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络与学术信息高速公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联网络论文,学术论文,信息高速公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互联网络的背景介绍
互联网络(Internet)是一个连接国际学术教育机构的计算机网络之网络。它连接使用各种不同软硬件的计算机网络,通过使用统一的通讯协议(TCP/IP),将信息转换成彼此可以互换的语言,在不相匹配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转换文件,跨国界传递信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网络互联和信息资源共享。
Internet最早产生于美国。1969年,美国政府为了军事目的,开发研究ARPAnet(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机构项目网络)。这是一个广域网,重点联结美国各大学从事国防项目研究的计算机,这项实验重点研究如何建立这样一个网络,使美国在因敌对行动造成局部破坏的情况下,计算机将信息放到“包”中,并将它送到另一个地址(另一台计算机)中。网络将找到传递信息的途径。科学家们在ARPAnet中首次大规模实施了包交换技术,租用了56,000字节/秒的线路。在70年代,一些合作性网络如UUCP(UNIX to UNIX Copy Protocol),USENET(Network News),BITNET相继建成,这些网络的用户主要来自学术机构。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络(NSFNET)正式成立,它通过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将美国的研究人员联系起来。与此同时,美国的一些地区网也相继建立,在这些网络中,每个网都与最临近的网络相连,目的是减少远程通讯费用。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为了推动大学教育和科研人员对信息的检索和信息的传播,在各大学建设大学校园网的同时,为校园之间的联网提供财政资助。这期间TCP/IP(Transmission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通讯协议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得一种计算机上处理的信息能被另一种计算机识读,任何使用这一通讯协议的计算机都能加入互联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放系统互联的国际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并意欲以其标准取代TCP/IP,但是否能付诸实施尚有很大争议。
作为美国政府资助的全国性学术研究教育网络,互联网络迅速向国外发展。1981年,美国只有213个计算机与Internet相连,到1993年8月,Internet已经成为连接世界60多个国家,75种不同网络,1776666台主机的学术信息高速公路。根据1994年的统计,互联网络的用户数量已经增至2000万,并还在以每月10%的速度递增。1983年,美国召开有关Internet的研讨会,与会代表只有200余名,但1993年的大会却吸引了5~6万名代表,可见其用户数量增长之快。据统计,互联网络每月传递1.5亿包的数据,可供公共检索的文件达21000000件,分别存储在1000多个地方,这些文件中大约有14700~16800种格式的文本文件,其中包括科学论文、小说、诗歌、新闻、政府信息、统计资料、通讯、指南、目录、索引,并对各种格式(ASCII、PostScript、Hypertext、SGML)的文件进行标引。
2 美国政府的政策
1991年,美国原参议员,现副总统戈尔提出一项耗资10亿美元,历时5年的“国家高性能计算机法案”,目的是建设高带宽国家研究和教育网络(NREN),以提供更大范围的网络互联和更快的通讯速度,并将此网络视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1993年由苹果公司、IBM、AT&T、DEC、HP、SUN等计算机和通讯公司联合组成的工业沙龙向克林顿总统递交一份报告,向政府提出发展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已成为当务之急,国家应与私营企业联合开发这一领域。这份报告引起了高度重视,克林顿政府答应让私营企业投资建设信息网络,并减少参与这项工程的企业的纳税数量。国会可能在1994年年底通过一项新法,取代1934年制定的电信法。新通过的法令要求联邦通信委员会制定出信息网络的基本服务,要求私营企业在各自的领域内为所有民众提供信息服务。
3 互联网络的管理体制
Internet是一个松散的网络之网络,它没有设立中央机构对其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规划,每个分网络都是分散管理,其完善与发展主要依靠用户的支持。一些由用户自愿组成的小组负责协调Internet的工作,如最具权威的互联网络协会(ISOC),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Internet技术,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换。网络活动委员会(IAB)是由一批受邀的志愿人员组成,它的工作主要是为了适应互联网络通讯协议的变化,研制与之相适应的标准。互联网络工程工作小组(IETF)主要负责制定互联网络的通讯协议。网络信息中心(NIC)负责为用户提供文件,介绍网络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各个国家与互联网络的联网主要采取等级式结构,即各个国家在本国实现局部网、区域网和国家网联网的基础上,由国家网与Internet相联。大学通常是互联网络的中心,它除了为学术教育科研提供信息服务外,还将服务范围扩大到中小学和普通公众。
4 互联网络的资金来源
在互联网络所连接的各个网络中,每个网络都有自己财政上的资助者。在美国,虽然大学里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均是免费使用Internet,但通讯检索费用实际上是由大学或研究机构支付的。国家网络之间的联网通讯费用协议与各国邮政当局就国际邮政通讯付费协议的原则基本是一致的。互联网络最初是一个纯学术信息网络,其主要成员是大学、科研机构和图书馆。但近年来情况有了较大变化,越来越多的用户出于商业原因对这个网络发生兴趣,很多大公司已成为Internet的老用户,目的是通过该网络查询公司研究实验所需要的信息。一些通讯公司开始认真考虑帮助用户进入互联网络以收取联机费用,特别是有线电视公司,如Continental Cable,Hybrid Corporation。它们开始向用户提供通过有线电视线路检索互联网络里的信息资源,以使每个加入有线电视网的家庭都能进入全球信息网络。尽管如此,互联网络仍是由政府出资为学术教育目的建设的网络,凡是非学术的机构入网都需付费,即使是政府所属的司法部、财政部亦不例外。互联网络的学术成员也逐步放弃了对商业性用户的排斥态度,使该网络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用户数量迅速增加。在欧洲,如果大学的计算中心没为互联网络开设帐户,用户可通过国家电视通讯系统与之相连,除了电话和检索费用外,每小时还要另收150美元的费用。由于检索费用昂贵,检索过程相对复杂,Internet在欧洲的普及率远不及美国。
