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义理论论文,现实论文,体系论文,理论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肯尼斯·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和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从总体上来说都是一种体系理论,即从体系的层次来解释单元行为及其互动的理论。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理论构建的方法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一、国际关系理论系谱上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
国际关系学从上个世纪初成为一门学科以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谱系。在学科的知识谱系之中,必有一些闪光的知识结晶,构成了系谱的支柱。[1](P1) 回顾国际关系发展的历程,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学理思想,开创了国际关系理论主流的新现实主义学派,是国际关系学知识谱系上最重要的支柱。自它诞生以来,国际关系理论领域中重要的学理建构与争论,都未能绕开结构现实主义理论。而作为新马克思主义重要一支的世界体系理论,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发起了挑战,但是两个主流理论派别的应战兴趣不大,所以这方面的辩论更多是单向的。正因为如此,世界体系理论无法成为与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具有同样重量级的理论范式,虽然被大多数学者纳入主流之争范畴,但始终处于边缘地位。[2](P9) 正是由于国际关系理论论争把世界体系理论置于被遗忘的角落的位置,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对于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的比较研究较多,而对世界体系理论的研究以及与其他理论的比较研究未给以足够的重视。鉴于此,本文旨在把处于主流理论边缘的世界体系理论与处于争论中心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引起对世界体系理论研究的重视,另一方面对于理论的构建也有所裨益。
二、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的社会现实起源和学术思想起源
在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之前,首先对两者的社会现实起源和学术思想起源进行探讨是必要的。
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学术思想起源来自于对简化理论的反叛以及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修正与体系化。按照沃尔兹的界定,简化理论是通过研究国家层次或次国家层次上的要素或要素的组合,来对国际结果进行说明,是关于各部分行为的理论。[3](P47) 简化理论都是从国家特征以及国家互动的方式来考察国际政治的,而不是根据它们彼此这间的地位来研究国际政治的。[3](P51) 简化理论面临的困境是,“当人们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不能解释研究对象的重要因果关系时,所谓的变量就会大量增加”[3](P52),但其解释力是无法令人信服的。简化理论无法解释不同的原因产生了相同的结果以及相同的原因产生了不同的结果的现象。鉴于此,沃尔兹致力于发展出一种体系理论,从体系的层次上来解释构成体系的单位的行为及其互动。与此同时,沃尔兹在吸收传统现实主义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抛弃了如人性等难以科学定义的概念,努力将政治现实主义体系化,使之成为一种严谨的、演绎性的国际政治理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的现实起源来自于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主要研究发展问题或现代化问题。现代化理论都是以单个国家为分析单位的,分析国家内部的工业化、经济增长、结构差异、政治发展和政治动员等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来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此外,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不论各个国家在历史、文化习俗、资源的禀赋上有何差异,都可以走一条普遍发展道路,遵循一个普遍发展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西方国家普遍走过的模式。所以这些发展理论的共同结论就是,只要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或非西方国家遵循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就能成为现代化国家。[4](P28—29) 现代化理论过分地强调了在现代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不利因素,把发展中国家发展迟缓的原因都归结于国内,而没有注意到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的限制性因素。鉴于现代化理论面临的缺陷,沃勒斯坦致力于建立于一种体系理论,从体系的层次上来探讨发展中国家落后、发展受到阻碍的原因,进而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开出一剂药方。从学术思想起源来看,世界体系理论主要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的影响,尤其是世界体系理论借用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三、关于无政府状态及其造成的后果
