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从农村市场读出来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产品结构论文,农村市场论文,思想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品结构调整虽然是各国工业经济发展的老生常谈,但将这一主题置于中国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场疲软的严峻现实环境中却又显得十分新颖。在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环境支撑下,面对农村市场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中国工业也许能从中获取无限商机。
一、中国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现实难题
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中国工业生产展现了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高速增长:1980—1998年的19年中,有12年的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高达2位数,其中有6年超过20%。尽管按人均工业产品占有量以及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来衡量,我国工业化水平大大低于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发展还需要继续进行量的扩张;但如果考察我国工业的总体规模、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资源禀赋的约束条件、工业品的供求状况等因素,则可以推断我国工业发展已从数量扩张阶段进入质量、素质调整阶段,由此决定的工业产品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
1.1 中国经济告别短缺进入买方市场,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任务不断加重。
从供求关系分析,由于8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张,到目前市场供不应求的商品消失,供过于求的商品增加,绝大部分产品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据国内贸易部等单位对全国609 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的跟踪调查表明:1997年上半年市场供不应求的商品只有32种(大部分是农副土特产品),占5.3%;供求基本平衡的545种,占89.4%;供大于求的商品32种,占5.3%。在443种工业消费品中,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均为供过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到下半年,供不应求的产品占1.6%,供求基本平衡的占66.6%,而供过于求的为31.8%。 到1998年,几乎80%的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买方市场十分明显。
与此同时,工业生产能力的过剩现象也不断凸现出来。据1996年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表明,普查涉及的900 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其中:纺织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达60%;机电行业中,彩电生产能力已高出市场需求60%,空调生产厂家的开工率只有30%,洗衣机的开工率只有42.4%。1997年,国有工业企业库存积压产品金额达到4300亿元,到1998年又上升到6094亿元,占GDP的7.7%,占工业附加值的18.2%,占工业销售收入9.6 %,说明无效的工业制成品大幅增加。
另外我们还须看到,在原有数量调整的思想指导下,80年代和90年代初我国工业经济增长表现出了部门上明显的补短特征,如80年代以轻工业为主导,90年代初以能源、原材料型的重化工业为主导;在地域上则表现为农村工业以更快速度增长。此外,我国工业在80年代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进口依赖倾向,庞大的生产能力和最终产品产量并没有相应带动零部件、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等重化工业的生产,反过来制约了我国上述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形成。因此,我国工业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艰巨任务。结构调整要求削减过时的过剩生产能力,压缩和整编企业规模,实现工业产品市场供求的基本平衡;产业升级旨在开展原材料、零部件、机械设备的进口替代,并提高轻工业产品的技术开发能力,培育名特优新产品,加强国际竞争能力。
1.2 国内城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三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内资企业拓展市场的难度加大。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口径的不断放大,三资企业所涉及的部门具有全面扩张的趋势。到1998年,我国520多个制造业小行业中, 三资企业未涉足的小行业在内资制造业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不足13%。从参与程度看,三资企业不仅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如汽车制造业、交换设备和其他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以及发达国家已逐步转移、我国刚刚兴起或正在兴起的家用电器如彩色电视机、录相机、摄像机、复印机、冷冻设备、洗衣机、电动工具和摩托车等行业占优势,而且在日常用品类中需求增长较快的行业,如啤酒、饮料、方便食品、洗涤用品、部分纺织品等,三资企业也在国内市场成为重要角色。这样,在档次较高的城市市场上内资企业市场份额不断下降,逼迫不少内资企业必须退而求次转向农村市场。
更有甚者,当代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竞争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价格竞争,而是资本、技术和产品质量的竞争。由于我国企业的普遍资本短缺和技术瓶颈制约,其同外资企业进行竞争的重要手段就是降价竞争;而且内资企业之间由于产品市场的供过于求,各个厂商为了保住已有市场或占有别人市场,也不惜亏本竞相削价,企业外部环境不断恶化。 早在1997年从14个工业部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率看有9个部门已出现负增长,其中造纸业价格指数下降5.5%,化学工业下降4.5%,冶金工业下降2.7%,纺织工业下降6.0%,机电工业下降2.1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的数据计算。)。但价格下降不是没有止境的,这种情况说明国内企业拓展城市市场的后劲在不断削弱。
