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度通货区理论与建立东亚通货区的可能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论文,东亚论文,可能性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简介
1、货币一体化的层次
根据区域内各国货币合作的程度,可将货币一体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区域货币合作,指有关国家在货币问题上实行的协商、协调乃至共同行动,它在合作形式、时间和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二是区域货币联盟,这是区域货币合作形式的深入发展,指通过法律文件(共同遵守的国际协议)就货币金融某些重大的问题进行合作。三是通货区,特征是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名义比价相对固定,具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货币作为各国货币汇率的共同基础,主导货币与成员国货币相互间可充分地自由兑换,存在一个协调和管理机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主权受到削弱。可见,通货区是货币一体化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
2、最适度通货区的单一指标法
最适度通货区理论,以固定汇率的最佳实行范围为主要研究内容。
早期的最适度通货区理论往往采取的是单一指标法,即利用单一指标作为判断建立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主要包括:1961年由罗伯特·蒙代尔提出的要素流动性分析,1963年由罗纳德·麦金龙提出的经济开放性分析,1969年由彼得·凯南提出的低程度产品多样性分析,1973年由詹姆斯·依格拉姆提出的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分析,1970年由爱德华·托尔和托马斯·威莱特共同提出的政策一体化程度分析,以及1970年利1971年G·哈伯勒和G.M.弗莱明分别提出的通货膨胀率相似性分析;分别主张以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经济的高度开放性、低程度产品多样性、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政策一体化程度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作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
由于单一指标分析法只从某一个单独的、具体的指标来确定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难免失之偏顺,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些单一的标准却可被看作是否能形成一个健康有效的通货区的前提条件。
3、最适度通货区的综合分析法
9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最适度通货区的综合分析法逐渐形成了,它试图把这些单一的标准综合起来,并集中于对加入通货区的收益和成本分析上。
加入通货区的收益主要表现为:
①降低贸易的汇率风险。对于厌恶风险的贸易商而言,由汇率变动而引起的风险增加也就是它的成本增加。在汇率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势必会引起贸易的萎缩,进而导致收入的下降。而在各国通过国际货币合作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甚至是单一的汇率之后,汇率风险就会随之消失,其结果自然是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以及国民收入的增加。
②降低或取消了各国货币兑换的交易成本。在无国际货币合作的情况下,贸易商的资金流通与资本的跨国流动都须支付交易费用,特别是在外汇与资本管制的情况下,这种交易费用是相当高的,当这种交易费用高到足以吞噬贸易与对外投资所产生的利润时,它就会对一国的贸易与能产生收益的国外投资造成伤害。而当各国通过国际货币合作而使货币与资本可以自由流动时,这种交易费用就会大大减少,贸易与资本的流动就会因此而受到刺激。
③使国家规模经济和产业规模经济更加容易实现。由货币一体化而实现的市场内部化,无论如何要比通过贸易协定或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而实现的市场内部化更为有效,更加有利于国际分上的发展与产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④消除或减少了货币区内的投机性资本流动。伴随着国际货币合作而带来的货币一体化,将使一国的货币难以被投机,因为这种一体化的货币的绝对规模变大了,致使国际投机者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能够针对这种规模庞大的一体化货币制造差价。
⑤节约外汇储备。蒙代尔曾指出,建立通货区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可以通过货币互换或储备集中来实现对储备的节约。另一方面因为投机性资本流动的减少,同样可引起对储备的节约。
加入通货区在给成员国带来收益的同时,也须其支付一定的成本。主要表现在一国在加入通货区时,必须放弃其运用汇率工具和货币政策实现稳定国内产出和就业目标的一部分自主权。这使成员国在应付贸易冲击时,往往束手无策。比如,在浮动汇率下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该国可利用使本币贬值或调整利率从而改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使经济回到均衡状态。但在通货区内,当某一成员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由于汇率固定,因此它不能利用贬值来改善经常项目,另一方面调整利率的权利又不在它的手中,所以它唯一可以进行的调整方法就是减少进口的同时缩减产量。而这又会引起它的实际收入的下降,随着实际收入的下降,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将趋于下降,在货币供给不能随意改变的情况下(因为其货币政策的选择应服从维持通货区的固定利率这一目标),多余的资本只能流出国外。其结果是不言自明的一场真正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东亚进行货币一体化的迫切性
一方面,从最优通货区理论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进行货币合作能为参与国带来巨大的收益,如上文所提到的减少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容易形成规模经济等等。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也呼吁亚洲加快货币一体化的进程。
