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责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潮论文,思想论文,高校论文,科学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社会思潮往往成为社会生活的晴雨表,社会变迁的风向标。高校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最活跃的地方,也是青年学生最集中的地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研判,是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责任。 多样化社会思潮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影响 一般来说,社会思潮是在社会变革时代,在社会心理演化的基础上,由一定思想理论引领的,反映社会历史走向诉求的,影响比较广泛的思想观念或倾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迁,社会各界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旨在反映社会历史发展诉求的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上历史的舞台,又反过来程度不同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改革的进程。 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也是各种社会思潮集散、论辩和斗争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创新,他们的价值观更容易受社会环境变迁和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思潮能够映衬出大学生的主要思想特征,也能够反映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是了解学生思想情况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来说,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进而直接影响到其思想道德状况和成长发展方向。一方面,正确积极的社会思潮能够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和提高大学生的知识,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提供一个窗口,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适应力和辨别力,探寻生存和发展的真谛,并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消极甚至错误的社会思潮则会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因素,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潜在不安定因素。 多样化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产生影响的特点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对于主要社会思潮的了解和把握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特点:课外渠道多于课内渠道,感性直观的方式多于理性方式,信息化、碎片化的了解多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把握,知晓度和受影响度高于认同度。 在社会思潮的影响渠道上,课外渠道多于课内渠道。当前大学生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报刊书籍、影视、文娱活动、课外活动、他人影响等课外渠道而非通过课堂教学和学术讲座等课内渠道了解社会思潮。调研显示,早年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理论或思想在高校一般通过学术讲座和书刊等较为严肃的形式进行传播,而近年来,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主动感知外部世界和获取信息的首要渠道,尤其是集信息、评论、交流于一体的网络论坛和更加开放自由的微博、微信等已经成为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 在获取社会思潮信息的方式上,感性直观的方式多于理性方式。当代大学生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并不是主要通过学术或理论方式获取社会思潮信息,而更多通过活动或感性直观方式,甚至是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来获取各种社会思潮的相关信息。当然,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方法特点分不开,他们更善于微观体验,不善于宏观把握;善于横向比较,不善于纵向比较;善于局部性观察,不善于全局性观察。 在对社会思潮的了解状况上,信息化、碎片化的了解多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把握。正是因为学生们对于社会思潮的了解更多通过课外渠道,更多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某些社会思潮的了解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造成情绪感染与心理共鸣而产生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社会思潮的知识观念、思想理论缺少整体性了解和系统的把握。 在对于社会思潮的接受状况上,知晓度和受影响度高于认同度。绝大多数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识和理解还处于不稳定状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某种社会思潮并非“因为认同而了解”,更多是“因为好奇而了解”,好奇多于认同。但是同时也存在知与行(认知、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对某些社会思潮(例如消费主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认同,但是在现实的行为选择上还是有倾向性。 科学引领多样性社会思潮的对策建议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青年师生是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分化的重点人群。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最根本问题就是如何赢得青年。科学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研判,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我们国家也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有所滋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时有出现,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多元、多变特征更加凸显。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多样化的利益诉求,需要精神旗帜、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也是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主心骨。 以开放和包容的自信心态正视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多元价值并存,一方面给我国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有利于在借鉴、比较中吸收有益的成分,发展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它也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必定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受到削弱和干扰。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唯我独尊的姿态、硬性灌输的形式,这样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多元文化背景的社会现实,也没有考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往往让我们的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甚至产生了教育的所谓负效果——越是教育要求的,越是学生怀疑和反对的。因此,宣传思想工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自信心态正视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不等于排斥其他思想的存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也不等于否定其他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对于错误和反动的社会思潮,我们当然应该给予坚决地抵制和有理有力的反击;对于那些本身存在着两面性的社会思潮,我们可以通过辩证地分析加以扬弃,吸收借鉴其合理因素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对于那些先进的、积极的、进步的社会思潮则需要我们去引导和鼓励。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正面多元社会思潮提出的问题和带来的困惑。在如前所述,大学生更多以课外渠道、感性方式获取到信息化碎片化的观点。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在形成印象的时候,有些特性的信息常常更有分量,并能改变整个印象,这些特性被称为中心特性。当学生所掌握的社会思潮内容是零散的、片段的,这种中心特性的作用就尤为明显。调查发现,学生在描述自我理解的社会思潮时,会在中心特性的基础上对碎片式的信息进行自我重构和整合,还原出的社会思潮与现实中的社会思潮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基础信息越零散、信息量越少,自我构建的社会思潮的偏离度就越大。因此,很多社会思潮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混淆在一起的,而且存在太多想当然式的理解。既然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已经在发生影响,学生总是要接触到社会思潮,那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就更需要正视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影响较大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进行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研究和透视社会思潮产生和发展的脉络,分析其主要理论观念、精神实质、政治诉求、基本特征,从而揭示社会思潮的本质内容,让学生在深入学习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提高鉴别、甄辨的能力。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最大机遇。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一个重要战场。青年大学生是网民的主要群体,高校意识形态很多问题也是因网而生、因网而兴。这些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到高度重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并不明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网民的网络生活实际相脱节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很多大学生聚集的网络社区、论坛及微博、微信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却很少参与其中。尤其是出现思想上的混乱与争斗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甚至官方主流媒体往往处于缺位或者失语的状态,导致错误的、片面的、偏激的观点一边倒。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阵地意识,不断增强网络宣传思想工作能力,牢牢掌握网络舆论战场主动权,善于引导话题,善于掌控方向,善于积极主动娴熟地使用网络与学生们交流互动,管建结合、善管善用,按照网络生态和运行规律,综合运用法律手段、技术手段加强网络治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使网络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最大机遇。 建立社会思潮和舆情分析研判机制,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主动性。建立社会思潮和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应该作为一种制度性的设计和安排,这也是党和政府以及各高校和研究部门提高自身的舆情研判和应对能力的重要表现。深入剖析社会思潮的本质内容,全面评判社会思潮的社会作用,合理应对社会思潮的相关影响,科学预测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向,及时发现和处理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组织力量及时批判错误思潮和言论,开展坚决、积极的理论和舆论斗争,切实把握工作主动权。科学引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_社会思潮论文
科学引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_社会思潮论文
下载Doc文档