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红(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132-01【摘要】目的:总结小儿烧伤休克期补液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33例小儿烧伤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儿顺利渡过休克期,1例来院较晚,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放弃抢救自动出院。结论:加强休克期补液的护理和观察是有效防治早期体克和全程治疗的基础。
【关键词】小儿大面积烧伤补液体会小儿烧伤休克液体复苏是治疗的主要措施,但尽快纠正休克,是预后顺利治疗的关键,如烧伤早期救治不及时,可因休克、继发感染、并发症而导致死亡,而患儿能否平稳度过休克期,是关系预后乃至生命的关键[1]。1.临床资料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共收治大面积烧伤患儿33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5岁,面积最小23%,最大67%,均为Ⅱ.Ⅲ度烧伤,其中31例患儿顺利渡过休克期,1例来院较晚,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放弃抢救自动出院。2.护理2.1补液2.1.1休克期的液体疗法为最早、最重要的疗法,也是抢救大面积烧伤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小儿,各项技能均不成熟,更容易发生休克,很快会出现血管塌陷,不易穿刺。小儿烧伤入院后面积在10%以上,要立即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道。小儿躁动,不配合,因此血管穿刺选择在易固定处,并使用留置针,根据面积大小必要时选择大静脉置管以保护周围小血管,因烧伤后补液时间长,输入液体复杂,胶体量多,容易损伤血管,要注意血管保护。必要时开放两条大静脉输液通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1.2在液体复苏时遵医嘱合理安排24小时液体量,遵循先盐后糖、先晶体后胶体、先快后慢的原则,电解质、葡萄糖液和胶体应交替输入,切忌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水分而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间质性脑水肿和肺水肿。避免短时间内输入大量的全血或血浆而引起心力衰竭。2.2病情观察大面积烧伤早期,通过对尿量、神志、生命体征、周围循环、呕吐物及大便等方面的观察,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2.2.1尿量 尿量是当前防治休克最简便而有效的监测手段,监测单位时间内的尿量,儿童为1ml/1kg/h,婴幼儿不少于10ml。并观察尿的颜色、质量。
要计划并安排好补液速度将尿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并通过尿量指标来分析补液量。2.2.2神志、精神状态 患者如安静,神志清楚合作,表示脑循环良好,如出现嗜睡,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躁动等,都是脑缺氧的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2.2.3体温 一般每4h测量1次体温,根据创面情况,采取测口温或腋窝的方法。高热患儿使用药物降温,降温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儿有无虚脱现象,同时注意给予保暖,及时更换被汗液浸湿的衣物及擦去患儿身上的汗液,及时补充液体,病情允许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饮食。2.2.4心率 应严密监测,成人心率>120次/min,小儿心率>140次/min,婴幼儿心率>160次/min,常表示血容量不足,应加快补液。2.2.5周围循环 应注意观察毛细血管充盈情况、皮肤温度、色泽、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患者有无口渴、畏寒的主诉以判断补液情况。2.2.6管道的护理每班都应该注意观察管道有无脱落、打折,液体的滴入是否正常,严禁用输液管输血,要求输液管每天更换。保证输液通路正常,液体按计划输入。3.总结烧伤是一种意外伤害,休克是烧伤患儿极易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小儿的机体调节机能及对失液的耐受远较成人差,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2],对于烧伤休克的患儿其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大面积烧伤休克患儿能否得到成功的救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休克期渡过是否平稳,正确、有效的补液很重要,所以对于烧伤休克的患儿,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及时有效的补液,根据患儿的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及时报告,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同时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及精心的护理降低小儿大面积烧伤并发症及死亡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中,应做好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取得其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除了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外,更应密切观察,准确判断抗休克效果,积极预防并发症,为烧伤成功救治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1]尤黎明,吴英.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15.518.[2]郭振荣.烧伤休克期补液的思考[J].中华烧伤杂志,2005,21(5):321.323.
论文作者:罗 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7
标签:烧伤论文; 休克论文; 患儿论文; 小儿论文; 大面积论文; 液体论文; 心率论文; 《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