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凤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五九七农场小学 155610
摘要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教学 方式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这和传统的重于说教的品德教育完全不同,所以,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我认为在新课改下,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经过“体验、认识、感悟”等一系列的过程,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培养儿童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 转变角色,改变课堂气氛。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教学活动有基本的程序,由教师带领学生从一个环节转向另一个环节,课堂严肃、沉闷。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每一学科,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转变以前“教书匠”的身份,而这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则在更大程度上引导教师改变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位对儿童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师也不再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长者,而是一位能与孩子一块儿活动、一块儿学习、一块儿游戏的好朋友。这就使学生更活跃,更乐于参与课堂活动,课堂就会变得轻松愉快。
二、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情境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用心体会。所以品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联系儿童德实际,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努力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在问题设计、课堂活动、表达形式等方面动脑筋、花力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利用现代媒体让学生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创设生活情境,在小组交流中感悟。
道德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体验真实的生活过程中,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这既能把有限的课堂扩展到无限丰富的大自然,又能把枯燥乏味的大道理蕴涵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合作、谦让以及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活动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四、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真过程。
实践体验是促进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养成的最佳途径。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就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对掌握知识是多么重要。在品德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性实践活动是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
《新课标》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学生只有在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进而使品德得以内化。因此,我们应构建一种活动化的课堂教学,采用丰富、灵活、直观、开放的学习形式和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促进品德的形成。
五、家校携手,让品德内化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术科,书面的家庭作业是不多的,但并不等于没有家庭作业。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家庭作业更多以实践探究的形式出现,例如搜集有关资料,参加实践活动,小调查、小实验、小制作等等。这些作业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做人方面的作用并不亚于书面作业,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需要帮助,甚至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生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渐渐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美好,掌握和适应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总之,教育源于生活,因为生活的存在,才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中相关的教育主题与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大有裨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让品德真正的走进生活,让生活真正体现品德,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使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
论文作者:马赛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8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5
标签:品德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学生论文; 儿童论文; 教师论文; 热爱生活论文; 作业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8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