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想象 在想象中创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阅读是一项复杂的思想情感交流变化过程。作品是联结作者与读者思想情感的重要媒介。丰富的想象则可以开拓读者的视野,使读者更充分地挖掘、理解作品,获得独立的审美效果。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要借助想象体验作者创作的思绪,把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作品,从而产生认知体验,准确、快捷地把握理解作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想象力。想象是在已有的事物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是紧密相连的。想象是发明、创造等一切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可见想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想象又是学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借助想象力才能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材。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在学习中会表现出明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而且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想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由此及彼,顺利地进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积累储备,奠基想象
想象是再创造,具有独创性特点。从表面上看它可以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似乎是超现实的,但正如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一样,想象所依赖的仍然是过去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因此,积累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丰富想象力的必经之路。学生头脑中内储知识越贫乏其想象也就越狭窄、肤浅,甚至失真。反之,知识积累越丰富,其想象才会越广阔、深刻,想象的内容才会越具体、完善。因此只有学生内在知识储备丰富多样,才能为发展想象力提供广阔的天地。长期生活在平原的人难以体会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意境,这是缘于没有生活积累。人们虽然生活在形象世界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感知活动,但并不能认为想象力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正像人们每天在说话、听话,不等于人们的语言能力就可以得到发展一样。想象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有意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应该贯穿到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细节。
需要强调的是,培养语感意象的积累也十分重要。从阅读角度说,读者脑中产生的意象是被语词唤起的表象,它包含着特定的客观对象和欣赏者的主观情思。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只有当脑中有了丰富的意象积累,才会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所以速度决定了读者新意象形成的快慢、完整与否,也意味着其语感能力的高下、优劣。而学生有限的生活阅历大大地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有效发挥,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所以文学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应该重视意象的积累。可采用将自己放进文本,读出自己,并进而读出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整理相关意象,且运用已积累的意象再去读文本,这样螺旋上升,量变引起质变,语感也就培养起来了。
二、创设情境,激励想象
发展思维能力是中学各科的教学目标之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但是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因此,思维的情境性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引入情境。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类课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诱导,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经验、事实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教师从导入新课开始就要注意时时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开动脑筋想问题,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我在教学《三峡》这节课时,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采用多媒体播放MTV《三峡情》,将学生带入情境: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画面静中有动,使学生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从而把学生真正地带入情境。
三、理解文本,放飞想象
文章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学生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由语言文字引发联想,把语言文字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进行再造想象。接受美学也认为,读者是作品的仲裁人,读者的欣赏就是创造,读者就是作者,作品不过是读者阐释的蓝本而已。在接受美学那里,作者发现了什么是无所谓的,关键是读者发现了什么。因此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需要填补文本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创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世界,这样一个创造的过程其实就是读者联想想象的过程。再说文学作品常有言外之音、语外之意。学生能够形成敏锐、深切语感的标志便是能捕捉到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要达到这一步必须借助联想想象。我们教师在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词语和内容,好的朗读材料要进行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和复述课文,从而激发学生想象,把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由文字再造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幕”上放映出来。
例如塞外的气象变幻无常,《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写雪后美景。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比喻新颖而且贴切,联想奇特而且美妙,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诗句时要启发学生进行相似联想,让学生不但体会到雪白梨花压枝欲低与雪压枝的相似,而且领会到将北方冬景喻为南方春景,作者内心的喜悦、暖意与春天温暖相似,从而领会到作者赏雪时惊奇而欣慰的心声。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作者在着意描绘一个苍茫、雄浑而壮丽的冰天雪地、广袤无限的北国银色世界之后,用“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把人们引入一个晴日当空的艳丽世界。教师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则要启发学生进行接近联想,让学生想象到春天北国风光的“妖娆”,才能既让学生体会到晴日江山如红装素裹之少女,又让他们领会江山似少女楚楚动人,让人喜爱,从而领会到作者对北国风光的赞美之情。
