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从化区第二中学 广东 广州 510900
【摘要】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并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计算器进行探索和发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倡的新理念,有助于实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把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落实到实处,落实的效果如何,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应用意义
一、引言
2017 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在实施建议部分强调要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1]。笔者教学中所使用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很多章节均出现“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
二、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施探析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主要有四个正面作用
1.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自主认知
2.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创设情境猜想教学内容结论
3.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情境引导教学内容的证明
4.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情境对教学结论进行深入剖析
(二)下面将从实际的案例解说分析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主要有四个正面作用
案例1:《2.3.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在新课导入创设情境,课前让学生阅读书本P56至P57,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整体的把握。接着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一画出 的大致的图像,说明该图像是什么曲线,并写出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问题二求抛物线 上的点M(1,1)到F(0, )的距离以及直线 的距离。
师生活动:课前教师分放导学案,学生课前完成此部分练习,教师上课前2分钟展示学生完成的情况,并提出以下问题,设想学生的猜想如下:
师:观察运算结果,不难发现点M到点F的距离等于点M到直线 的距离,抛物线上其他点到定点F 距离和定直线 的距离也相等吗?
生:(短暂思考)是!
师:抛物线 上的上任意一点到F(0, )的距离以及直线 的距离相等,反之,到一个定点的距离到一个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什么?
生:抛物线!
案例1分析之一: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我们发现,信息技术使用的以下两个正面作用:
(1)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自主认知。从上述案例的发现使用《几何画板》能从学生认知的二次函数计算距离问题出发,提出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思考问题的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自主认知能力。
(2)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创设情境猜想教学内容结论。从上述案例的发现使用《几何画板》能直观地展示具体例子抛物线 上的任意一点M与点F的距离 等于点M到定直线 的距离 相等,让学生体验猜想,验证的过程,结合学情,教师并进一步提出“到一个定点的距离到一个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什么?”,使学生创设情境更能接受猜想教学内容结论,逐步培养学生在创设情境下自主猜想教学内容结论的能力。
案例1分析之二: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我们发现,信息技术使用的第三个正面作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情境引导教学内容的证明。以上课例中,学生在思考问题“到一个定点的距离到一个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什么?”的结论是“抛物线”,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证明此结论时,通过再举实例验证,让学生观察分析验证猜想是否成立,使学生在问题情境和动画展示情境当中体验本节课主要内容“抛物线的定义”以及“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形成性过程,再次调动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初步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2: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一章 1.5.函数 的图像中 参数 对三角函数 图象的影响。通过计算器或者计算机作图,可以有效动态展示参数 对三角函数 图象的影响,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图象变化,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素养。
案例3:在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中2.3.2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 第90页至第91页中例题如下:
有一个同学家开了一个小卖部,他为了研究气温对热饮销售的影响,经过统计,得到一个卖出热饮杯数与当天气温的对比表:
(1) 画出散点图;
(2)从散点图中发现气温与热饮销售杯数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
(3)求回归方程;
(4)如果某天的气温是 2℃,预测这天卖出的热饮杯数.
难点一:学生在学学习回归直线方程时,难以体会“回归”的思想,错误的认为求解直线只需要利用待定系数法代入两点解斜率和纵截距即可得到直线方程,没有意识到样本数据与总体数据的关系。
难点二:学生较难理解回归直线方程作出的预报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学生难以理解:既然预报值跟真实值存在误差,当某天的气温是 2℃,这天卖出的热饮杯数不一定是143,那么为什么我们还以“这天大约可以卖出143杯热饮”作为结论呢?
总之,案例2,3说明了信息技术使用的第四个正面作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情境对教学结论进行深入剖析。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结论,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深入剖析,分解难点,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得到提升。
三、成果及成因
为了进一步研究采用信息技术后,课堂效率的成效,以案例1,案例3作课堂行动分析,以高二两个普通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同课异构”的新课讲授,同时采用导学案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日渐成熟,对教学的正面影响也逐步加大,信息技术能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3.83.
[2]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5.
论文作者:叶润娟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距离论文; 抛物线论文; 直线论文; 高中数学论文; 《成功》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