在国际政治中,无政府状态的含义是缺少一个凌驾于各主权国家之上的中央权威。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都承认无政府状态的存在,但无政府状态都于两者来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蕴。对于沃尔兹来说,中央权威的缺乏,意味着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下的各个国家最首要的任务是确保生存,而确保生存的手段是自助。如果用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来分析问题,无政府状态引导人们去思考国际政治的和平与战争、稳定与动荡以及均势等问题。而对于沃勒斯坦来说,他明确承认无政府状态的重要性,无政府状态的存在意味着不可能使世界体系总的意志合法化,并且由此来缩减世界体系的生产规模。[5](P352) 世界体系总的意志“指的是资本主义的无限积累”。沃勒斯坦认为在迄今为止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出现两种世界体系,一个是世界帝国,一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相比,世界帝国体系在政治上就存在着一个统一的政治系统,其中,朝贡体系是形成世界帝国体系的基础,是维持帝国体系内中心——边缘结构的纽带。[4](P145) 而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里,由于国家间体系在政治上的无政府状态使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扩大更为便利,因为没有一个帝国能够控制世界经济。[5](P352)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特性,实际上就是“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正是由于这种生产上的无政府状态,使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区别于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世界帝国体系;也正是由于无政府特性以及不同的国家体系并存,使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比任何一个世界帝国持续的时间更长。
四、对政治、经济因素的不同关注
从以上对无政府状态对二理论的不同意蕴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关注的是有关生存、均势等“高级政治”问题,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关注的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起源、形成发展以及运行机制等“低级政治”问题,并在此框架下来考察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问题。
在两者的理论体系中,都提及到能力或权力的分配问题。沃尔兹以此作为界定体系结构的重要变量。在沃尔兹体系结构的三个原则中,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只有力量的分配才是考察体系结构的重要标志。因为无政府状态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因素,国家是相似的单元,所以只有力量的分配是考察国际政治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变量,例如,随着力量分配的变化,从多极到两极到单极,就是国际体系结构的重要变化,并因此影响了构成国际体系单元的行为以及这些单元之间的互动。
但沃勒斯坦在谈及力量的分配时,注意到有不同的时期,在一个时期一个国家的力量相对强大,而在其他时期力量却相当分散并且受到其他国家的竞争,这样以前较为弱小的国家就会扩展它的行动范围。沃勒斯坦是以世界体系的松紧程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试图去分析世界体系在本质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的。对于沃勒斯坦来说,如果不提及世界体系内在的秩序就无法解释特定的力量分配的现状。如果要想全面地理解世界体系的本质仅仅关注国家间力量的分配是不够的,世界体系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它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全球范围内的阶级关系以及在世界经济体系内发挥着不同功能的国家和社会。
尽管沃尔兹较多地强调政治因素,沃勒斯坦较多地关注经济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分别忽视了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相反,沃尔兹把经济因素放在政治因素的背景下,沃勒斯坦把政治因素放在经济的背景下来考虑。在这方面,沃尔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经济的相互依赖。与大多数理论学家尤其是新自由主义理论学家的观念截然相反。沃尔兹认为在冷战时期,国际相互依赖的程度是最低的,而基欧汉和奈却认为,我们处在一个日益相互依赖的时代。[6](P1) 沃尔兹认为,既然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在功能上相似的,每个国家的首要目标是生存,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尽量避免依赖他国、受制于他国,而是保持独立,因此国际相互依赖的程度就低。
