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考试热”分析_考研论文

“研究生考试热”分析_考研论文

透析“考研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研已成为时下非常热门的话题,据有关资料统计,不少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中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达一半左右,有的甚至高达80%。笔者对在校本科生的考研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采取随机发放及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71份,回收率为84.7%。被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为295人,大二学生为390人,大三学生为401人, 大四学生为185人。旨在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考研的思想动机、目的、 原因等,以便能更好地对本科生考研进行引导。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考研原因

选择 人数比例

A、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素质 656人

51.6%

B、为了以后能获取一份更高报酬的工作576人

45.3%

C、出于父母、师长对自己的期望 279人 22%

D、周围同学的影响

90人7.1%

E、出于目前本科生找工作困难的现实 431人

33.9%

F、为获得一定的竞争资本,以适应当前社会形势796人

62.6%

G、出于对专业的热爱、对学术研究的兴趣 191人 15%

H、其它 5人0.4%

通过调查,69%的在校本科生考研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

1、自我提高型(A、G)。此类学生热爱所学专业, 对研究工作有浓厚兴趣,能认识到自身知识、能力的不足,希望通过考研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学术水平,加强自身素质,实现个人价值。

2、功利型(B、F)。 此类学生认识到本科生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所面临的激励竞争,选择考研是为了能在汹涌的知识经济社会浪潮中站稳脚跟,为自己在社会上获取一席之地。

3、被迫从众型(C、E、D)。此类学生出于对父母的孝敬、对师长的尊重而选择考研,自身缺乏正确的目标,人为也为。

这三类中以“功利型”为最多,而出于对专业、学术研究的热爱、兴趣的学生不多。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考研,其竞争都是实力的竞争。大多数学生对考研所抱的心态较好,有47.1%的学生认为成败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曾经为此努力和拼搏过,这种过程于个人而言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17.5%的学生表示,第一次考研失败后还会继续再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表现出大学生勇于进取,不断提高自我的良好素质。

(二)自身条件及家庭状况

1、自身条件

被调查者中有52.2%的学生是各类奖学金获得者或成绩中上者。而在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中也有50.5%系各类奖学金获得者或成绩属中上者。

2、家庭状况

根据调查,89.8%的家长都认为高学历对于子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支持子女考研,只有1.6%的家长对子女考研持反对态度, 而这也是客观上受制于家庭经济条件。从对学生家庭能否承担子女的非公费研究生费用问题的调查看,74.4%的家庭能承担或基本能承担,25.6%家庭不能或基本不能承担。因此,实行自费制度,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成绩优秀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失去考研的机会。对于绝大多数无经济收入的学生而言,考研是不可能离开家庭经济支持的。

(三)不考研原因

选择 人数比例

A、经济难以承受433人

34.1%

B、对于能否考上缺乏信心447人

35.2%

C、希望早日投入社会进行磨练506人

39.8%

D、本身毅力不够,难以坚持

261人

20.5%

E、考研压力过重,不堪忍受

275人

21.6%

F、本身学历足以适应社会竞争 57人4.5%

G、其它 72人5.7%

有相当部分学生表示不想考研,其原因在于:

1、经济困难(A)。他们认为读研究生费用昂贵,不愿再给父母增加困难,所以放弃考研。

2、缺乏信心(B、C、D)。他们缺乏自信心,否定自我能力。当然,目前的考研竞争也影响了部分本科生的考研信心。

3、渴求实践(C、F)。在历经十余年的学习之后, 他们渴望凭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去经历现实社会的压力与挑战,渴望成为社会大潮中的弄潮儿。

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不考研,我们都可以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永远不会满足,同时社会也需要各种类型、层次的人才,每个人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权利。考研应该凭个人的志趣来决定,而不必盲目跟从。

(四)男女生考研之区别

在一般人想象中,女大学生学习比较勤奋,加之目前女大学生就业较男生困难,因此女生选择考研的人数比例会高些,结果恰恰相反:女生为63.1%,男生则为71.3%,差了8.2个百分点。 分析其原因有三:一是社会、家庭中尚留存着一些传统观念;二是个人的价值观念和取向;三是女性本身的特点及受诸多如年龄、婚姻、家庭、生小孩等因素的限制。

(五)就业影响

就业率或就业满意率对考研有极大的影响。据统计,工科、文理科、医科类的学生中有考研意向的比例分别为81.2%、54.1%、39.7%。工科学生所学的专业性比较强,目标化比较明确,有很大的实用性、技术性,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水平差异比较明显,故考研的人数比较多。文理科学面临较严峻的就业形势,考研的人也不少。而医学专业的多数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故考研热情大减,其中97医疗专业的学生考研比例仅为9.1%。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如下列二表格所示:

各年级有考研意向的学生比例

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比例

72.9% 73.1% 67.5% 64.9%

各年级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如毕业后能获得较好工作情况下仍坚持考研的比例

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比例

25.6% 45.6% 52.7% 56%

从上面两个数据呈现相反趋势的表格中可以看出,低年级学生中有考研意向的人数多于高年级学生,随着年级趋高,有考研意向的反而减少。这说明低年级学生对考研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从众性,而高年级学生随着年级趋高并随之带来的思想成熟、社会洞察力的增强等,能在综合衡量自身主、客观条件后,作出除考研以外的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人身选择,既不盲目考研,也不因为一时找到较好工作而放弃更为长远、更为发挥自身潜能的考研。

二、调查后的思考

“考研热”表明了大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具有积极意义。但在“考研热”的背后,由于主观上存在的盲目性、从众性,客观上又受经济条件、社会就业中片面追求高学历等因素的影响,使“考研热”的背后蕴藏着诸多的无奈。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是考研的必要前提

诚如该文前面所述,考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考研群体的目标只有一个——考取研究生,但其中的原因、动机却各有不同,尽管这对于一种社会现象而言似乎无可厚非,但却会深层次地影响到考研后对社会的最终效能。为此,考研群体应在以下二方面有一个正确认识:

1、正确树立考研的服务意识。考研制度的确立, 目的在于使人们通过继续学习达到汲取更多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认知社会、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等的效用。为此,对于考研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来讲,其主观上都必须确立一种考研是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服务于社会的服务意识和观念。考研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而素质的高低只有在社会服务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当然,强调服务于社会并不能简单排斥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考研个人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多汲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而服务社会,社会也会根据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这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考研的服务社会意识,将考研简单地视为一种镀身的光环、提高身价的法码,就不可能认真、努力地进行以汲取知识、提高素质为目标的研究生生涯学习,其自身潜能就不可能得到充分挖掘,日后即使尽其所能地“服务”社会,社会也必然给予其低于其“研究生”称号的报酬,这是社会的公平性、竞争性所决定的必然结果。

2、正确看待一些就业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现象。 考研个体在思想上不能将考研视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社会的唯一途径。社会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掌握各种不同知识、不同技能的人应该均能在社会上找到发挥自身特长的一席之地。因此,不能将能否考上研究生作为衡量自己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社会的唯一标准。与之相适应,考研个体必须正确看待社会就业中存在的片面追求高学历现象。高学历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高素质,但不能完全代表着高素质,尽管一些单位对所聘人员的学历要求很高,但对绝大多数就业单位而言,其最终还是要看所聘人员实际掌握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具有较高学历,但由于自己的主观原因,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就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则迟早要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单位所淘汰,反之,如果就业单位片面追求聘用高学历人员,却不能提供让其充分施展知识技能的客观条件,则一个人学历再高也无从施展,该就业单位同样也不可能长久地留住高学历人才。

(二)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是考研的必要辅助

现阶段,国家不可能包揽全部的教育投资,包揽全部的学生学习费用,因而也不可能包揽全部本科生的考研及考研后的学习费用,而考研及考研后的学习费用是相当数额的,这就制约了相当部分德才兼备却生活困难的本科生考研欲望,一旦其放弃考研,则对国家而言不失为是一种损失,有必要对考研实行社会救助。

考研的社会救助,是指集合社会的各方面财力、物力对德才兼备却生活困难的考研个体实行的经济帮助。现在各高校均通过多种途径设立了各种名义的奖学金,对特困生还专门建立了经济补助、助学贷款制度,对研究生发放生活费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是国家、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具体体现,应该说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笔者认为目前各高校对国家、政府部门外的社会支助教学重视不够,至少是“主观上重视、行动上弱视”,没能建立起一支专事社会支助教学的队伍或部门,且各高校领导也没能亲自承担起这一责任。纵观世界各大名校的校长,他们无一不亲自承担本校的社会支助教学工作,并将之视为校长的主要工作职责,这与我国各高校校长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的理念迥然不同。为此,笔者认为各高校应建立校长亲自主管的专事社会支助教学的部门和队伍,多方法多途径争取社会力量支助教学,将社会力量支助教学作为高校兴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此达到多设奖学金、多设困难补助、多增助学贷款等,使大批德才兼备却生活困难的意欲考研的本科生消除后顾之忧,踊跃考研,以提高素质,更好地报效国家的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建设。

标签:;  ;  ;  ;  ;  ;  ;  ;  

“研究生考试热”分析_考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