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涌《在新时期面前》座谈会在京举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京论文,新时期论文,座谈会论文,面前论文,陈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8月26日,本刊编辑部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召开陈涌《在新时期面前》座谈会。
贺敬之、林默涵到会并讲话;李曙光、姚雪垠、李准、魏巍、马蓥伯、张常海、丁振海、张炯、梁光弟、周明、吕德申、郑伯农、吴元迈、徐非光、陆贵山、刘润为、严昭柱、曾镇南、董学文、王仲先后发言。
与会者认为,陈涌理论文集《在新时期面前》的出版和这次座谈会的召开,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有意义的事件。十多年来,面对不断向前发展的、异常活跃又错综复杂的文艺工作的局面,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队伍是朝气蓬勃的、坚强敏锐的。他们坚决反对“左”的错误倾向,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思想解放,实事求是,锐意创新,时刻关注和认真研究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从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时,对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为代表的种种错误思潮,进行了不妥协的、韧性的战斗,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和科学文艺观。他们的积极努力,结出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推动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建设。在这方面,陈涌无疑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的理论文集,是我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果的一个重要体现和代表;它的出版,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队伍和理论建设,是一个鼓舞和推动,对培养更多的年轻一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工作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与会者认为,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陈涌同志对建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数十年来,矢志不渝,奋斗不止,令人可敬可佩。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老一代文艺家,他对共产主义信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无比忠诚。他始终保持人民群众一员的本色,参加革命多年,从不居功,从不自傲,不求索取,不求名利,只求奉献,兢兢业业。他的理论研究活动,始终与不断变化的文艺创作实践相结合,他研究、分析了大量的作品,尤其是对中青年的文学创作格外关注,不经过认真研究分析,从不对一部作品或一位作家发表评论,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对中外文艺发展史,对中外著名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与作品,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在画论,音乐理论等方面,也有较深的造诣;他的理论和评论,是新鲜活泼的,富于创见的,从不墨守成规,从不满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文艺基本理论做注释。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他始终执著地追求真理,他的文章,从来是旗帜鲜明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爱憎分明,同时又是充分摆事实、有分析、讲道理、以理服人的;对于批评对象,坚持按照它本来的面貌去观察它,研究它,从不给它附加任何本来不属于它的东西,因此,包括被批评者在内,尽管可以不同意陈涌的一些论点,但又不能不承认他是在严肃认真的探讨问题;陈涌的批评与曲意迎合、无原则吹捧、恶意攻击等种种流俗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陈涌有不少“论敌”,但他没有一个“私敌”。与会者一致认为,在陈涌同志身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与文艺理论家的统一,战士与学者的统一,做人与作文的统一;陈涌的文艺理论与批评,是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战斗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现实与历史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批评与鉴赏的统一。发言的同志指出,这就是“陈涌风范”。它是我们每一个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和发扬的。
与会者尤其感到可贵的是,陈涌同志在文艺理论领域始终坚持开展而条战线的斗争。他曾长期遭到“左”的错误的打击,深受其害。他无论在“文革”前,或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拨乱反正中,在对“左”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一直坚持必须尊重和不断探讨文艺的特殊规律,尊重和不断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的特殊规律,反对任何忽视文艺的特殊性的教条主义倾向,并且身体力行,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这是在更深也是更高层次上的反对“左”的倾向。我们应该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总结。在80年代中期以后,面对滚滚而来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包括经过长期革命锻炼的某些老文艺工作者在内,有的迷茫,有的退缩,有的消沉,有的转向,而陈涌却始终是坚定的,清醒的,并且是有作为的。他以鲁迅为榜样,率先投入战斗,在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艺在中国的命运的斗争中,表现出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的勇气。在反对右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陈涌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意义,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方法论,又坚持在认真总结中国和外国、现实和历史文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把对错误观点的批评与文艺理论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这方面,他同样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破得坚决,立得确实。陈涌坚持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他所做出的努力,他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我们在反错误倾向斗争中克服片面性,避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无疑是一种生动的示范。
座谈会上,一些同志还对文集中的某些论点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座谈会充满了平等讨论、争鸣的学术气氛。
陈涌同志参加了座谈会并最后发言。他说,举行这样一个座谈会,不是我的愿望;但我理解座谈会主办者的本意,是要推动整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在这种意义上,我又是支持的,而且认为很重要。一段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些寂寞。为了共同的事业,大家应该互相勉励,尤其是寄希望于年轻的同志,希望年轻的同志,更加奋发有为。苏联十月革命前,至少有20年的理论准备,从普列汉诺夫开始已着手这方面的工作。而我们的理论准备,包括文艺理论的准备,是不足的。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工作,争取尽快克服这一缺欠。年轻的同志应该多读书,增加自己的文化和理论素养,同时要密切关注文艺运动的实际情况,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尽快拿出有我们中国特点的系统的理论成果。
座谈会由陈早春、程代熙主持。杨柄、郭志刚、刘庆福、熊元义做了书面发言。参加座谈会的还有:荀春荣、何启治、沈世鸣、陈燊、涂武生、李正忠、夏伟东、刘朝兰、麦辛、朱洪、高进贤、白崇义、王苏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