1.3 工业品出口需求萎缩,开拓国际市场的困难重重。
发展经济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刘易斯在《繁荣与萧条》一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工业无限扩张的趋势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即出口;二是农业的支撑能力和农村吸纳工业品的能力。我国工业发展事实上也受到上述两个条件的制约。作为工业扩张一条出路——出口能否扩大取决于本国产品的国际交换竞争力, 但世界经济论坛在1998 年《全球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对中国的国际交换能力运用统一的5种指标作了客观评价:1990年至1996年中国工业品出口年均实际增长率15.73%,列世界第一位;但是1996年工业品出口实际增长率12.7%, 说明中国出口贸易开始出现滑坡;1997年中国工业品的世界市场份额为2.1%,比1996年有所下降,同年的中国外贸条件与1991年相比, 变化率为3.13%,世界排名第18位,与第一位国家相差21个百分点之多。这一情况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恐难有乐观性好转。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适应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另一方面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所及之处的经济造成毁灭性破坏,这些国家(特别是占我国工业品出口份额80%的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复苏尚需时日,从而直接减少了对我国工业品的国际市场需求。1998年,我国工业品外贸出口仅比往年增长0.5%,其中一般工业品贸易出口下降4.8%,为改革开放以来所罕见。
相对出口而言,我国工业开拓农村市场、开发满足农民需要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在农村消费阶段、农民消费能力、产品技术要求以及推广、营销等方面更加现实。
二、农村:中国工业品的未来最大市场
在中国工业品拓展国内城市市场和国际市场难度加强的情况下,农村市场将成为其最广阔的空间。
2.1 农民消费进入“千元级”阶段,农村普及彩电、 洗衣机、收录机等农村第二代耐用消费品的高潮正在到来。
80年代中期,第一代“百元级”耐用消费品如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等大量进入农民家庭。自那以后,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农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到90年代中、后期农民消费已经稳步进入了“千元级”阶段。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60元,扣除纳税、上交和其他非生产性等支出和储蓄支出,人均消费支出1632.72元;再扣除食品、衣着、居住、 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支出,可用于购买其他商品的收入256.34元。按平均每个家庭4人计算约1024元(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 )》的数据计算。),购买1000元左右的商品已不成问题,购买2000~3000元商品则需积蓄1~2年,彩电、洗衣机、电冰箱、收录机等产品价格正处于此范围。从现期收入与家用电器价格的比值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调查资料显示,在城镇居民彩电普及率增长最快的3 年(1988—1990年)中,人均收入与彩电价格的比率平均为1∶1.8左右,而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与46厘米彩电平均价格之比为1∶0.89 (注:国家统计局:《扩大内需与开拓农村市场》,《中国统计》1999 年第3期。),已经大大高于城镇加速普及彩电期间的比值,预示着其消费高潮的到来。
2.2 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趋势十分明显。
根据消费规律,当人们的生活处于温饱阶段时,用于吃穿方面的比重较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消费也随之发生结构性变化,基本生活品支出比重下降,提高生活水平质量方面的支出比重上升。我们运用《中国统计年鉴(1998)》的数据计算,我国农民消费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1997年与1991年相比,农民消费构成中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居住和食品分别下降了3.50和2.46个百分点,衣着下降0.60个百分点,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上升了3.17个百分点。在货币性消费中,居住和衣着消费所占比重下降幅度更大,分别下降了4.37和1.29个百分点。
另外,耐用消费品需求品种的变化也进一步印证了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事实:一是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类耐用消费品比重上升,主要是彩电、收录机、洗衣机、摩托车、家用电冰箱等80年代中期迅速普及的第二代耐用消费品的大幅度增加。1997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27.3台、电冰箱8.5台、洗衣机21.9台,基本相当于城镇居民1986 年的水平,分别比1991年提高了14.31、12.32、7.36个百分点(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的数据计算。);而传统的几大件如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手表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有逐步进入饱和阶段的趋势。二是同类产品的消费升级,如黑白电视机普及率增加由高转缓,而彩电普及率大大提高;与其类似,收音机的普机率下降,而对收录机的需求上升。
2.3 农业规模化经营对农用机械等工业品需求上升。
农业生产的比较生产率较低是我国农业生产难以稳定的重要原因,因而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将是通过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加速农业产业化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就是要提高农用工业和基础设施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这也是国内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趋势。
