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胆囊切除(LC)+胆总管探查(LCBDE)后一期缝合胆总管术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oddi括约肌切开(EST)+鼻胆管引流(ENB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0月至2017年4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54例胆囊结石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LC+LCBDE(一期缝合胆总管)组(26例)与ERCP+EST+ENBD+LC术组(28例)的临床效果。结果:LC+LCBDE(一期缝合)组住院时间及恢复正常生活时间较少,术后发生高淀粉酶血症较少,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人,LC+LCBDE(一期缝合)是一种较优的治疗胆囊结石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LCBDE;一期缝合;LC;ERCP;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并发症
一、引言:
胆囊结石并继发性胆管结石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胆道疾病,可引起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继发疾病。随着微创观念、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深入人心以及腔镜(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技术的日益成熟,此类疾病的诊治早已进入微创时代。本文回顾性分析胆囊结石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
二、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0月至2017年4月期间于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54例胆囊结石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54例患者均由B超、CT、MRCP或ERCP证实诊断。这些患者于术前、术中发现无肝内胆管结石,而且胆总管扩张(直径>1.0cm),胆道无明显严重炎症,Oddi括约肌功能良好。所有患者都签署知情文件,符合医学伦理规范。其中男性24例,女性30例;年龄于20-85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28例患者行ERCP+EST+ENBD+LC术组(A组),26例患者行LC+LCBDE(一期缝合胆总管)(B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下图,其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方法:
A组:先在十二指肠镜下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发现结石后予以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用取石网篮取出结石。鼻胆管引流术(ENBD),再次胆道造影,确认无残留结石。予以术后禁食6小时,抑酶等处理。如果出现高淀粉酶血症或ERCP后急性胰腺炎,则治疗时间延长,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生化结果的复查情况,待情况好转在2-5天后,于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LC术)。
B组:全麻气管插管下,四孔法置入Trocar,腹腔镜下常规切除胆囊,常规于胆囊管及肝总管汇合部以下剪开胆总管,予以取石网篮取石,探查胆总管远端通畅而且无明显炎症,oddi括约肌舒缩良好后,用4-0或者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胆总管。留置文氏孔引流管。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的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恢复情况包括: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正常生活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胆漏,胆汁性腹膜炎,腹腔感染,至少随诊半年是否存在残留结石。
4.统计学处理:
结果采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三、说明结果。
入组的病人术中均无大出血、术后无重症胰腺炎、腹腔感染、胆汁性腹膜炎等;术后复查均无结石残留。其余结果如下。
1.术中情况比较:
四讨论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方式多样化。其主要的方法有ERCP+EST+LC术、LCBDE术(一期缝合胆总管或T管引流)、传统开腹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开腹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目前已经减少这一术式。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中留置T管是传统方法,但T管留置可能引起胆汁流失、电解质发生紊乱、增加住院时间,因此,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学者提出有选择性的行LCBDE后一期缝合胆总管,其优势较留置T管大[1,2]。对于LCBDE(一期缝合胆总管)与ERCP+EST+LC术哪种方法更好,目前尚无定论。
通过分析我们的数据,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恢复时间、术后并发胰腺炎及胆漏都无显著差异;而术后住院时间及恢复正常生活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001)。术后并发高淀粉酶血症的A组明显多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49)。ERCP术后并发高淀粉酶血症,原因可能为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插管困难、胰管造影剂过度充盈、EST[3]。高淀粉酶血症的患者若合并上腹部疼痛的临床表现,可以诊断为ERCP术后胰腺炎。入组的病人通过抑酶治疗后均好转。
当然,根据我们的经验及结合相关文献[4],LC+LCBDE(一期缝合胆总管)除了对病人的选择要求严格外,对外科医生及器械有以下要求:1.有相对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巧;2.术中反复胆道镜轻柔探查胆道直至未发现残留结石;3.缝合胆总管时尽量用4-0或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4.留置文氏孔引流管。综合来看,选择合适的病人,LC+LCBDE(一期缝合胆总管)既可以避免ERCP+EST+LC两步走手术方法中的缺点,又可以避免LC+LCBDE(T管引流)的劣势,是一种较优的治疗胆囊结石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Podda M,Polignano F M,Luhmann A,et al.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comparing primary duct closure and T-tube drainage after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for choledocholithiasis[J]. Surg Endosc,2016,30(3):845~861.
[2]李红军,赵静,段仁全,等.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疗效观察[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07):873~875.
[3]张筱凤,张啸. ERCP后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04):70~71.
[4]刘威,沈根海,高泉根,等. 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与T管引流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比较[J]. 腹腔镜外科杂志,2016(07):543~546.
论文作者:雷晓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总管论文; 结石论文; 术后论文; 淀粉酶论文; 胆道论文; 胆管论文; 胰腺炎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