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然是教给学生技能,阅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指导高效阅读,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概括中心思想,还在每组课文中安排重点训练项目。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训练项目,有计划地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通过多年在教学中的经验总结,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做配角,不当主角。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我得到以下心得。
一、多读,多想,培养学生读与想的能力
多读必须做到读的遍数多、篇章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精要篇章,典范作品要尽量指导学生多读几遍,做到熟而成诵,此时作品中的语言才能真正化为读者的语言,才能吸收其中有用的东西。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既要精专又要博览。多读课本上的篇目和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扩大读书的范围,重视课外阅读,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熟读成诵,也正强调了遍数多、篇数多,熟读一定程度后,才能达到由“量变”到“质变”,在多读中咀嚼感悟、潜移默化。
阅读能促进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教师除教给学生教材常提到朗读、默读外,更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这里的思考能力指的就是想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想的能力主要通过想象,联想加以比较分析和综合概括的能力。阅读教学中读课文是学生理解接受作品内容的第一步,无论课内外,朗读、默读、精读都要有与之不同步的能动思维——想,要求准确地展现作品内容,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读与想的能力,一段时间的努力就会进入高层次的阅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整体阅读,培养学生语感的能力
整体阅读教学要以人们的认识规律出发,先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感知课文,这篇作品写了什么事情,什么物件或阐述了什么道理,而后是这篇作品的思路是怎样的,文章好在哪里,各段落的关系如何,词语如何,技巧如何,哪些词是精当之笔,等等;如再继续推敲,这词语、这语气、这句式、这修辞、这句与句及段与段的关系,首尾的关系等“部分”有什么独运匠心之处,它们对这篇文章的“整体”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在这样的思路阅读中,读者可真知词意、句意、真知修辞、表达的效果。
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重要任务。无疑,培养语感除了体验生活以外,还要在阅读教学的体会、欣赏中培养,阅读教学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叶老曾说:“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剧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第一个项目,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而一篇作品里的字、词、段、篇又不是孤立存在,它是文章的一个“部分”,因此,“从整体结构上去认识”,才能获得培养语感的最佳效果。
三、指导阅读,要突出重点训练项目
小学语文教材分组安排了重点训练项目,每个重点训练项目都具体体现在这一组的讲读课文中。这些重点训练项目基本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获得读写知识,二是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即能力的培养。
例如《威尼斯的小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事物的联系”。通过阅读指导,只要学生理解了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因此小艇成了重要交通工具,学生也就掌握了课文内容,对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和小艇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本质上的认识,也就会被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所吸引,最终使学生领悟出这种道理:在阅读的时候,注意事物的联系,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再如《鸟的天堂》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在阅读中,如果引导学生理解了作者通过对大榕树浓笔重彩的静态渲染和铺天盖地的鸟潮的动态描绘,展现了一派奇丽而多姿多彩的南国风光,就会使学生懂得:阅读的时候,注意哪些是事物的静态描写,哪些是事物的动态描写,就可以把文章理解得更全面、更透彻。生活中留心观察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写作时就能把内容写得准确、生动、具体。
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阅读又是学习之母,其对生活、对工作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对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有直接的作用;对知识的获取、对智力的开发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不提升阅读质量就没有办法使知识越来越丰富,视野越来越扩大;不提升阅读质量,写作就无从借鉴,语言也不会生动、形象;不提升阅读质量,智力也无法提高。因此,我们认清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对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很深的积极意义。
论文作者:张立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2
标签:能力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 项目论文; 语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作品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