从国外经验看,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工业品是农业集约化、现代化经营的重要标志。这在产业关联上则表现为农业对工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依赖工业不断向农业投入更多的拖拉机、汽车、各类机械设备、化肥、农药等工业品转移。并且,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生产资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初期的1950年与其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1970年相比,可以看出工业部门向农业部门提供的生产资料在农产品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如前西德从29.8%上升到49.6%,法国从18.8%上升到33.1%,意大利从13.1%上升到23.0%。
对我国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也表明了农业对工业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1995年我国农业生产总产出每增长1万元, 将直接增加和间接增加各部门的需求:化学工业0.180万元、商业0.057万元、 食品制造业0.082万元、机械工业0.031万元、金属冶炼0.031万元。而且 1995 年与1990年相比,农业生产单位产出对化学工业、食品制造、机械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以及商业、货运邮电业等部门投入需求较大,且具有需求增加的趋势(注: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投入产出表(1995)》、《中国投入产出表(1990)》中数据计算。)。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预测,随着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初露端倪,近年来我国农用机械如大型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小型拖拉机以及机动喷雾器等的销售量都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加;而且随着农业产业化体系正逐步形成,以及为改善农业生产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工程等,农用机器以及化肥、农用建材等的生产和销售在今后几年内将会增加8到10倍。 这些数字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构成巨大的诱惑力。
2.4 农业对资本投入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
据计算,80年代我国农业投资对农业增长的弹性系数(即农业产出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需对农业投资增长百分点数)比较稳定,10 年间仅上升0.2,而且都在1以下;但进入90年代以来,弹性系数急速升至2.485。同时,我国农业物质投入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也由改革开放以前的0.62增加到80年代的0.86、90年代的0.91(注:国内贸易部:《农村市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中国经济信息》1997年第4期。)。也就是说,今后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物质,这些将最终都主要体现在对工业产品的购买上。
三、中国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主要思路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但1998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全国的43.2%,两者极大地不相称,其背后既有农民收入偏低的因素,也有农村市场开拓不够和我国工业产品不适应农村市场需要的原因。
3.1 主要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忽视农民这一消费群体和低估这一群体的购买能力,因此,与农村市场需求相比较,我国工业品的生产与销售存在着诸多问题:
3.1.1 进入农民家庭的耐用消费品开发力度不够。 我国企业一直忽视市场细分化特点,绝大部分企业只是把针对城市消费特点或者纯粹依赖进口图纸的机电产品原封不动地销往农村,很少专门研究农村市场,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开发适应农村环境和消费特点的产品,致使形成既产品大量积压、又未能生产出满足农民需求的适用型家用电器的局面。
3.1.2 农用车、 农用机械和农用化工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不足,产品品种、质量、价格不能满足需要。我国农机部门和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还缺乏有效竞争,生产企业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以农用车的生产为例,一是厂家众多,且不具备规模经济。目前全国农用车厂目录内共有247家,若包括未被国家认可的厂家在内,农用车厂家有近300余家,平均每个企业年产量为1000多辆。二是厂家构成复杂,技术水平低。据对我国158个四轮农用车企业的调查,分属农机、汽车、航空、 航天、交通、司法、农业、煤炭、轻纺和粮食部门。我国农用车很少进行产品开发,基本上是修补拼凑,产品的质量水平不高。三是零部件工业发展缓慢,尤其是整车发展不规范,使零部件生产难以形成系列化和标准化。其他农用生产资料部门情况也都如此。在化肥和农药方面,尽管我国在70年代后期引进了10多套化肥生产设备和几套农药生产设备,缓解了80年代中期前的化肥、农药供不应求的局面。但自80年代后期以来,化肥、农药供求缺口又逐渐增大,使得国家每年不得不进口相当数量的化肥和农药。农用生产资料供给短缺,不但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而且引发了农资价格的上涨,也给假冒伪劣农资混入市场创造了可乘之机。国家技术监督局近期对370种农资产品质量进行了抽样调查, 其中化肥113种,合格者为100种;农药130种,合格者为95种; 总的抽样合格率为77.3%。在调查的1490家企业的1761种产品中,农业生产资料合格率为69.4%。
3.1.3 农村流通渠道不畅通, 没有建立起与农村市场特点相适应的营销网络体系。由于销售网点小而分散,管理难度大,企业没有自己的农村专售网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较大的家电产品一般都需要到相隔较远的城市购买,而售后服务更为缺乏,普遍存在买家电难、修理家电更难的状况。
3.2 调整方向
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和农民消费需求的趋势,工商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加强适宜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在农村市场的适销率。