而在沃勒斯坦看来,国家的存在是与世界经济体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家的出现早于世界经济体系的产生。沃勒斯坦是在世界经济体系的框架下来看待国家的功能的。他认为,“它(指世界体系)是一种世界经济,因为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最基本的联系是经济的,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被文化联系以及最终被政治安排和联盟结构所加强。”[4](P75) 16世纪以前的世界经济都是单一的政治结构——世界帝国,世界帝国控制了整个体系,世界市场完全被政治市场所控制,这种政治结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为在世界帝国中,存在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的政治体系,这是世界帝国极度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现代世界体系里,存在着多个政治体系,并由此构成了国家体系,这种特征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存在着500多年并能一直兴旺,没有转变为世界帝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多个国家共存所组成的国家体系是世界体系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世界体系的产生,出现了一个双重过程,一方面是某些国家不断地扩展他们的管辖权;另一方面是融入国家体系的国家的数目不断地增加。这样,那些不断扩展其管辖权的国家利用他们在经济上的优势逐渐地实现了对其他地区和人民的统治,而在那些被统治的地区便出现了“反帝国的运动”或“反体系运动”[4](P77) 那些不断扩展其管辖权的国家正是借助于强大的国家机器而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国家,“在整个现代时期国家权力持续增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看来需要并促进了这一增强中央集权与国内控制的长过程,至少在中心国家是这样”。[7](P175—176)
五、对理论的界定不同
沃尔兹是从科学意义上来界定“理论”的,或者说,沃尔兹所构建的理论是“科学的理论”(scientific theory),用沃尔兹的话来说, “国际政治学者随意使用‘理论’这一词汇,经常用来指代任何并非纯粹描述性的成果,而很少只是用来指称那些符合科学哲学标准的研究成果。”[8](P1) 按照沃尔兹的解释,理论是对“规律的解释”,规律指出恒定不变的或可能存在的因果联系,而理论则解释这种联系为何存在。[8](P5) 因此,在解释的过程中, 理论需要对无穷的现象进行分离、提取、归并和理想化,从而找出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构造出理想的模型,以回答结果在什么条件下产生,不断反复出现的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之类的问题。[9](P4) 鉴于沃尔兹的理论是科学意义上的理论,而科学意义上的理论是不能建立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因而在构建理论时要求做到“价值中立”(value free),让“事实说话”(Facts speak for themselves)而不掺杂价值判断。这种科学意义上的理论,要求在相关的变量之间建立起可供验证的假设,而对沃勒斯坦来说,他所构建的世界体系理论并不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理论”,而是一种描述性的理论。沃尔兹认为沃勒斯坦的论述“在19世纪和20世纪只有一个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混淆了理论与现实,并将理论模型等同于现实世界。模型的作用之一就是通过省略或缩小范围等方式,对现实加以简化(simplification)之后再进行描述。[8](P7) 而沃勒斯坦似乎建立起能够完整地反映现实的理论模型。这样,“描述越完整,解释力就越小”。[8](P7)
就价值中立这方面而言,沃尔兹的理论显然做的要好一些。例如,沃尔兹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在冷战期间,美苏的行为都是相同的。“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没有必要去解释我们的行为,似乎我们是在追求合法的国家利益和国际正义,同样地,也不难解释苏联的行为,苏联的行为旨在通过可利用的任何手段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共产主义。美国人通常用他们假想的目的来解释苏联的行为。除去意图之外,我们和他们的行为是相似的。美国在中国、朝鲜和越南进行军事干预以保护自己的友好国家,甚至支持他们扩张的野心,而苏联也像美国在越南所做的一样在阿富汗采取军事行动,并且直接或间接干预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埃塞俄比亚。”[10](P47) 在冷战后,沃尔兹并没有为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辩护,反而却批评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告诫美国:在当今单极世界里,美国的霸权会导致更多的敌意以及其他国家不可避免地对美国的霸权进行牵制而达成均势。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沃尔兹的理论中,较少地含有意识形态的色彩,与此相反,沃勒斯坦的理论从始至终都具有较浓的意识形态的因素。这与他令他难忘的非洲经历息息相关。他说:“我第一次去非洲是在殖民时代,我目睹‘非殖民化’过程及其后一连串主权国家的独立。作为一个白人,我当时受到长期生活在非洲具有浓厚殖民主义思想的欧洲人的猛烈抨击。作为民族运动的同情者,我曾与非洲解放运动年轻的勇士们同仇敌忾,共享欢乐。”[7](P3) 鉴于对非洲殖民地人民的同情,沃勒斯坦专注于非洲研究,但正是对非洲的研究使他感到,必须把非洲置于一个世界体系的框架内才能认识到非洲的落后的原因,也正是由于沃勒斯坦的非洲情结,他的理论中难免带有个人主观的色彩和意识形态的烙印。正如一些批评者所指出的那样,“大多数依附论的著作(这对于沃勒斯坦的理论来说也是适用的),不是在寻求不发达的原因,而是试图用社会科学的语言把所有不发达国家的问题归咎于发达国家,并且在政治上用富有吸引力的信条把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团结起来以反对西方。”[5](P359) 因此沃勒斯坦强烈地支持“反体系运动”。
标签: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体系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非洲联盟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沃勒斯坦论文; 无政府状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