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妇产后尿失禁的相关问题探讨论文_毕素珍,陈会峰

初产妇产后尿失禁的相关问题探讨论文_毕素珍,陈会峰

潍坊市潍城区杏埠中心卫生院 山东潍坊 261056

摘要:文章以探讨初产女性尿失禁为基础,通过对507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对产后尿失禁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果与结论:507例完成调查,尿失禁发生率18.93%;阴道助产、孕期尿失禁、新生儿体质量、剖宫产、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是产后发生尿失禁的主要影响因素。阴道助产、孕期合并尿失禁及巨大儿可增加产后尿失禁发生风险,剖宫产及孕期和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可降低产后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初产;妇产后;尿失禁;相关问题

一般情况下,腹压升高会导致膀胱受压,同时膀胱颈与近端尿道也会波及,这个时候,尿道外括约肌收缩增强,尿道关闭,从而起到控尿作用。一般情况下,妊娠和分娩会导致形成盆底支撑组织的韧带、筋膜、肌肉受到过度牵拉,使产后盆底、尿道周围组织结构及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膀胱颈及尿道周围组织支撑力减弱,发生尿失禁。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产妇产后尿失禁发生的相关因素,并对其中的独立危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文章借用潍坊市潍城区各医院及卫生院收治的初产妇507例为主要研究对象,年龄18~35岁;孕周37~41+6;完成随访的507例中,阴道顺产282例,阴道助产48例,剖宫产177例。入选标准:(1)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单胎头位;(3)既往或孕期无泌尿生殖系手术史;(4)无严重内、外科合并症。

1.2 方法

分别于产前住院时、产后6周及3个月随访时对507例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表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基础上加以改良。调查内容包括:(1)与排尿相关内容:不到2h排尿1次;晚上排尿>2次;尿急。(2)与尿失禁相关内容:压力性尿失禁(咳嗽、大笑、运动或体位改变时尿液漏出);急迫性尿失禁(尿急时有尿液漏出);混合性尿失禁(上述2种情况均存在)。各种症状均分为0~5分:0分,从未发生;1分,1周漏尿≤1次;2分,1周漏尿2~3次;3分,1d漏尿1~2次;4分,1d漏尿数次;5分,总存在漏尿。各症状评分≥3分为重度。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单因素分析,筛选后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发生产后尿失禁的相关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尿失禁发生率

507例完成调查者中产后3个月内尿失禁发生率18.93%(96/507),尿急、尿频及夜尿多者22.29%(113/507),2种症状均有者5.13%(26/507)。507例患者年龄(28.64±2.34)岁,孕前体质量指数(25.95±2.17)kg/m2,妊娠次数(1.76±0.89)次,分娩孕周(39+5±1)周,新生儿体质量(3376±452)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分娩方式对产后尿失禁的影响

阴道助产组产后尿失禁发生率41.67%(20/48),高于阴道顺产组22.70%(64/282)、剖宫产组6.78%(12/177)(P<0.01),阴道顺产组产后尿失禁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P<0.01)。3组年龄、产前体质量指数及分娩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体质量高于阴道顺产、阴道助产组(P<0.05)。产后轻度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重度,但3组间尿失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产后尿失禁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以有尿失禁症状者为1,无症状者为0,先将产妇一般情况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有统计学意义的8个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自变量选入及剔除水平均取0.05,对二分类变量赋值为0,1)。结果显示阴道助产(P<0.001,OR=41.514)、孕期尿失禁(P=0.019,OR=22.957)、新生儿体质量(P=0.047,OR=17.304)、剖宫产(P=0.004,OR=6.521)、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P<0.001,OR=2.644)是产后发生尿失禁的主要影响因素。产后合并下尿路不适症状使尿失禁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OR=1.982)。

3讨论

尿失禁(UI)是女性常见的排尿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腹压突然升高(咳嗽、运动等)时发生不自主尿液溢出,此时并无逼尿肌收缩或膀胱张力增加,其发生常与妊娠分娩导致泌尿生殖器官脱垂及盆底肌功能受损有关。正常人体尿道闭合和控尿主要依赖,主动因素:即尿道内、外括约肌解剖结构与神经支配的完整性;被动因素:即盆腔底部肌肉和膀胱颈、后尿道周围筋膜及韧带对尿道的支持作用。

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年龄、孕周、体重指数、有无产钳助产以及流产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无会阴侧切、有无产前尿失禁、新生儿体重以及有无产后腹压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有无会阴侧切,郑亚群等认为会阴切开(即Ⅱ度裂伤)和Ⅲ度裂伤的产妇其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行会阴切开(即Ⅰ度裂伤)的产妇,本研究结果与郑亚群研究结果一致,但是目前国际上尚无确切的资料表明会阴侧切将增加初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甚至有研究结果表明其会减少术后初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所以此会阴侧切是否对初产妇产后尿失禁有影响尚待进一步验证。当胎儿体重>4kg可增加产后尿失禁的发病率,阴道分娩引起的损伤主要发生于第二产程,当胎头遇到盆底肌肉的阻力时,随着胎先露的下降,胎头对盆底组织产生机械压迫和扩张,使这些肌肉神经被牵拉和损伤,结缔组织之间的连接分离,致阴道分娩后盆底肌收缩力量减弱,因尿道关闭压降低和有效尿道长度缩短而发生尿失禁。

本研究亦发现尿失禁组新生儿体重平均在3.8kg明显重于正常组。同时对于尿失禁的另一个危险因素,产后腹压增高也起到很大作用,对于不同程度的咳嗽、便秘甚至在大笑或喷嚏的时候,腹压瞬间增高的情况,进一步加重分娩造成的盆底肌损伤,使尿失禁的发生机会明显增加,通过本研究笔者认为新生儿体重、有无产前尿失禁、会阴侧切以及有无产后腹压增加初产妇产后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良好的术前准备,对患者术后尿失禁起到积极的预防。

参考文献:

[1]杨欣,郑虹,廖秦平,等.分娩方式对尿失禁发生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0):662-665.

[2]孟淑红.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11):839-840.

[3]杨俊玲,谢丽,张培莲.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5):436-437.

论文作者:毕素珍,陈会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1

标签:;  ;  ;  ;  ;  ;  ;  ;  

初产妇产后尿失禁的相关问题探讨论文_毕素珍,陈会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