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与创新_票据市场论文

论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与创新_票据市场论文

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创新思路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票据论文,思路论文,我国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票据市场的基本特征

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作为企业一种延期支付的信用工具而诞生。1996年《票据法》正式实施,票据市场各项功能逐步健全,步入发展初期。2000年11月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我国票据市场步入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阶段。2003年6月中国票据网正式启用,为全国统一票据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平台。目前,我国票据市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票据市场逐渐成为我国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票据市场交易额已达到61.8万亿元。票据融资规模逐步扩大,商业汇票已经成为部分优质企业重要的融资工具,成为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的重要手段。

二是票据市场的活动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部分优质企业和少数专业化的票据经营机构,还有众多的金融公司和中小企业未能投身其中。2009年第一季度,国有商业银行票据业务12 466.90万笔,金额445609.20亿元,占票据业务量的61.5%和72.1%;股份制商业银行票据业务1 879.29万笔,金额81 332.38亿元,占票据业务量的9.3%和13.2%。

三是票据市场流通的主要工具是银行本票和商业汇票。商业汇票又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只是在少数地区为少数企业所签发,且流通渠道不畅。2009年第一季度,支票业务19 736.74万笔,金额572492.07亿元;实际结算商业汇票业务196.55万笔,金额20 023.64亿元。其中,银行承兑汇票业务191.73万笔,金额18 761.37亿元。

二、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票据的信用基础薄弱。

票据的基础是信用,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票据业务的发展。可以说,我国信用制度不健全和信用状况不佳是票据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部分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信用差,影响了部分票据的使用和流通,从而使市场对所有票据的信用产生怀疑,即使是信用好的企业签发的票据也难以被接受。“劣质信用驱逐优质信用”动摇了市场的信用基础。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利用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套、骗银行信用,迫使银行在承兑、贴现等业务活动中采取保守原则,极大地阻碍了票据业务的发展。

(二)市场主体缺位。

在我国的票据市场上,参与者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小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十分有限,更缺乏市场化的以独立法人形式存在的中介机构的参与,严重影响票据市场的繁荣与活跃。目前,我国的票据中介机构主要设立在商业银行系统内,包括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票据专营机构模式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票据贴现窗口。这种中介机构模式造成了我国的企业仍主要希望利用银行信用进行票据融资,而没有利用金融市场上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对票据市场的风险进行分散。

(三)市场工具单一、数量有限。

我国票据市场工具主要包括本票和商业汇票。本票只规定了银行本票,对商业本票未做规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其中银行承兑汇票占比约为95%,商业承兑汇票仅占5%。同国外票据市场相比,票据市场工具种类较少。其原因在于,我国《票据法》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必须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即必须符合真实票据原则,所以制约了融资性票据的发展,票据的功能大多局限于支付结算。然而,企业由于资金短缺,迫切需要通过商业票据进行资金的融通,从而产生了大量民营企业通过各种逃避管制的手段制造的不具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在这种“倒逼”机制下,票据市场的规范化运作受到挑战,风险加剧。对融资性票据的限制、交易工具的单一使我国票据市场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

(四)市场利率失衡。

在我国由于利率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再贴现率浮动弹性小,调整频率不够,难以形成合理的利率体系,再贴现率对市场的反应不灵敏,甚至出现商业票据的贴现率低于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的情况。为了干预票据市场利率的这种无序状态,人民银行曾明确要求各家银行的直贴利率不得低于人民银行的再贴现利率,但并未收到成效。

我国票据市场贴现利率与再贴现利率失衡,导致商业银行持有商业票据需要融资时,大多选择在银行间进行转贴现,而不向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再贴现政策未能在引导票据市场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缺乏统一、完善的票据市场。

