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短跑后蹬技术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短跑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短跑后蹬要求膝关节不充分伸直的技术,目前已被我国短跑界所接受。但是,对于后蹬不充分伸直的技术概念以及训练的方法手段,尚存有诸多模糊认识。这在客观上影响着我国短跑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此,本文就现代短跑后蹬技术的概念及其“屈蹬式”技术的关键因素,试析一二以作引玉之砖。
1 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由来
关于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定论的概念,目前在国外权威性田径书刊中尚未有详细报道。只是在8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科研人员在进行短跑技术分析时发现,世界优秀短跑选手的后蹬腿膝关节的曲屈度,明显大于我国选手。为此,提出了所谓的“屈蹬式”(相对于过去“充分后蹬”技术而言)技术,有关对此的诸多的报道,不一一列举。其共同观点是:“现代短跑后蹬技术,已不是过去那种充分蹬直的技术”。这个观点,对我国短跑技术水平的提高,确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86年,郑晨、李涛两破亚洲百米纪录10"28、10"26)。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短跑技术和成绩的提高收效甚微,与世界水平差距仍然很大。
1.1 片面理解了“后蹬膝关节不充分伸直”技术
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单从字面上讲,顾名思义,就是后蹬腿要屈着蹬地。这与我们“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直”的传统技术理论相比,可谓是180°的大转弯,根据这一观点,短跑界不少人误认为,后蹬技术已不再是主要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快速前摆”[1]技术。似乎只有加强快速前摆才能改变我们后蹬腿过直、前摆太慢、大小腿折叠不紧和着地消极的缺点。甚至还有学者提出:以髋为轴的高速前摆——平动运动是短跑运动和短跑技术的本质特征[2]等等。然而,这种快速前摆理论指导下的实际训练效果又怎样呢?从冯敦寿等学者对《第十一届亚运会男子百米途中跑步态和支撑技术分析》[3]一文的分析看,我国优秀短跑名将郑晨、李涛的个人技术,并没有因加强“快速前摆”的技术训练,而摆脱后蹬角度大(郑、李分别为61°和61.5°,亚运会组58.8°,美国组56.6°)和腾空时间长(单步腾空时间郑、李所占比例分别为61.8%和68.6%,亚运会组59.2%,美国组54.1%)的落后技术。与世界优秀选手在技术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快速前摆型”技术的怀疑和对“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重新认识。
1.2 短跑的专门练习内容陈旧
众所周知,只有结合短跑的技术特点和正确选择各种专门练习的方法,才是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所限,目前,我们采用的专门练习仍然是50年代的陈旧内容,如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跨步跳、负重深蹲等。实践证明长期使用这些分解技术的专门练习,将导致运动员动作僵硬、技术脱节以及股后肌肉群容易被拉伤等不良现象,与宫本庄通过下肢肌电观察发现:“目前国内经常采用的这些专门练习在肌肉活动和技术结构上与短跑途中跑有明显差异”[4]的结果是一致的。为此,短跑的专门练习必须要有针对性地更新换代。
2 正确理解“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
“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 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场地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它是短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力学原理的。它的优点在于蹬离腿膝关节的屈度加大,促使髋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膝关节的运动幅度,使重心移过支点的速度相对加快,并且使一定的重力矩值与最大后蹬产生的反作用力相匹配,从而使身体前移的技术更为经济实效。
“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关键在于大小腿的快速折叠,而不是前摆速度。根据杠杆原理可知,大小腿折叠角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前摆时阻力臂的大小。折叠角度越小,前摆阻力臂越小,而前摆时的角速度就越大,那么大腿带动小腿前摆的速度也就加快。反之,大小腿折叠角大,前摆阻力也大,而角速度相对减小,即前摆速度就慢。据报道:“我国运动员大小腿折叠的角度均大于美国运动员。中国平均33°、美国为29°”[5]。研究中我们发现,我国运动员达到最小折叠角的时间晚于国外优秀运动员,即国外运动员在大腿还未摆过支撑垂直面时,大小腿折叠技术就已经完成,而我国运动员则是在大腿摆过支撑垂直面后,才完成大小腿折叠技术。由此看这就是我们运动员前摆速度慢的主要原因。为此,加快前摆速度的前题是减小大小腿折叠的角度和缩短折叠的时间。
“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蹬地腿不直应视为是被动状态,而不是人为地故意使蹬地腿曲屈。在这个概念上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在实际的跑动中,后蹬技术是关键,它是向前动力的源泉。如果故意使后蹬腿曲屈,势必要影响后蹬力的作用,反而影响前摆的效果。所以,应把“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在概念上视为:“蹬地腿还未离地前的快速折叠技术”。这样既能使后蹬腿保持一定的曲屈度,又能达到快速折叠。
大小腿折叠不紧的错误技术 是由于原动肌和对抗肌的功能性不足造成的,而与后蹬腿过直无关。真正影响大小腿折叠角度的是担负伸与屈膝双重任务的各关节肌,如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在折叠前摆开始阶段,由于髋关节还处于伸展状态,使这些肌肉未能充分放松,因而造成了屈膝折叠的力量不足,这在解剖学中称为原动肌的功能性主动不足;另外大腿前群的双关节肌,股直肌在髋关节处仍处于拉长状态,所以就影响了屈膝折叠时的进一步拉长,这种现象就称为对抗肌的功能性被动不足。为此,在训练中要改正大小腿折叠不紧错误,就必须加强这些肌肉群的协调和柔韧性练习,而单纯用屈蹬技术和快速前摆技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3 改进的方法措施
1)提高对“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全面认识,转变以“前摆”为主的指导思想,在改进技术动作的同时,要根据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加强腿部屈、伸肌群及多关节肌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练习,并注意股后肌群与股前肌群力量的协调发展。
3)创立与现代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相吻合的专门练习。例如后踢小腿跑与小步跑结合的“折叠式小步跑”,以及后蹬跑、后踢腿和高抬腿相结合的后蹬折叠式高抬腿跑等等。其目的是为了与现代短跑技术结构更为接近。
总之,“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完整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确立快速折叠的指导思想,创建适合我国运动员特点的现代短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