1997年,当东亚金融危机率先在泰国爆发的时候,人们尚未认识到它的严重性,普遍的观点是:泰国作为一个较小的经济体,其国内的经济危机顶多会影响到它的邻居和与它有直接经济关系的较小的国家。的确刚开始危机的传染是有因可循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相互是对方的市场,或者这些经济体都向第三地(例如美国)出口类似的产品,经济危机在这些经济体之间传播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可事实却最终证明,经济体之间的市场联系并不是危机扩散的唯一原因。最明显的例子是泰国与韩国的关系,泰国既不是韩国的市场,又不是韩国的竞争对手,它与庞大得多的韩国经济基本毫无关系,可韩国却终究没有逃出这场由泰国引发的金融危机的泥沼。弗利得曼曾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指出,“使危机扩散更为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投资者对亚洲经济的一个整体印象。投资者的胃口是被这些地区共同的‘亚洲奇迹’刺激起来的,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再具有传奇色彩时,他们立刻会怀疑其他的经济体。”东亚金融危机在本地区的迅速蔓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东亚地区相互依存度提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其他经济体而单独存在,进行区域货币一体化从而降低风险的需要变得极为紧迫。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货币种类的减少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功进展特别是欧元的启动,向亚洲展现了货币一体化所带来的美好前景。1997年12月5日蒙代尔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所作的一篇演讲《最优货币区》中指出,“欧洲的榜样似乎不可避免地在其他地方被仿效,特别是在亚洲。”在美洲,提议拉美国家将美元作为自己国家货币的建议即“美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1999年9月,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就曾公开宣称废除比索,实现整个经济“美元化”的打算。世界上区域货币合作的加强,势必会对东亚经济的发展形成强烈挑战,也使东亚区域货币一体化的问题显得更为急迫。
建立东亚通货区的可能性分析
1、从加入通货区的成本角度分析建立东亚通货区的可能性
最优通货区理论表明:加入通货区,会使其成员国失去独立的货币政策以及汇率这两个调节工具。而这两种政策工具的丧失,可能会使该国面临的一场来自外部的贸易冲击,因无法圆满解决而最终演变为一场真正的经济危机。为了避免这样的经济危机,或当危机已经发生后,阻止危机的进一步恶化,该成员国的最终选择可能就是宣布退出这种与己不利的货币合作体系。如果有多个成员国面临这种状况,显然这个通货区就难以存在下去。
为改善这种状况,可采取的措施就是实行经济一体化,使资本与要素在成员国之间也实行自由流动。这样当该国面临贸易冲击时,就没有必要通过缩减产量进而导致大量失业的痛苦方式以求恢复经济均衡。因为经济的一体化,一方面,使该国与通货区其他成员国贸易联系更为紧密,其产品价格的小幅降低会引起伙伴国需求的增加,刺激该国的充分就业很快得到恢复,出口也会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紧密联系,可以使该国的失业者在伙伴国重新找到工作,国内资本也可在伙伴国寻求到收益更高的投资渠道,从而缓解国内的失业压力并阻止国内的投资收益率的进一步下降,加快了经济的恢复过程。这也是在最适度通货区单一标准中,蒙代尔主张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标准的原因。
可见,为建立一个稳定的东亚通货区,东亚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最基本的就是必须具备一个资本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但东亚似乎并不满足这个先决条件。作为亚洲区域主要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在贸易自由化方面虽然已有一定进展,但由于签订的协议对各国并不具备约束力,因此很难判定其一体化的进程。再加上东亚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各国政府对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地区竞争政策、通货膨胀率趋同标准等政策的立场也不尽相同,有时甚至有很大的分歧,这些不仅使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大大降低,而且使经济一体化的难度加大。
因此从成本角度讲,目前建立东亚通货区为时尚早。为降低成本,东亚应循序渐进,首先加强在经济一体化方面的合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货币一体化较低层次上的合作。目前东亚区内贸易自由化的步伐正在加快。2000年中国总理朱镕基在"10+3"第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建议;之后东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包括中、日、韩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2001年11月6日东盟与中国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宣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日本与新加坡准备在2001年完成“日新经济合作协定”;日本与韩国准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在区域性货币合作方面,亚洲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000年3月,东盟7国和中国、日本、韩国的财政部长会议在文莱召开,会议发表了一项声明,宣布将以货币互换协议共享外汇储备,直至共同实施更大的“亚洲储备基金计划”以防亚洲货币再遭冲击;同时5月在泰国清迈举行的亚洲开发银行第33届年会上,东亚各国财长一致同意由日本提出的“货币互换协定”,即“清迈协议”;2000年7月在"10+3"会议上,中国财政部长项怀诚表示完全支持“货币互换协定”:2001年5月,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财长会议在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举行,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东亚各国将继续加强财政金融合作。
2、从建立通货区的制度安排角度分析建立东亚通货区的可能性
如果各国政府最终达成协议,决定将东亚通货区付诸现实,那么通货区的制度安排就会提上日程。
如果采取对称性的制度安排,那么只有在各国的自然失业率相等,即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重合,并且两国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能够在共同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上相交时,才会得到一个令双方均满意的均衡解。如此苛刻的条件,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东亚国家显然难以达到。