首先,我国的票据市场仍然处于分割状态,仅在部分中心城市形成了区域性的票据中心,缺乏一个全国统一、完善的市场。其次,票据在各行各地区之间的流动性较差。由于各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出发点是盈利,出于竞争的需要,各行在出现流动性、资产结构等方面问题时,往往是将已贴现的票据转贴现到异地,或是再贴现。此外,由于目前中央银行的再贴现采用的是大区行分配指标的管理方法,造成一些地区分配到的再贴现规模较小,而相应的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量却较大,两者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状况。在再贴现指标较紧的情况下,各地人民银行一般优先办理本地的票据贴现,而对外地转贴现票据进行了限制办理,人为地制约了票据流通,阻碍了全国性统一商业票据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市场分割的一个后果就是除了少数优质企业外,一些企业签发的商业承兑只能在当地流通,票据的流通性受到了区域影响。商业票据在异地的可信度不高,商业银行和企业对接受异地票据往往十分谨慎。市场分割分明的另一个后果就是:行际之间、地区之间贴现利率差异较大,导致市场竞争无序,风险加大。有的地方、银行办理贴现时执行规定,有的则突破了人民银行再贴现率的限制。不同地区之间,贴现利率的差异,导致部分金融机构之间争取票源竞争激烈。市场和信息的分割,同时也给票据诈骗留下了可乘之机,加大票据交易风险,增加了票据交易成本。

(六)票据市场风险难控。

(1)信用风险难控。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信用状况有所改善,但我国仍然存在社会信用状况不佳,信用制度不健全,阻碍了票据市场的发展,部分企业信用状况差影响了票据的使用和流通。

(2)操作风险难控。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商业票据的真实性查询困难上。目前由于各行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各金融机构之间没有跨系统的票据信息查询网络,同时也缺乏对企业签发的商业汇票是否具有真实商品交易背景的信息查询系统,使银行具体操作人员难以核实票据的真实性,特别是社会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克隆”汇票的出现,更加大了对票据真伪辨别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经营票据市场业务的风险。2009年2月,在某市金融系统内连续发生了三起百万元以上票据诈骗案,三案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操作不慎造成的。

(七)发行融资性票据面临法律障碍。

票据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融通,因此市场的工具应既包括以真实性贸易为基础的交易性票据,也应包括单纯以融通短期资金为目的的融资性票据。从世界其他国家票据市场发展进程看,融资性票据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甚至达到70%~80%。而我国《票据法》对票据必须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的规定,使中国融资性票据的发行难以实现,从而限制了我国票据市场的规模,导致市场缺乏广度和深度,票据市场为企业提供直接短期资金融通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八)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与信贷业务两者难以整合。

(1)银行承兑汇票承兑与信贷业务不能有效整合、协同发展。

(2)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与信贷业务不能有效整合、协同发展。

(3)票据转贴现(买入、买断、卖出、卖断)、再贴现业务与信贷业务不能有效整合、协同发展。转贴现业务是列于票据融资项下的,也属信贷业务之一,它的发展时时刻刻要受到信贷管理模式的限制,而这些限制阻碍了转贴现业务的迅速扩展,使其功能特性无法充分发挥,也就谈不上对信贷及其他业务的调节和推动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银行承兑汇票与信贷业务整合发展的难度。

三、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思路

(一)中央银行加快制度创新,为票据市场发展提供保障。

1、市场观念创新,建立做市商制度。建立做市商制度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做市商必须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它可以脱胎于商业银行的票据专营机构,但必须从商业银行独立出来。二是做市商要发挥票据市场信号平台作用。设立专门的部门、配备专人对市场行情、发展趋势和市场主体信用等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分析和整理,从而提供信息以及研究分析报告。三是做市商要负责提供市场流动性。它作为市场的核心和组织者,必须提供连续的双向报价,并随时接受公众投资者在其报价上的买卖单,从而为市场提供即时流动性。四是做市商要负责促使票据市场利率的价值回归。做市商要从票据市场发展的角度对票据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为市场提供真实合理报价,使贴现利率回归市场的真实利率水平,维护市场价格稳定。