四、追寻思路,引导联想
散文作品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常常有一个情怀激荡浮想联翩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联想。朱自清在散文《春》一文中,由小草联想到“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由春花联想到火、霞、雪、眼睛、星星,由春花联想到“满是桃儿、梨儿”,由春花联想到母亲的手,由鸟儿联想到“呼朋引伴”,由春雨联想到牛儿、花针、细丝,由春天联想到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整篇课文是联想之网编织成的美。有时作家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布局谋篇,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由“星星”联想到“街灯”,由人间的黑暗联想到天上的美好,由牛郎织女星联想到“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借此寄托美好理想。又如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中,由蜜的香甜联想到生活的美好;由蜜蜂采花酿蜜联想到对别人要求甚少,而贡献甚多的奉献精神。学习这样的文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联想,才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五、情景描绘,开展想象
小说是以形象塑造中心,作者经过复杂的形象思维活动才塑造出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小说时,要认识到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再造是一个不断明朗、完善的过程。这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倡导学生议论,从而训练学生的再造想象。特别是有些文章,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本身就有幻想情节,这些文章是训练学生创造形象的好材料,教师可以利用课文的幻想,鼓励学生自由想象,让每个学生在头脑中再造一个新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我常采用闭目描绘和制作录像带、幻灯片、分角色朗读、编排课本剧等形式,再现情景描绘,使文字记述的平面的客体转化为一幅幅直观的、立体的形象画面。①闭目描绘。即边听录音(或范读),边在内心中对感知到的形象进行描绘。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场景,亦或是建筑物布局……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观、苏州园林的秀美……尽在其中,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表现手法的约束。②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的感知描绘,亦不失为再现情景描绘的好办法。即把课文涉猎的人、事、物制成幻灯片(或录像带、DVD),与课堂教学配套使用,不但能够增加直观的感性认识,增强形象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而且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想象能力。③分角色读课文,编排课本剧,即选择富有表演特点的文章,在学生充分预习,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模拟人物形象,按情节发展分角色朗读,或编排成课本剧表演。
六、理解象征,培养想象
象征是一种特殊的想象。理解象征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是培养想象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中,作者用“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力争上游”,“努力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描绘了白杨树倔强挺立的高大形象,使人联想到抗日军民的不屈不挠,而后用“质朴、严肃、坚强不屈”的白杨树象征华北抗日军民的精神、意志。还有像冰心的《小桔灯》、高尔基的《海燕》等都属于这类文章。教学时,教师必须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学生依靠联想而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七、利用练习,拓展想象
教科书课后练习设计“积累、联想”一栏,目的是有计划地、系统地经常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完成这些练习,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倡导学生求异思维,用活跃的思想回答练习中的问题,给学生一个想象的自由空间。
想象训练可分为补充再现想象和接续再创想象。比如教学《沁园春·雪》,首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个地方必须引领学生通过想象,形成立体的、广阔的画面:白雪覆盖的山川冈峦和伫立雪中、极目远眺、雄视天下的诗人。这就是补充再现想象。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诗人“思及千载,视通万里”的艺术手法,才能体会到诗人雄阔的气势、博大的胸襟。学生的体会丰富了,领悟深刻了,想象有兴趣了,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了发展。有的文章有很巧妙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就要鼓励学生多想,敢想,善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善于想象求索,随机应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运用想象给予补接。例如《孔乙己》的结尾,孔乙己的命运给人留下了悬念:是死是活呢?如果继续活着会有奇遇吗?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各展想象,各随己愿,为孔乙己设计种种命运。再如对文章进行巧妙组合,激发想象创新。在学习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之后,给学生布置一道这样的作文题:《孔乙己偶遇范举人》,要求学生在符合原作人物性格的前提下,编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传奇故事。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故事情节。总之,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不但会对课文后“积累、联想”栏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会开阔思路,开阔眼界,养成驾驭想象于知识海洋的好习惯,大大促进想象能力的发展。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活跃的想象力在阅读中的作用不仅是“以三分语,通十分意”,更主要的它能够打开学生本体与外界信息资源的沟通之路,使之“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英国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培养学生想象力,也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只要在阅读教学中时时记得培养,常常正确引导,学生就会拥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课标版语文教材很多篇章都是引发学生联想、想象的好材料,我们教师应该注意挖掘激发点,引导学生走向想象的境界,让学生的思绪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