如果采取非对称性的制度安排,首先必须确定一个主导国。由于日本在亚洲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以及重要性,不妨把它先假设成为这个主导国。主导国确定之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即主导国的信用问题。在主导国信用较低的情况下,即使服从国愿意承担相对较高的货币一体化成本,均衡利率也难以实现。比如在欧洲货币体系中,德国是公推的决定均衡利率的主导国,这不仅是因为德国的经济实力强于其他国家,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德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始终执行谨慎的货币政策,从而有着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货币信用度。即使如此,当东、西德合并时,德国为复兴东德地区的经济,投入巨额资金,导致国内通胀压力显著增强。为抑制通货膨胀压力,德国不顾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几次调高中央银行的贴现率。而当时西欧的其他国家却面临着经济萧条,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先后调低利率,可结果却是使资金从这些国家流入利率相对较高的德国,形成马克坚挺的局面,导致各国货币承受着巨大的贬值压力。并由此酿成了欧洲货币体系史上著名的“九月危机”。
的确,在东亚经济关系中,日本始终扮演着主角,日元也是地区内最国际化的货币。近年来,日本与东亚各国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并积极与各国签订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同时日本政府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早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际,日本就曾及时提出了经过多年深思熟虑的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设想,并最终在2000年5月达成了“清迈协议”,即“货币互换协定”。舆论普遍认为,“清迈协议”是迈向“亚洲货币基金”的跳板。
但是,尽管日本政府为争夺在亚洲的主导权做出了种种努力,但其在经济上的某些缺陷仍使它难以担当主导国的角色。从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以后,日本经历了长达10年的经济停滞状态。直到1998年,日本政府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才使经济恢复了正的增长。但日本国内和国外的分析家却大多倾向于认为日本经济的增长远远低于它应该并且能够达到的水平,并认为日本经济正处于一种“增长型衰退”的尴尬局面。另外,日本国内一直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并始终难以得到圆满解决,成为日本经济的隐患。比如其巨额的不良债权问题,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力度很强的措施,但不良债权却似乎越来越多。并因此形成了银行惜贷,导致中小企业投资严重不足,作为债务人的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恶化,破产企业不断增加,从而新的不良债权又大量产生,银行更加惜贷的恶性循坏局面。再如,日本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问题。为应付1971年的石油危机,日本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就曾引发了国内一次严重的财政赤字危机。80年代后,虽然采取了一系列以消灭赤字国债为目标的财政政策,并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留下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尚未解决:如税收结构不合理,财政来源不足且不稳,财政支出日趋僵化等等。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政府又多达10次大规模增发国债,日本目前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中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危机最严重的国家。这些经济中的隐患问题使日本政府在自己国家的政策选择上就经常处于顾此失彼、不知所措的两难境地,又怎么能担当起为整个东亚决定货币政策、并对区内各国政策进行协调、充当东亚主导国角色的重任呢?
而且历史上日本的侵略战争给一些国家留下了创伤,并且至今日本对战争问题仍没有深刻的反省,这深深伤害了许多东亚国家的感情,也造成了东亚国家很难对日本产生信任感。
3、从政策合作角度分析建立东亚通货区的可能性
一个成功的通货区的运转离不开各国政府在政策问题上的合作,否则,发生在欧洲货币体系史上的“九月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也就是说,货币联盟要由一个坚强的政治联盟作为后盾。但由于东亚各国在社会体制、经济发展进程、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互间还存在不少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纷争问题,这些都很难使东亚向欧洲那样,建立起一个超国家的权力机构以进行政策问题上的合作。而现在的亚太经济组织仍是一个松散的、关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论坛,其政策结论对成员国并不具备强制性。而东盟是一个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涵盖的经济体规模太小,区域内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很小。两者显然都不能承担起作为超国家的权力机构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任。
从以上几个侧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在东亚建立通货区的条件尚不成熟,东亚目前的货币合作仍处于货币一体化的较低阶段。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毕竟欧洲也是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才取得今天在货币一体化上的成功。
标签:货币国际化论文; 日本货币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货币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