2、市场架构创新,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所。要实现我国票据市场组织制度的创新,还必须为做市商提供一个合适的活动平台,先期建立区域性票据交易所。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以纸质票据为主要交易对象在全国建立起统一的票据市场是不切实际的。全国各地的票据的查询、验票、交易和清算要想集中在一个场所完成,是难以有效实现的,也极不经济。目前设在上海的“中国票据网”还只是一个信息系统,并非一个实时的交易系统。只有当电子票据广泛发行和使用后才有可能成立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所。组织区域性的票据交易所,可以作为走向全国统一市场的必要一步。从央行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发达地区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山东六省(市)票据业务量和交易金额分别占全国的45.1%和65.2%。因此,考虑先在我国票据市场相对发达的地区,如在东部以上海为中心,在中西部以武汉为中心,建立几个区域性的票据交易中心或有形票据交易场所很有必要。

区域性票据交易所的参与主体应包括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以及AA级以上信誉等级的大中型企业,专业性的票据专营机构充当做市商的角色。区域性票据交易所主要发挥信息集散、报价交易清算、风险提示和统计监测等功能。

3、制度制定创新,为融资性票据放行。我国票据市场交易制度的最大缺陷就是将融资性票据排除在票据市场之外。客观地分析,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之所以禁而不绝,并大量流通于票据市场之中,关键是有强烈的市场需求。与其让融资性票据以变通的方式存在于票据市场,不如因势利导,适时推出商业本票,引导规范化的融资性票据。为融资性票据放行,应把握好以下环节:一是修订《票据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融资性票据的法律地位,为融资性票据推出扫清政策障碍。二是先在比较发达的区域票据市场进行试点,积累经验,然后由点到面,分阶段逐步放开融资性票据。三是明晰发行人的资质,从源头上保证发行人的质量。初期只允许信誉评级较高的公司发行融资性票据,逐步推行发行人登记注册制。为促进融资性票据的发行与流通,鼓励金融机构自主提供贷款承诺、信贷额度等信用增级安排,合理引导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发行融资性票据。

4、产品设计创新,大力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一是建立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的信息平台,有效解决区域之间、金融机构之间、企业之间商业票据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进票据跨地区流通。二是推动商业银行开展商业承兑汇票保贴业务。三是建立商业承兑汇票签发信用保证金制度。要求企业根据信用不同,缴纳相应的保证金。若企业出现超限额签发,不能按期兑付等情况,可以罚没保证金。四是推动建立商业承兑汇票风险损失补偿机制。可以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拟签票企业出资建立商业承兑汇票风险补偿基金,引入兑付保险制度,联系有关保险公司,开办商业承兑汇票兑付信用保险业务,由出票企业投保,受益人为票据的持有人。

5、利率管理创新,完善票据市场利率体系。票据的贴现利率是对市场资金供求和企业资信状况最直接最敏感的反映,也是货币市场各种利率关系及其变化动态的综合反映,放开票据利率,不仅有利于票据市场的建立,而且也有利于市场利率传导机制的形成,因此有必要逐步放宽市场贴现利率浮动范围,推行差别利率,实行差别服务收费,增强资金价格的市场弹性,待条件成熟后,完全放开票据利率管制。通过建立统一的票据市场,形成能够真正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市场化贴现率,形成银行贷款利率、商业票据贴现率、同业拆借利率和中央银行再贴现利率之间的合理利率价格级差,使再贴现利率能更好地发挥杠杆作用和货币信号作用,为市场利率的正常水准提供一个参照系。

6、风险管理创新,加强票据市场风险管理。

(1)建立票据风险基金管理制度。信用较好的企业经有关管理部门的资格认定,缴纳一定比例或数额的资金组成票据风险基金。基金可以信托方式委托其他机构管理,也可以由企业自己参加、自己管理。