3.2.1 耐用消费品:由城市内的过度竞争走向市场细分化分工。我国彩电、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经过80年代的迅速发展,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并由80年代简单组装的劳动密集型向规模经济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并具备了一定的产品开发能力。在市场方面,城市市场相对饱和,有的在80年代早期购买的已逐步开始更新换代。而在农村,80年代进入城市家庭的耐用消费品尚未得到普及。从需求来看,经过10多年城市家用电器的普及示范,我国农村家庭具有消费彩电等耐用消费品的强烈要求。据中国信息中心对全国3000多户居民的消费意向调查,城镇居民关注程度较高的是电脑、空调器、微波炉和VCD; 而农村家庭则主要关心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彩电、洗衣机和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发展出现了面向城市家电产品更新换代与农村初次进入家庭不同的市场,出现市场细化分工的特征。面对我国家电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一部分企业瞄准城市居民消费升级、引进或开发高性能、高品质的新兴家用电器的同时,另一部分企业应该适时调整战略面向农村市场,重点开发功能简单、质量稳定、价格低廉的家用电器,使得产业保持一个正常增长过程。如据计算,要使2.3 亿农户家庭家用电器的普及率达到1997年城市的水平,需要彩电1.68亿台,洗衣机1.7亿台, 电冰箱1.8亿台,电风扇1.82亿台,收录机0.98亿台,分别相当于1996 年我国上述工业品产量的10~16倍。
3.2.2 农用生产资料:重点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高效产品。在农用车和农用机械方面,重在加快企业改组,强化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可靠性和竞争力。随着我国工业经济进入新的阶段,农用车、农用机械生产竞争也将日趋激烈。近两年来,在农用车行业一些大汽车企业开始通过资产重组参与进来,农用机械中的龙头企业也开始在资产重组中发展壮大。目前这一趋势已渐露端倪,农用车在产量和需求量保持稳步上升的同时,农用车生产将出现新的趋势:一是性能好、安全性高、噪声小的四轮车将逐步占主导地位;二是为提高竞争力,促使企业走联合的道路,将形成一些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集团;三是发挥我们农用车、小农机生产具有生产成本低的优势,由国内走向国际市场。农机行业也将突破部门所有制的界限,以具有一定机械制造和设计能力的企业为中心,通过资产重组,扭转企业规模小、专门化分工协作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的状况,适应农民生产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在化肥、农药方面,将重点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即化肥以高浓度化肥和复合肥为主,农药以新型高新化学农药为主。(1)高浓度化肥及复合肥。根据农业部门的预测, 要实现2000年全国粮食产量5亿吨、棉花450 万吨的目标, 化肥需要量约为4000万吨,氮磷钾比例为1∶0.4∶0.3。与1995年相比, 化肥产量需要增加1200万吨,磷肥和钾肥的比例将较大幅度增长。此外,我国的果木、菜蔬等作物也需要大量化肥。(2)新型高效化学农药。 目前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重点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新品种,提高原料及中间体的自给水平,重点发展高效、安全的农药新品种,如拟除虫菊脂类和氨基甲酸脂类杀虫剂、磺酰脲类除草剂、三唑类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新剂型方面应重点发展水分散粒剂、悬浮剂、高质量可湿性粉剂、水乳剂、烟剂、热雾剂、颗粒剂及对环境影响小的新剂型。
3.2.3 建筑材料:适应新变化,生产适宜产品。 全国农村每年建材消费达1000亿元以上。建筑行业要适应农村住房从简单土砖木结构向钢筋水泥结构,从注重外型结构向注重内部装饰转变的趋势,生产农民欢迎的建筑材料。
3.3 配套措施
3.3.1 建立支农工业的支持体系。首先,通过优先贷款, 加强对现有农用工业企业进行改组和技术改造,并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开发基金增加支农产品的技术开发投入。其次,国家应在资金、税收等方面采取措施,扶持农用工业,解决因季节性消费而易产生农用工业生产中出现的资金不足问题。第三,鼓励农用车、农用机械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提高研究与开发水平,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形成市场竞争能力。
3.3.2 以小城镇为农村市场中心,扩大农村商业网点, 加快农村市场建设,把售后服务、技术服务向农村延伸。首先,要解决农村对家电产品、农业机械产品经常出现的购买难、维修更难的局面。工商企业要创造条件将维修技术服务力量进一步延伸到农村,尤其是延伸到县城与乡镇,扩大维修网络,大力加强对农村家用电器维修人员的培训,搞好售后服务,解决农民购买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后顾之忧。其次要以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流通体系,把日用工业品的经营重点向农村扩张。第三,要加强农村市场管理和法制建设,坚决制止和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下乡,并重惩责任者。
3.3.3 采取多种销售方式,开拓农村市场新域。 农村市场的促销方式应与农民受众的心理偏好及广告消费意识较弱相匹配,“狂轰滥炸”式的广告宣传不见得在农村有效。以下几点,希望对企业有所启迪:(1)以实物为媒体进行宣传促销。(2)以服务来带动销售。(3 )举办对农民有益的公关活动,如送电影、科技下乡,送文艺演出下乡,为希望工程、扶贫工程出力等。(4)专门举办对农村市场的展销会, 利用农村的山会、庙会、集会宣传促销产品。(5)改进销售方式, 如扶植消费典型,对农业机械开展租赁、信贷销售、认货易货等。
3.3.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发展农村电网, 加强用电和收费管理,合理收费;兴修水利,改善农村饮水质量,发展自来水供应系统;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方便农用车、农用机械使用;改善农村通讯条件,提高电视接收质量和覆盖面,发展农村电话网。创造开拓农村市场必要的消费环境。
标签:耐用消费品论文; 工业品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农村论文; 农用汽车论文; 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三农论文; 彩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