5 互联网络与我国网络发展
互联网络在世界各国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此形成的国际学术研究信息网络,使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的研究教育方式和信息传递及利用方式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从互联网络的未来发展看,主要有3个趋势:一是趋向于商业化。随着互联网络的用户迅速增加,一些有线电视公司纷纷看好这一市场,提供有偿联机服务;越来越多的商业性用户有偿利用这一网络,使其从原有的学术教育网络逐渐向商业性网络方向转变。二是该网络逐步形成多媒体环境。由于大多数用户愿意学习NUIX操作系统,用户友好界面也已建立,为检索文本、图表、声音和动画提供了可能性。三是翻译器将在互联网络中发挥积极作用。由于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国际网络,国际合作编制和传播专业术语及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翻译器的利用能够防止商业性机构出于盈利目的对信息的控制和垄断,使所有用户都能得到所需信息。翻译器的利用还将扩大可用信息的数量和范围,因此,联机检索技术的用户培训将与服务器技术的培训结合起来。
国际网络的实现,给科学、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其潜力是无法估价的。互联网络在信息传递、学术研究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作为国际学术信息网络,它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研究人员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高速计算机网络的利用如同产业革命的影响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传递容量,打破了传统信息传递中的时间、地域、国别、语言等因素的限制。网络越发达的地区,信息的传递越有效,在国际竞争中就越占有优势。
互联网络的普及,为国际合作开创了崭新的局面。从网络提供的功能看,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或专业人员,通过网络建立联系,使他们有可能在自己的原工作地点,针对某一国家或世界性的问题,参加同一个项目的研究或专业小组,对各种问题快速作出反应并寻求对策,即时传递交流信息,使人类的知识技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互联网络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国际共享。通过这一网路,用户在本国即可检索到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世界上600多个图书馆,400多个专业机构的馆藏目录,以及各种专业和商业数据库的数据资料,真可谓身在祖国,放眼世界。这大大拓展了人们选择利用信息资源的范围和内容。另外,随着互联网络的商业化倾向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商业机构将利用这一网络获取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社会信息,以期获得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因此,互联网络不仅是科研学术人员传递信息的通讯命脉,对商业性用户也将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目前我国将通过中国公共分组交换网与互联网络连通,使中国成为国际信息网络的一部分。这将推动我国信息网络,特别是学术信息网络的建设,逐渐缩小我国的学术科研、信息交流方式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差距。
互联网络在我国的普及与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现有网络的规模和建设情况。我国政府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已经逐步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始实施“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信息网络建设,并计划建设覆盖全国的公共高速通讯平台。作为学术科研主体的大学与科研机构,也应在普及计算机的基础上,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快实现校园网、校际网、局域网、地区网以至全国网络的建设,实现图书馆与信息中心的馆藏目录、综合性与专业性数据库的网上运行,从而在根本上改变我国图书馆和信息机构传统的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开发和信息服务的手段和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与此同时,我国信息网络的建设将使国内外科学家和学者之间建立广泛的通讯联系,快速有效准确地传递、交流、跟踪和共享世界上的信息资源及科研成果,与各国各地的同行及时协力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的社会经济、科技、灾害或焦点问题,使信息资源真正成为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信息网络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巨大的先期投入、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和全国性协调。特别是学术信息网络,将在更大的程度上依靠政府的支持。我国的信息网络建设应避免以往信息系统和信息加工中的各自为政、互不协调的局面,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国家级的管理机构,实行地区和部门间有效的协调和合作,使局域网与全国网的建立统一起来,从而建立符合中国社会需要和经济条件的信息高速公路。
(收稿日期:1994-07-25)
标签:用户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