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产量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较大,所以全面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并提高水稻种植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水稻种植工作不容小觑,必须与工作环境相结合,借助高科技技术加以管控,以实现水稻种植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水稻的种植效率。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升种植效益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稻种植技术;种植效益
1水稻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水稻出苗率
传统水稻种植模式,不够重视育苗的高效管理,所以播种以后,受到气候、虫害等因素的影响,就会造成出苗质量差、出苗率低、成苗不稳定等情况的发生。播种技术较差,是降低水稻出苗率的重要因素,管理工作不到位,从根本上制约着水稻种植效益的提升。
1.2田间杂草和倒伏
传统杂草防治技术,并不能将田间杂草有效抑制,再加上施肥不合理,施肥量过高,导致田间杂草生长旺盛,除草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水稻生长中后期,由于水稻根系较浅、穗头大,或者定植密度高,很容易导致水稻生长后期出现倒伏,严重影响到水稻产量和品质。
1.3机械化种植
目前水稻整地、收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现阶段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依然不高,水稻在育苗、机插等几个环节机械化应用率较低。
2水稻种植技术的主要环节
2.1选择优良品种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水稻的品种对于水稻增产增收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种植过程前,种植人员要结合种植水稻的环境,地理位置,气候状态,对水稻生长的条件、病虫害诱因以及种植人员的栽培水平进行充分考虑,选择经过当地区试和专家鉴定的水稻品种。
2.2种植环境的选择
在种植水稻之前,必须严格选择水稻的种植环境。首先,应选择远离工业生产区,确保种植土壤没有受到过工业污染,且保证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没有工业废气的排放;其次,选择了无工业污染的种植地之后,不能忽略对种植地的环境监测,必须借助各种先进的仪器和手段,对种植环境包括空气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保证种植环境的各项指标达到标准;再次,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必须坚持定期对环境进行全面的检测,预防由于各种预料之外的污染破坏种植环境。
2.3优化叶龄种植技术
2.3.1设置合理监测点
为了更进一步提升水稻的产量与质量,则需要对叶龄种植技术展开优化,确保农户的水稻种植能够获得更高的种植效益。要想实现这一点,则应当重视监测点的合理设置,主要是因为通过合理设置监测点能够及时掌握水稻叶龄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而能够对种植措施进行相应调整,确保水稻产量及质量有所提升。当然,在设置监测点的过程中,还需重视对水稻品性、茬口与环境等各方因素进行调研,结合具体数据去设置监测点,并且对水稻新叶注明清晰叶龄,如此才能够更直观地监测水稻叶龄变化,把握其变化情况。
2.3.2改进种植技术
通过改进种植技术,也能够有效优化叶龄种植技术,当然在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过程中必须要结合水稻种植的现实情况展开,如此才能够确保水稻种植与其发展规律相符。具体来讲,要基于叶龄模式对水稻实际种植情况、生态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水稻种植方式及田间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来提升水稻产量及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3应用田间诊断技术
为了防止受到病虫害的侵袭,除了要对水稻叶龄种植技术进行不断地优化之外,对水稻田间诊断技术进行科学的运用。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要对其生长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及时发现水稻生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加以解决。经过相关调查发现,水稻在以下几个时期非常容易受到病虫的袭击,(1)种植后的叶龄期;(2)移栽后的拔节期;(3)抽穗期等,所以在种植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重视对水稻的田间诊断,对于种植中所出现的病虫害,要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水稻所受到的侵害,这样才能够确保水稻种植的质量,才能够提升水稻种植的产量。
3水稻种植效益的提升措施
3.1控肥技术的优化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控肥技术主要为对氮肥用量的有效控制,在过去的氮肥施用过程中,大多数农户会片面地认为氮肥用量越多,则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水稻快速生长。实际上,倘若氮肥用量过大,便会导致无效分蘖过多,水稻的成穗率则较低,并且还应因此引发多种病虫害,而为了控制病虫害还需要施加农药与化肥,从而造成氮肥效用不高且水稻产量偏低的情况。所以对控肥技术的优化,重点要聚焦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确保氮肥施用的合理性。所以,在今后的氮肥施用中,一定要确保在水稻生长前期不得过量使用氮肥,在控苗之后要将无效分蘖进行处理,而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可适度增大氮肥用量,进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通过对控肥技术的合理优化,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够在保证氮肥投入成本有所降低的基础上,合理施用磷钾肥,还能够实现水稻种植增产的目标,进而显著提高水稻种植效益。
3.2优化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1)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水稻高产种植除了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还要确立预防指标,及早清理掉有害植株,防止传染和扩散,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针对不同病虫害选择治理的措施也不同,如果能够用物理治疗的就用物理治疗,减小对水稻和环境的危害,如螟虫的防治可以使用杀虫灯;如果必须要用农药进行治理,一定要严格控制用量,用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水稻产生负面影响。(2)加强对病虫害的预测监控。水稻中后期加强病虫害预测监控是重要措施,当地相关部门应当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做好预测工作,实时监控防治指标,并且组织当地农户进行系统防治,进行技术指导,尤其是齐穗期到灌浆期,这一阶段是产量提升的关键期,更要做好病虫害的监控工作,积极落实防治工作。
3.3灌水要科学
灌水要科学,在水稻秧苗期间,因植株的体积不大,所以具有较强的抗干旱能力,但坚决不允许生长在过于湿润的环境中,尽量保证土壤的含水量是60%。而在拔节期以后,水稻植株即进入生长和壮大阶段,会增加对水分的需求量,所以要保证灌溉的合理化。当水稻进入抽穗期,对于水分的需求最高,需适当增加灌水的力度。目前,最常使用的水稻灌水方式就是浅水灌溉亦或是湿润灌溉,可以使用水量明显节省,为水稻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使其处于富氧的状态,以实现水稻根系的正常发育。
3.4适时收获
水稻的收获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收获的时间和方式选择是否准确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是否能达到最高。因此,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提高水稻的产量,在收获之前,应当认真做好人员、机械设备的准备工作。然后,应当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尽可能做到准确无误。如果整片水稻地中有90%以上的植株都出现了茎叶变黄、籽粒变硬的现象,并呈现出该品种水稻籽粒应有的颜色,则代表已经到了水稻的收获时间,可以开始对水稻进行收割。
参考文献:
[1]翟继强.略述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对水稻种植效益的影响[J].种子科技,2017,3512:37+42.
[2]杨艳萍.水稻栽培技术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7,3722:89-90.
[3]陈建宇,岳桂元.如何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升种植效益[J].中国农业信息,2017,15:62-63.
论文作者:黄绍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5
标签:水稻论文; 氮肥论文; 种植技术论文; 生长论文; 病虫害论文; 过程中论文; 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