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_邓小平文选论文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代论文,中共论文,领导核心论文,中国社会主义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1;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1)01-0025-0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中国工业化、现代化问题就提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日程。摆脱国家的贫困落后,尽快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开拓者。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建国后,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毛泽东主要是从工业化角度来论述现代化含义的。在《论联合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强调的就是工业化,即“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327页。)从50年代中期开始,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的构思,由实现工业化逐步向实现现代化转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毛泽东、周恩来的讲话和党的文件里,以不同的语言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对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述。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根据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一系列论述,1964年底,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建设目标。但由于党在工作指导路线上的失误,极大地干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十年浩劫,导致中国现代化实践与理论的中断。当“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中国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局面:在外——与世界发展拉开了距离,在内——百废待兴、积重难返,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

正当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处于关键时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果断地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英明决策。在反思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系统地、初步地解决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一条生机勃勃的新路。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第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邓小平在阐述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坚决否决“西化”普遍适用的神话,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又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必须看到:一个是底子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80%是农民。……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注:《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164页。)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国情的这两个特点,可以说是我国制定长远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以及各项具体方针政策,解决一切问题必须切实考虑的最重要的基础。

第二,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到党的政治路线的高度来认识,他说:“我们党的政治路线不管怎样表述,实质是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6页。)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抓住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这个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注:《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0页。)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我们全党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住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即使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要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结合起来。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注:《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9页。)“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在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道路过去在中国走不通,现在仍然走不通,“道理很简单,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困,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注:《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7~208页。)即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在国际垄断资本的弱肉强食之下,“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注:《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1页。)因此,“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8~139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才能实现当代中国的现代化。

第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通过改革开放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一大特色和成功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时,进一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注:《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0页。)在提出改革的同时他还提出了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实行开放政策的主张。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注:《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65页。)“我们搞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是光凭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还解决不了问题,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落后,就必须开放。”(注:《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6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广泛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大力深化对外开放的实践,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独具特色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第五,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战略蓝图。它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总体战略目标。为了达到总目标,邓小平设计了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他说:“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注:《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1页。)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这个战略目标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到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这个战略目标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步的目标是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这“三步”战略,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的具体阶段。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战略。

第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邓小平多次指出,中国搞现代化“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注:《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0页。)。“中国要摆脱贫困,实现四个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稳定”。(注:《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8页。)邓小平十分强调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性,并就如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提出了一套系统而有效的措施。在政治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加强党的建设,注意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建立起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加强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克服官僚主义,消除腐败现象,加强廉政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强化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消除各种不利于社会政治稳定的因素。在经济方面:最主要的是把经济搞上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加强对公民收入的宏观调控。一方面要坚决改革传统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因为平均主义导致效率低下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如果利益分配中仅利用市场经济,就会导致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从而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加剧低收入阶层的不满情绪,人们就会对改革失去信心,社会政治动荡也必然随之而来。因此,必须运用税收杠杆来调整个人收入过分悬殊的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某些不能进入市场的待业人员予以财政补贴等等。

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实践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现代化建设理论上取得新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集中体现在十四大、十五大报告和江泽民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若干重大关系》等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件中。

第一,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在邓小平同志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相结合的基础上,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在2010年前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划时代的理论创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化了邓小平社会主义能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理论。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好形式。论述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和作用,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股份合作制经济是一种新事物,要支持、引导,使之逐步完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同时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党的十五大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经济理论和改革实践上的新突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

第二,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推进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应当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以巩固和发展稳定的政治环境,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原来我们党一再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现在加上法制两个字,充分体现民主与法制不可分割,进一步强调法制的极端重要性,把它同民主一样提高到有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时又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江泽民同志对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作了明确的回答,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说明,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三者相统一的依法治国,是人民大众的依法治国,是民主与法制相结合的依法治国,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这是对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成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历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第三,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保证。十五大报告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一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这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根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一总的指导思想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文化建设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文化建设,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第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面的建设。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们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更加巩固的物质基础。在政治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实行依法治国,同经济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如果不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样,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也都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只有经济、政治、文化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第五,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建设中,不能重蹈西方国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覆辙。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寻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新一代领导者的共识。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中国跨世纪发展的两大国家战略。这是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把握全球人类文明进程和审视中国国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高科技化和知识化等多重使命。要在资源有限的国情制约下完成这样一种多重使命,使占全球人口1/5多的大国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单纯追求规模和数量扩张是注定没有出路的。必须发展高科技,大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应当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和基本内容,坚定不移地把这个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

[收稿日期]2000-10-10

标签:;  ;  ;  ;  ;  ;  ;  ;  ;  ;  ;  ;  ;  ;  ;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