(2)建立票据的登记查询系统。鉴于目前票据查询存在确认难、环节多、速度慢、银行不配合等问题,可利用电脑网络建立一个票据登记查询系统,签发或承兑商业汇票的企业或银行将有关信息输入电脑,接受票据间的查询速度快、成本低、信息全。在短期内,如果建立连接到企业的系统有难度,可以利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现有硬件系统,建成银行间查询系统,待条件成熟再将网络扩展到企业。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依法构筑健康的信用关系,全面唤起市场主体的契约观念和信用观念,确立票据信用、票据融资理念,促进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票据信用和国家信用有机结合的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可由资信评估机构对企业和银行进行信用评级,并对平定结果负连带责任,评定结果纳入信用档案库,构建一个完善统一的全国性票据验证征信网络,动态记录企业或银行在票据市场的违约行为,并公布于众,以促其严格守信。

(二)商业银行加快发展票据业务的相关创新。

1、重塑商业银行票据经营管理模式。必须对银行承兑汇票与信贷业务进行重新分类。从经营实践和管理现状看,应将票据融资业务从信贷业务中完全分离出来,全面归入资产负债类业务进行管理。

2、重建商业银行票据组织管理体系。

(1)增强部门营销职能。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提升公司业务、机构业务和个人业务在客户服务及管理方面的职能地位,强化其金融产品营销、协调沟通和市场信息反馈等职能。必须强化客户服务部门尤其是公司业务部门的客户服务及市场营销职能,彻底改变原来重“钱”轻“票”的做法,顺应票据市场快速发展、企业单位对票据认知程度逐步提高、信贷产品走向票据化的发展趋势,强化对银行承兑汇票与信贷产品的组合营销和服务职能。此外,客户服务部门要充分发挥居于银行经营第一线的职能地位,不断强化其协调沟通和信息反馈职能。

(2)实现信贷审批和银行承兑汇票经营的职能化管理。将原有的信贷审批与营销职能分离开来,建立新型的信贷业务组织管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下,信贷营销职能落实在客户服务部门,同时,要成立专门的资信评估部门和信贷审批中心,分别负责信贷项目的资质评定和业务审批。此外,要真正实现商业银行业务的整合发展,还必须进一步提升资产负债部门在全行经营中的主导地位,加快资金集中管理体制改革,彻底消除资产与其他业务之间不合理的倒逼机制。

3、建立商业银行市场化资源配置体制。

(1)建立资源配置的价格调节机制。一是先放开与票据市场极为相关的流动资金贷款市场,通过二者之间的价格互动关系,充分实现有限资金资源在票据与信贷业务之间的有效配置。二是进一步加快建设内部资源的价格调配机制,通过建立内部资金价格转移机制、人力资源的激励考核机制等,实现价格手段下资源市场化合理有效配置。

(2)实行各类资源的集中化管理。对于银行承兑汇票与信贷业务发展极为重要的资金资源,如果能一改原有分散化的管理方式,实现在全行的统一调控下,根据业务发展潜力和效益潜力进行合理配置,则必然会为业务的整合发展提供较为有利的环境。

4、建立基于客户关系管理方式的商业银行经营决策体系。客户关系管理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对企业涉及客户的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集成管理,使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最大化满足客户。其核心思想是:客户及客户关系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不是产品而是客户。将客户关系管理理论运用于经营决策,不但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是银行获得生存机会的需要。发展银行承兑汇票与信贷业务的经营决策,最终是要通过某些行为方式,达到利用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客户需求的目的。因此,要对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实行适当的放权制度,而对信贷业务则根据客户规模和贡献度实行分级负责与授权、授信相结合的业务审批制度。

5、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要根据各种票据业务的特点制定严密、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建立严格、明确的岗位责任制,使每一道环节的业务操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杜绝操作风险,同时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稽核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要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票据人员的业务素质,减少风险隐患;要将票据业务纳入资产负债管理和统一授信管理,立足自身实力安排承兑业务总量规模,尽可能降低来自于承兑人的信用风险。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论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与创新_票据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