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教学中渗透和交叉心理教育的尝试_哲学专业论文

在哲学教学中渗透和交叉心理教育的尝试_哲学专业论文

在哲学教学中渗透、穿插心理教育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心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的发展是以相应的心理发展为前提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因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穿插心理教育应该是重要途径之一。高二《哲学常识》的许多知识点与心理教育的内容有关,可以联系学生心理实际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第一,哲学原理与事例结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重要性的教育。例如在讲《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事例:1989年一个日本青年报考一家大公司,公布考试成绩时,他名落孙山,得知消息后,深感绝望,顿生轻生念头,幸抢救及时,自杀未遂。忽传来消息。他被录用了。原来是统计出了差错,实际上他的考试成绩名列榜首。但很快又传来消息,说他被公司解聘了。理由是:一个人连如此小的人生打击都承受不起,又怎能在今后曲折的奋斗之路上建功立业呢?事例讲完后,我让学生略作讨论,听了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给我们什么启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心理属于意识范畴,它来源于客观事物,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从这个事例我们看出心理因素关系到人生的成败。美国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指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因此我们现代青年应该认识到人的素质除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素质就是心理素质。我们要自觉提高心理素质,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第二,哲学原理与心理学原理结合,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品质的教育。比如在讲《必须按规律办事》一课时,我给学生介绍了遗忘与复习的规律,告诉学生学习与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要遵循客观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结束后,遗忘就已开始,要避免遗忘,最好的办法是复习。那么复习的次数间隔时间应如何安排呢?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因此要求及时复习,第一天应把学习过的内容复习两遍,第二天应复习一遍,第三天可不复习,第四天再复习一遍,然后空过两天到第七天复习一遍。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不用的东西很快被遗忘,因此要通过做适量的习题来巩固知识。学习心理品质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的内容,这里仅举一例。通过一些心理学原理的介绍,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的信心。

第三,哲学原理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

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给老师写一封信,倾诉你心中的烦恼。其中有一位男生这样写道:“我个子特别矮小,体育成绩不好,还常常被人取笑,实在令我烦恼。”还有一个女生是这样写的:“我觉得班里的同学个个都有主见,有个性,可我却胆小怕事。”这两位同学烦恼的根源都在于他们的认知方式。于是在讲《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且都出嫁了,大女儿家开伞店,小女儿家开洗衣店,老太太天天为女儿忧愁,为什么呢?在雨天担心小女儿家洗的衣服晒不干,在晴天担心大女儿家的雨伞卖不出去。总之,每天都有让她忧愁的事。后来一个人对她说:“老人家,你好福气啊!下雨天,您大女儿家生意兴隆,大晴天您小女儿家生意好做。对您来说,哪一天都是好日子。”老太太转念一想,不禁眉开眼笑了。讲完故事后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对同样的事,同样的矛盾,老太太前后的态度截然不同?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结论:在这个故事中客观事物没有变,矛盾也没有变,而老太太的认知方式变了。原来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她看到的仅仅是消极的一面,这种认知方式叫做消极的认知方式,而后来老太太经过别人的点拨,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她看到了积极的一面,这种认知方式叫做积极的认知方式。对于那位男生来说完全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自己的身高,一般来说,个子矮小消耗少,精力特充沛,这样你的劣势恰恰也就是你的优势。对于那位女生来说胆小怕事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认识,那就是谨慎稳重。类似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如何用积极的认知方式去认识逆境,去认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让学生略作讨论,结论应该是很容易得出来的:对待逆境应把苦难当成人生的一笔财富,看成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炼,对待下岗应把它看成是一种机遇,一种挑战,而不是世界的末日。

从来信中还反映出学生的许多烦恼缘于人际关系。如同学的误会,父母、老师的批评,与同学的性格、情趣不投而闹矛盾等。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成为这些涉世不深的中学生十分棘手的问题。于是我对人的交往心理作了一些分析。人有一种心理倾向,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拒绝那些拒绝自己的人,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相互性原则。马克思也说过:“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应该怎样对待人。”因此,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采取积极的认知方式看待人,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对方的优点和缺点,特别要强调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对方的缺点,其实,如果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有很多缺点恰恰也是优点,一个固执的人你可以把他看成一个信念坚定的人;一个自大的人,你可以把他看成自信心很强的人;某个同学喜欢发脾气,你可以把他看成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你的父母唠叨,你可以看作是一个很关心你的人;你的老师很严厉你可以把他看成一个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人等等。这样你就会欣赏你的同学,热爱你的老师和父母,你就会喜欢他们。那么他们也会欣赏你、喜欢你。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和谐融洽,就能保持心情的愉悦。当然,在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后,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诚恳地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并帮助其改正。这一点不可忽视。

总之,消极的认知方式使人失望、忧愁,走向失败,而积极的认知方式使人乐观自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走向成功。

第四,哲学原理与讲座、活动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结合哲学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在高二学年我开过以下讲座:(1 )什么是心理?(2)心理的作用。(3)怎样才算心理健康?(4 )人类的烦恼来自何处?(5)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6)如何安排期中、期末复习?(7)考试心理调整等。

学生对我的讲座比较感兴趣,听课后觉得受益匪浅。有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听一次就迷上了。

在整个学年的教学过程中,可穿插安排一些活动。如大声说话活动,说话内容不限,但有两个要求,一是必须面对众人,二是声音要响亮、清楚。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安排一些社会活动,这里不再一一叙述。

第五,作业与行为指导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

有一个学生在分析自己时,说自己缺少耐心和毅力,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万事待明日;有时感到自己懦弱,毫无意志、斗志可言;问自己何时才能振作起来把握属于自己的今天?对这类学生在理论上作好开导的同时,还必须在行为上给予指导。我布置他做这样的作业,每天晚上睡觉前安排好第二天的学习生活计划,该看书时认认真真看书,该玩时痛痛快快地玩,该看电视时就轻轻松松地看电视,该睡觉时就踏踏实实地睡觉。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在学习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一课后,可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写一条能激励自己的座右铭,把它贴在家里的墙上、床头边,学校的课桌上,日记本的第一页,让你时时刻刻看到它。

对于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可布置他们做这样的作业,每天在日记中肯定自己的优点,把自己的优点每天都回忆一遍,写一遍。也可布置这样的作业:改变你的走路姿势,每天抬头挺胸、自自在在、从从容容地走路。

标签:;  ;  ;  

在哲学教学中渗透和交叉心理教育的尝试_哲学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