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德育教育 渗透 六年级语文
道非文不落,文非道不生,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语言文字都是有一定的思想存在的。在以汉语言文字为研究对象的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材料是非常丰富的。而小学六年级是学生接受小学教育的最后阶段,学生们的思维形式已经开始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基本上都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在六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特点的要求,也是对语文教学资源的教学价值进行深度开发的需要。故在接下来的文本写作过程中,我将结合教学实际,浅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希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1、随风潜入,润物无声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切合学生心性的无痕教育。只有当我们的“良苦用心”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时,德育的种子才能在学生心中萌芽,德育之树才能在学生的自觉灌溉中日益丰茂。故要想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就务必要消除德育引导措施的目的性,将对学生道德理念的引领融注到日常教学之中,让学生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逐渐的纠正自身的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
例如:在对课文本《草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窃窃私语,多次提醒都没有效果。于是,我灵机一动公布了这样一项制度: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我将给每个学习小组5分的基础得分,当任何学习小组中的一位成员主动积极时,我将给其所在的学习小组加上1~3分不等,但任何学习小组中的某位成员违反课堂纪律、干扰课堂秩序时,我将给所在的学习小组扣除相应的分数。而小组的最终得分就是该组学生在本次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最终得分,我会在课后根据最终得分给予各小组相应的奖励。
在该制度之下,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得分都与小组得分挂钩,而小组得分又关系到了每位同学的切实利益。这便有效的构建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利益共同体,让学生们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之下向同一方向努力,将同伴对各自行为的约束作用发挥到了最大,促进了学生课堂行为的优化,进而以行为优化助力了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巧借材料,融德于文
文章是传授道理的有效载体,在小学语文文本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元素,不仅可以让道德真理自然而然的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还能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助力课堂价值观念培养目标的实现。故在六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以合理开发文本素材的方式,融德于文,助力学生道德品质提升。
例如:在对文本《穷人》的教学过程中,我先根据自己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思考辨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了解,将学生们划分成了人数适宜的语文探究小组。然后,利用PPT呈现出了如下问题:
(1)桑娜在听到风声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她都想到了哪些事情?
(2)在看到邻居惨死后,桑娜的第一想法是什么?
(3)在看到丈夫归来后,桑娜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
接着,学生们纷纷根据问题的提示阅读了文本中的指定段落,在对指定文本的阅读中感知了桑娜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格,在对主人公淳朴无私的性格的品悟中获得了思想上的熏陶,进而提升了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3、以小见大,深入生活
语文之海宽广无比,深不可测,语文课文中的主旨内涵是可以被推广到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的。而帮助学生将语文课堂感悟应用到生活空间,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深化对语文学科的认知,促进语文学科对学生个人成长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对《七律·长征》的教学过程中,我先根据本课主题“长征”搜集了大量以长征故事为描述对象的文本,如:《巧渡金沙江》《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等等,以组文阅读的方式推进阅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们理解了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然后,我问学生们:“在面对现实生活困难的过程中,我们是否需要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呢?要想发扬这种精神,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难题呢?”接着,学生们在对该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将从课文中感知到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连接到了一起,让学生们在对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行为的关系的思考中,深化了对精神品质的认知。
综上所述,要想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六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务必要坚守无痕的德育渗透底线,以适宜的方式,实现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实践的完美交融,让学生们在无抵抗的姿态下接受充分的德育熏陶,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进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党万堂.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20(03):69.
[2]葸学鸿.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69.
论文作者:和旭芬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学生们论文; 过程中论文; 在对论文; 语文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