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的源头是生活,德育应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本质,这是德育生活化的应然选择。源于生活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有效引导儿童去沐浴他们生活中的阳光雨露,享受健康快乐的道德生活,实现德性的整体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 生活化 探讨
小学作为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要用满腔的挚爱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慧眼细心观察他们的成长环境,捕捉孩子纯洁的心灵,贴近他们的生活,赋予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让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品德与学识并进,塑造生命的精彩。
一、制定适合小学生发展的德育生活化目标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让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小学生的理解力与认知发展水平不同,其德育目标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也应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学校依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及学生的生活,依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差异性,遵循人的生长“有序”这一自然规律,分层分次,由浅入深,由低向高,螺旋循环盘升的原则制定目标。
二、创设生活化的德育环境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为了让学生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教师应该用环境来暗示和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升华为自觉自愿的行动。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环境。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让学生感受到师如父母、伴如兄弟姐妹,大家一起快乐地学习、生活。要创设一个家般温馨、充满关爱的环境,让学生们感受到温暖、满足、可信赖。也只有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
2.展现德育图片,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在环境的创设中,学校渗透了积极向上的思想,以生动、感人、有趣的形象塑造学生可模仿的对象,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道德的熏陶。我们在学校的墙壁上展示了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互帮互助的养成教育图片,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每当看到这些图片,都会自然而然地展开小小的讨论,在耳濡目染中学习。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道德作为主体生活的一部分,其意义在于把道德生活的意义、把主体行为的意义置于主体生活之中。这样,主体是生活的开拓者、创造者,是道德生活的选择者。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意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实验,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师只是学生良好的咨询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在道德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要建立民主、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要给予学生交朋友,要对学生无限的尊重与喜爱,细心、关心、用心、诚心,做一个乐意的倾听者;要提倡多边合作学习活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保护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提建议,生疑、质疑。
四、精彩活动,装点童年
小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我们以活动为契机,将德育目标融入小学常规活动中去,用多种主题形式开展系列活动,如每周升降国旗仪式,“三八”、“六一”、“十一”、“元旦”等主题活动,促进德育教育。在升降国旗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三八”节时,开展“我的好妈妈”主题教育。我们还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在楼房过道两侧和教室外墙上悬挂名人画像,设立“校园文化墙”,还通过古诗文大赛、文艺汇演、主题讲演会、元旦灯谜等形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当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后,还应组织他们参加各类活动来加深印象,还应通过生活实践来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除了校园,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与自己的家长一起生活,将德育延伸到家庭中是德育生活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小学生在家庭中接受的德育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要多得多。通过大量的实践可知,无论学生是去饭店吃饭,还是做家务这些小事,在上述这些看似平淡的活动中,只要学生能够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注重累积,家长再给予适当的点拨,学生都能够受到较为深刻的教育。又由于小学生还没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倘若家长在进行家庭德育教育时总是采用一味的说教方式,小学生自然难以接受,长久以往,还会产生厌倦的感觉。这就需要学校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德育的方法,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去教育孩子,对孩子的爱变得更加理性,给孩子创造理性的德育环境,这也是对家长们的一个挑战。
学校德育生活化就是学校让学生的品德培养回归学生生活,回归真实,回归学生自我。学校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个体追寻和践履道德,逐渐完善并超越现实生活,并在对生活的超越中实现自己品德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英 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J].教育艺术,2014,(01)。
[2]陈孙义 试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3]汤凤元 刍议小学德育生活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2)。
论文作者:高祀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8月总第2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9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生活化论文; 道德论文; 小学论文; 环境论文; 品德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8月总第21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