCST体系的LCST相转变对温度变化敏感,临界温度随体系中离子液体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可于10~90 ℃的宽温度范围内均可调节,其中阳离子烷基链长度对LCST相行为的影响大于阴离子。根据LCC-ILs兼具优异的亲水性与亲脂性,且在水中可根据外界温度变化发生LCST相转变的特点,研究了离子液体-水LCST体系中疏水性药物的溶解度、碳纳米材料及金属纳米粒子的分散效果。研究表明吲哚美辛、甲硝唑、萘普生等疏水性药物溶解度在所构建LCST体系较在纯水中高6~7150倍(25 ℃)。LCST体系可成功分散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以及Pd、Pt金属纳米粒子,并发生可逆的LCST相转变。其中叁丁基正十二烷基鳞硬脂酸盐体系对多壁碳纳米管的分散容量可达约1.3 mg·mL~(-1)(25 ℃),为文献报道LCST体系的6.5倍。
雍海波[10]2014年在《冷却结晶法纯化双氰胺过程的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宁夏双氰胺的产量占到全国的80%左右,它是重要的电石深加工产品之一,广泛用于农药、医药、化肥、电子、环保处理剂等领域,尤其是用作电子行业覆铜板的生产,对双氰胺的纯度要求较高。因此,开发高纯双氰胺制备技术及设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首先测定了双氰胺热力学基础数据、结晶动力学数据,在此基础上,采用冷却结晶法对工业双氰胺进行纯化并优化其结晶工艺。首先测定了278.15K-323.15K下双氰胺在甲醇及甲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摩尔浓度分别在0.0085-0.0297和0.0031-0.0396之间,采用Modified Apelblat、Van't Hoff、λh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并测定了双氰胺在甲醇和甲醇-水混合溶剂中的超溶解度数据,获得双氰胺-甲醇溶液,双氰胺-水及双氰胺-甲醇-水的介稳区宽度分别在0.25-4.78℃C、1.68-6.38℃C以及0.94-5.41℃范围内;对双氰胺的结晶动力学进行考察,得到动力学成核速率方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双氰胺制备工艺,考察了饱和温度、降温速率、搅拌速率以及晶种加入量对双氰胺结晶产品的主要杂质钙含量、产品收率、平均粒径和晶型的影响,得到较佳工艺条件,在工艺条件为:溶液饱和温度为50℃C,降温速率为0.2K·min-1,搅拌速率为200r·min-1,60目晶种添加量7.5%的条件下,降温终点为25℃C时,脱钙率为88.90%;产率为80.87%;平均粒径为945.93μm,双氰胺晶体形貌比较好,得到品质较好的双氰胺产品钙含量为20.22μg/g,达到了电子级双氰胺产品的标准。本文研究成果为冷却结晶法净化工业双氰胺制备高纯双氰胺提供了基础数据及技术指导,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工业生产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盐酸环丙沙星合成与结晶过程的研究[D]. 刘勇. 天津大学. 2003
[2]. 超细环丙沙星的制备及其干粉吸入剂的研究[D]. 刘浩英. 北京化工大学. 2008
[3]. α-半水硫酸钙的制备及其作为载药骨水泥体系的体外释放研究[D]. 张丹. 四川大学. 2007
[4]. 释药可控聚乳酸手术缝合线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张晓芳. 太原理工大学. 2018
[5]. 碳酸锂结晶过程研究[D]. 孙玉柱. 华东理工大学. 2010
[6]. 抗肿瘤药物氯尼达明的合成及其结果晶过程研究[D]. 罗斌. 重庆大学. 2006
[7]. 头孢呋辛酸多晶型及其结晶过程研究[D]. 王冠. 天津大学. 2015
[8]. 核黄素结晶分离纯化研究[D]. 李文钊. 天津大学. 2006
[9]. 长链阴离子功能化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的相平衡及萃取性能研究[D]. 谢圆邦. 浙江大学. 2017
[10]. 冷却结晶法纯化双氰胺过程的基础研究[D]. 雍海波. 宁夏大学. 2014
标签:有机化工论文; 盐酸环丙沙星论文; 环丙沙星论文; 硫酸钙论文; 双氰胺论文; 反应动力学论文; 手术缝合线论文; 动力学论文; pg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