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的人口观实现人口均衡协调发展_人口问题论文

树立新的人口观实现人口均衡协调发展_人口问题论文

树立新的人口观,实现人口均衡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论文,协调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人口问题的新表现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快速地实现了人口的两个转变:一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二是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中国在经济社会尚不发达的阶段开始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极大地促进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同时,国家又通过大力投资于教育和健康,极大地改善了人口的素质,推动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人口的两个转变标志着人口数量过快增长的问题已经得到缓解,标志着人口问题从性质上来说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口问题已经从过去“数量增长压迫型”转变为“结构失衡制约型”。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也从人口数量过快增长压迫生产力转变为人口结构失衡制约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关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综合起来看,当前面临的“结构失衡制约型”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口数量和质量关系失衡制约着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增长过快问题虽已基本得到解决,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和发展压力大的基本国情将长期存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虽在一定程度上把人口数量优势转变为发展的动力,但人口数量多、素质低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口数量和素质之间关系失衡正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人口数量多带来的发展优势也最终会转变为发展的“负担”或者“债务”,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必须实现人口质量对数量的替代,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然而,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素质的差距仍然很大,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落后至少4年,人口的健康素质也不容乐观。很显然,我国的人口素质难以满足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人口素质低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和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是人口结构失衡制约着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我国人口快速转变造就了人口年龄结构相对于发展来说的“黄金”时期或者说“红利”时期,但也带来了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带来了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中国目前还不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国家,但却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17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10.42%;2025年达到13.59%;2030年达到16.59%,2035年将高达20.13%。人口加速老龄化会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加大消费性人口比重,增大劳动力成本,降低储蓄率,并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时,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居高不下,持续升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必然会对将来的婚姻和家庭形成严重冲击,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人口结构的失衡正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社会和谐与稳定,对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三是人口空间分布的失衡制约区域的协调发展。我国正在经历着世界上最为迅速的城镇化过程,目前城镇化率为46%左右,今后20~30年时间内还将有超过5亿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无法阻止的历史潮流,但目前城镇的公共服务体系并没有为农村人口进城做好准备,同时,农村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之后对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挑战。因此,人口的流动和重新分布是关系中国今后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家应该从战略的角度加以考虑和解决。

树立均衡协调和可持续的人口观

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人口问题,而不同的人口问题又会导致不同的人口观和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马尔萨斯时代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快速增长严重压迫生产和生活发展,由此也就产生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观:以算术基数增长的食物永远无法赶上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人口增长必然会超过食物增长,人类社会最终会因为缺乏足够的食物而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威胁,解决人口问题只有通过道德抑制的手段让人口增长减缓下来,否则,迎接人类社会的只能是灾难。

我国在长达数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缓慢,社会财富的增加主要是靠劳动力的贡献,对财富的追求就意味着对劳动力数量和人口数量的追求,与此相适应,也就产生了“多子多孙”的生育观和人口观。新中国成立后,死亡率的快速下降使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人口数量过快增长对生产力的压力逐渐显现。马寅初先生在1950年代分析了当时人口问题在10个方面的表现,并在其《新人口论》中提出了要节制生育的人口观。正是在这一人口观的指导下,我国在1970年末开始实施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使我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迅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少生了4亿多人,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对发展的压力,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口环境,促进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人口问题并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和更难解决。面对当前复杂的人口问题和形势,迫切需要站在新的高度,以新的思维审视新时期面临的人口问题。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是解决新时期人口问题的理论基础。运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要求我们树立新的人口观,必须遵循人口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遵循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系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必须以一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观点看待人口问题;不仅要实现人口自身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还要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新人口观就是科学发展观在人口问题上的具体化,即新的人口发展观。在新的人口观下审视人口问题,可以看到,在新的发展阶段,人口既不必然意味着“负担”,也不必然意味着“财富”,人口是否成为问题不仅要看人口自身是否均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更要看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是否均很协调发展。

实现人口均衡协调发展

我国目前人口规模虽然超过13亿人,但人民群众的生活却是历史上最好的,人口数量多在今天不仅没有构成发展的障碍,反而成为发展的优势,这样的状况在几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马尔萨斯生活的年代,世界人口不足8亿,今天超过了65亿,人口数量翻了两番还多。然而,人类社会今天面临的饥饿和死亡威胁与马尔萨斯时代相比不仅大大减少,而且健康和营养水平大大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大大提高。因此,人口是否成为“问题”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相对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来说是否协调的问题。

马尔萨斯时代的人口问题在于人口过快增长,无法实现人口自身的均衡协调发展,更无法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均衡协调发展。我们今天虽然已经不存在“马尔萨斯式”的人口问题,但人口问题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出现,但其实质仍然是人口自身均衡协调发展的问题,是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均衡协调发展的问题。与过去不同的是,发展的含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马尔萨斯时代的发展更多地意味着人的“生存”,是生存型的发展;而今天的发展则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来看,我们今天面临的人口问题所带来的挑战更大,也更加严峻。

解决新时期面临的人口问题,首先要处理好人口自身协调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过高和过低的生育水平对发展都是不利的。我们过去实行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人口政策符合当时发展的要求,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公平地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正确的人口政策功不可没。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如果在今后一个较长时间内一直保持过低的生育水平,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将会逐步显现,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会因此而削弱,国际竞争能力就会下降,从而不利于中国的长远发展。人口的发展应该以实现人口自身协调均衡发展为目的,把生育水平稳定在可持续的限度内,保持人口发展的活力。

解决新时期的人口问题,还必须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实现人口与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就是如何实现人口质量对数量的替代,通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同时,积极构建覆盖所有人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人人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也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是核心,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实现人口在地域环境方面的合理配置,减轻资源压力,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引导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实现向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树立新的人口观实现人口均衡协调发展_人口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