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智力水平与考试成绩的关系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试成绩论文,智力论文,水平论文,关系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键词:智商 学业成绩 关系
IQ值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相关系数是多少?IQ高的学生是否学习成绩一定就好?IQ一般或较低的学生其学习成绩是否就不可能高?IQ在决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诸多因素中,究竟扮演一种什么角色?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教育对策?
下面仅以我校初九八届学生为例来简要地讨论这些问题。
一、初一学生智力水平现状
科学城一中初九八级共有学生271人。我们用“中学生团体智力测验(初中)”在95年10月对全体学生进行测评,其结果如表(1)。
表(1)初一学生智力水平现状
全体学生的IQ分数基本呈正态分布。271名学生IQ平均值为101.53(注1),标准差为17.1。可见该年级学生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离散度较大。
对于判别一个学生是否聪明,教师们通常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尤其是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做出结论。这样的结论在不少情况下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现在掌握了学生的IQ值,就为我们了解学生内在的学习基础提供了一项重要而客观的依据,便于进行因材施教。
二、初一学生考试分数与智力水平的关系
初九八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注2)共设语文、数学、英语、生物、政治、地理、历史七科,参试学生271人,七科满分700分。考试成绩如表(2)。为了与智力水平相对应,将表中的考试成绩划分为特优生、优生、中上生、中等生、中下生、差生、特差生七个档次(注3)。
表(2)初一学生考试分数档次及与智商的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特差生”和“中等生”外,其他各档次与智商的对应关系并不密切。例如,13名“特优生”中,只有3人属于智力异常优秀,其余的10人(76.9%)以较“异常优秀”为低的智商跨入了成绩最优秀者的行列。
下面,我们换个角度讨论问题,看看在不同考试分数档次中,学生智商构成的具体情况。
表(3)中,在“特优生”、“优生”、“中上生”的队伍中无智力“临界迟钝”及“迟钝”者,换句话说,智力“临界迟钝”及“迟钝”的学生中无人跨入“中上生”、“优生”、“特优生”的行列,这说明要取得“中上生”以上(含“中上生”)的学习成绩,至少需要“中下”以上(含“中下”)的智商。在“差生”和“特差生”中无“异常优秀”、“优秀”及“中上”这三种智力水平的学生,换句话说,智商“异常优秀”、“优秀”及“中上”者中无“差生”和“特差生”。这两点说明智力水平是初一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智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初一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
在表(3)中,“中等生”与“特差生”拥有同档次智力水平的人数最多,分别为56%和57.1%。这告诉我们,“中等生”和“特差生”与智商的关联度最大。
表(3)初一学生不同考试分数档次的智商构成
表(3)中,共有86名学生(占全年级总人数的31.7%)升入了高于自己智力水平的成绩档次中,而另外的77名学生(占全年级总人数的28.4%),则跌进了低于自己智力水平的成绩档次中。尤其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有4位智力“异常优秀”的学生迈进了“中等生”的行列,有4位智力“中等”的学生其成绩档次分别为“差生”、“特差生”,另有5位智力“临界迟钝”或“迟钝”的学生都跨入了“中等生”的行列,在“特优生”中有3位学生仅具有“中等”智商。这些情况,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现在我们通过计算学生智力水平与考试成绩的相关系数,来进一步讨论两者的关系。
以学生的智商为一组变量X,以上述考试成绩的总分为另一组变量Y,利用相关系数计算方法中的积差法来计算各层次智力水平的学生智商与考试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以了解其关联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为使数据总数足够大(n>30),故将学生的智力水平简化为四个层次:A级(异常优秀+优秀),B级(中上),C级(中等),D级(中下+临界迟钝+迟钝)。
表(4)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从表(4)可以看出,全体学生智力水平与考试成绩之间呈现正相关,是表中相关系数最大的,为0.6777。这与国外相关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例如,美国的Cronbach发现智力分数与中学生校园成就之间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50。0.6777说明初一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智商有较密切的对应关系,考试分数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由智商决定。
从不同智力水平与考试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来看,按照智力水平由低到高的顺序,呈现逐级递减的趋势,0.5247→0.3092→0.1943,这说明智力水平越低的学生,其考试成绩与智商的关系越密切,而智力水平越高的学生,其考试成绩与智商的关联度越低。我们可以认为,智商在110以上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更多地受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及动机的制约。
三、教育对策刍议
智力在学生的成长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为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育将很难成功。国外的研究表明,中学毕业生通常的IQ是110;上大学到大学毕业的是120;读研究生到获得博士学位的是130。但我们也应该知道,教育的成效是由许多不同因素造成的,如个性、心理健康水平、人际关系等。在教育的阶梯上越是高的人,IQ分数对他的成就的影响就越小,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就越大。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群中智力“异常优秀”者约占3%。在高考中,从理论上讲,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些名牌大学的应该全部是中学生中3%的智力“异常优秀者”。以北京市为例,16岁的初中生为16万,3%智力异常优秀者即4800人升入高中学习后参加高考,每年实际考入清华、北大的只有约600人,仅占智力异常优秀者的1/8。况且这600人中,肯定不全都是智力“异常优秀者”,所以比例会更低。可以说,一般情况下,升学竞争中的成功者,是那些既聪明又具有较好心理品质的学生。对于中学生而言,仅有聪明肯定是不够的。
1935年11月23日,爱因斯坦在为居里夫人举行的悼念会上讲过这样一段话:“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感到钦佩。她意志坚强,严于律已,客观公正的判断,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她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非常谦虚,永远不会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她之所以取得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可以分离出来的伟大科学成绩,不仅是靠大胆的知觉,而且也靠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工作的热忱与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如果用今天的语言来归纳爱因斯坦当年这段话的本质,那就是:居里夫人的成功主要依靠的是她的情商,而不是智商。美国心理学博士D·戈尔曼在他写的《情商能力》一书中明确指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对于“情商”这个全新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情商”就是除智力以外全部心理素质的量化指标,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讲的“非智力因素”。
目前的应试教育,其基本特征是教会学生背诵标准答案。与应试教育相配套的频繁考试所产生的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其实,分数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反映不足1/3。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完全忽视对学生情商能力的培养,甚至压抑、破坏学生情商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鉴于此,笔者认为,情商教育应该成为中学教育科研的新课题,以便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彻底转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智力教育,更要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不以分数取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对于智商较低的学生,应着重于开发其智力资源,同时兼顾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于智商较高的学生,要把教育的力量更多地放在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和矫正上。对于智商中等的学生,则应双管齐下,既要开发其智力资源,又要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其道德水准。
注释:
注1:我校虽为省重点中学,但子弟中学的特点决定了我校初中生源绝大部分来自科学城两所子弟小学的毕业生,兼收极少数附近农村的学生,基本上无选择余地。故我校初一学生的IQ平均值,与绵阳市其他几所省重点中学的同届学生相比,有较明显的差距。
注2:期末考试为绵阳市涪城区统考。
注3:本成绩档次的划分,仅以学生智力水平各档次的人数为标准,与实际教学操作中的成绩档次划分标准不同。
注4:计算相关系数的微机软件,由我校杨厚亮、彭莉华两位老师使用Foxbase语言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